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出来了,老铁们都招了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336篇原创
1
2020年是一个非常魔幻的年份,经过了这么多事情,大家现在都已经不焦虑了,因为现实的毒打密度过高,已经没空了。
去年我有个朋友嫌上班不刺激,准备创业。
经过一年的努力,今年他不但熟练掌握了主动加班和舔老板,而且已经开始在朋友圈兼职卖假鞋了。
我试过,那个鞋假的特别真。
世界越魔幻,人类就越真实。
对年轻人来说,他们感受风浪的器官仍然稚嫩,生活的流程还是在按部就班地走。
毕业,求职,走上社会,形式上可能特殊,但这些环节不会缺席。
2020届的毕业生已经快被打哭了,而对2021届的毕业生来说,目前