病毒视频泛滥,打造爆款要根据渠道定制创意

举报 2020-08-14

原标题:to甲方:你的病毒视频只是有病而已

在social平台刚开始兴起时,曾经流传着一个概念叫“病毒视频”。这个词是从英文“viral”直译过来的,意思是像病毒一样扩散,能够在社交网络形成大规模用户自发分享的内容。

现在大家更爱用的词是“裂变”“刷屏”“爆款”。而“病毒”这个词也被引申成了“魔性”“有毒”“洗脑”“有病”“上头”,用来描述现在各大品牌都在玩的土味鬼畜广告。

病毒视频泛滥,打造爆款要根据渠道定制创意

这类广告通常用夸张的表演,重复的视觉符号,和无限循环的口号组成。在狭小的电梯间里强行播放,如同发条橙里的精神控制手段。

本质上“病毒”这个比喻已经有了两种用法,一种是指病毒的扩散速度,及广告的曝光;一种指感染后的病症,及广告的效果。

然而大多数打着“病毒”旗号的广告,既没有曝光也没有转化,只能引起消费者的迷惑,甚至让品牌贬值。就像在街头失控的精神病人,只能用迷惑极端的行为引发围观群众短暂的关注和廉价的同情。

“病毒”广告的盛行,说明广告行业是真的病了。

社交网络让每个人都变成了半个创意人,广告人每天都在跟全世界的网友竞争流量、比拼创意。

渠道碎片化,再多预算也难以打透,而制作预算却在逐渐收紧,最后逼得创意只能在投放中强打心智,才能让甲方买单。

但如果大家都在玩这一套的话,”病毒广告“还有用吗?到底什么样的广告才能成为真正的爆款?

病毒视频泛滥,打造爆款要根据渠道定制创意

 

广告同质化的病因

就像季节交替时最容易感冒一样,广告也是因为难以适应飞速迭代的环境而生病的。

在电视时代,娱乐方式不多,每个人都被精彩的节目牢牢地锁在屏幕前,被迫接受了节目之间的"广告时间"这个概念。

这个时候的广告不一定情节精彩,但是各具特色,潜移默化地打造了很多品牌IP。甚至不乏有奇葩的,但凡没有差到让人换台的地步,只要在知名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持续投放,就能让人印象深刻。

当互联网取代了电视,一切屏幕都变成了终端,普通电视也要装上网络机顶盒、手机、平板、笔记本、手表,将来只会越来越多。广告的内容需要精准的依附在各种平台,才能无孔不入地深入消费者的生活。

在这样去中心化的系统里,人们能看到什么,不再像过去由权威决定,而是靠主动检索和推荐算法。推荐算法的逻辑就是追随大众 — 所谓的流量,最后推出来的内容总要迎合用户过去的认知,对广告的创意延展产生了极大的限制。

观众选择太多,要吸引注意力必须要让用户主动点开。否则,首页推荐的内容也会被无视,制作精良的贴片广告会被跳过。如果平台和渠道没有给软广标注还会被骂,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在这个基础下,广告形成了两种生存方式。

1. 神转折

用不明显的广告的内容吸引用户,然后在结尾植入,常见于微信公众号,以GQ实验室为典型。然而,如果品牌信息只在结尾露出,并没有能够和广告内容有机结合,认知转化有限。同时多数用户会在识别到结尾广告的时候跳出,没有达成曝光目的。

2. 种草测评

直接结合产品功能做内容,比如买家秀、技术测评,常见于种草类平台和直播博主。但这样的形式所有品牌都在做,而博主要保证内容客观需要与竞品横向对比,除非是独家签约KOL并持续产出,并不能帮单个品牌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

虽然这些知道套路的局限性,但是要打破它们,我们需要了解在社交网络做广告的底层逻辑。

 

像KOL一样做内容 

我在做抖音创意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的物料,如果由官方号发布会比普通用户发布少几乎10倍的点赞。甚至有时官方号的发布物料会因为制作更加“专业”而起到反作用。

当然这也涉及平台对官方号的限流。但重点在于让广告创意在本渠道不显得突兀。无论热搜、 10w+ 还是抖音神曲,都是因为遵守了平台的传播和交互逻辑而获得了自传播。

社交网络的信息流的基本用途是让普通用户展示自我,在这样的产品设定下,品牌的每次露出需要像其他真人账户一样具备一定的人格。

KOL的崛起正是把握了这一点。在社交网络上他们像普通用户一样发布个人化内容,和其他用户真诚互动,让人产生亲切的代入感,并发展出长期的影响力。

虽然KOL的作品和品牌的PGC内容比起来制作水平有限,但是可信度会更高。即便是“恰饭”的带货,只要是足够真诚地推荐,也不会让粉丝排斥,反而能主动吸引自来水。

虽然比不上真人IP,但品牌要尽量进行人格化互动。无论是常规运营,还是信息流、广告的投放,品牌都要尽量说有洞察的人话,展示有人格色彩的魅力,才能成功吸粉。


 根据渠道定制创意 

现在各平台相互限流且玩法都不一样,需要不同的内容策略。接下来我会针对各社交平台的常见内容给出简单的创意建议:

1. 抖音 - 所见即所得

抖音有流量池的推荐优势,便于产生“以小博大”的自传播。剧情向的广告很容易火,但转化并不一定高,因为用户并不愿意从小剧场沉浸中跳出去买东西。

最适合的品牌创意是视觉类的品牌,比如产品和功效特别明显的,加上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或者帅气的动作,用直观的视觉符号给人瞬间刺激,引起点赞。如果门槛不高还能激发用户购买同款来模仿,变成抖音挑战。

病毒视频泛滥,打造爆款要根据渠道定制创意
我策划的#我对Vans上头了 —— 顶鞋挑战,达成了4.9亿播放


2. 微博 - 明星八卦树洞

热搜是微博最有价值的资源位,如果时间段合适的话前10的曝光是至少1亿。

热搜内容的比例非常明显:50%明星八卦,30%的社会热点,20%感情向内容。因此最符合微博热搜逻辑的内容就是罗志祥周扬青事件,明星情侣+劲爆新闻(多人运动)+感情纠纷(渣男、外遇),热度能持续一星期。

除了社会事件,微博是饭圈的根据地,很适合以代言人无伤大雅的小八卦作为热搜关键词,引起粉丝关注转发,路人好奇点击。还可以在物料中埋入意想不到的梗,引发吐槽和二次传播。

病毒视频泛滥,打造爆款要根据渠道定制创意
我策划为西瓜视频直播节目策划的微博物料成为热搜第7

病毒视频泛滥,打造爆款要根据渠道定制创意


3. 微信 - 深度社交互动

微信在逐渐放开原来封闭系统,但是克制的本质还是对商业推广带来了很多难度。微信为了保证内容质量,反对裂变和水军的审查机制极其严格,但体系较完善,更适合做有社交价值的内容,比如H5、小游戏、社交匹配、红包福利等,利用朋友圈和微信群的熟人社交关系形成裂变。

最容易引发朋友圈刷屏的公众号文章一般需要具备强烈的观点,通常是在标题中出现,帮助用户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而“人格测试“类H5在微信总是屡试不爽,可以帮助用户在熟人圈用趣味的方式表达自我。


4. 知乎/B站 - 高质量内容共创

我把这两个平台并列,是因为他们都相对垂直,但是核心用户相对质量比较高,对品牌有加持作用。 只是知乎年龄段更高,以图文为主,B站则是Z世代的视频,需要针对商业目标来选择渠道。

二者原生网红都是以高质量干货走红,很适合文化向的内容,比如把品牌文化和艺术、科普、动漫等内容深度结合,还可以让站内极富创造力的KOL进行二次创作。


5. 快手 - 跨界艺术黑马

作为曾经短视频的鼻祖,今天的快手孵化出了自己独一份的“老铁”文化,容易诞生有噱头的奇观事件。相比起抖音对好看的偏好,快手里的生活场景更加多元,诞生了像“手工耿”这样貌不惊人的创意人才。

除了吸引下沉市场,快手的内容也吸引了超高质量的潮流青年进行“土味”的解构素材创作,而快手官方开展了坂本龙一、陈漫等艺术IP的跨界,这种冲撞感给公众带来了更大的期待。如果说抖音是流行文化发源地,快手则适合养成有长期潜力的艺术IP。 

病毒视频泛滥,打造爆款要根据渠道定制创意

 

6. 小红书/虎扑 - 实在变美图文

两者看起来差异如同一个来自金星一个来自火星,但其实精神内核有极大的相似性 - 都在认真研究产品的实际质量,且内容以图文为主。虽然图文比起短视频形式相对简单,但可以传递更加深度有条理的信息,非常适合功能评测类的干货内容。

有趣的是,虎扑对美的执念仅次于小红书。虎扑的年度女明星选美总会吸引公众关注,也是观察审美趋势的风向标。区别在于,同样发布个人照片,小红书用户会一起探讨怎么通过医美和化妆科学变美,而虎扑直男会帮你PS????。

病毒视频泛滥,打造爆款要根据渠道定制创意
虎扑新人ID的第一个帖子收获335条评论和13万阅读

病毒视频泛滥,打造爆款要根据渠道定制创意

品牌管理多个平台运营成本过高,不如选择合适的平台,深耕传播逻辑,倒推创意内容,把影响力做透。

本文篇幅有限,之后我会持续发布【Social爆款】系列文章,深度研究上述各个平台的玩法,欢迎关注。

病毒视频泛滥,打造爆款要根据渠道定制创意

我是玖姑 增长创意人 双语脱口秀演员 用创意解决生意问题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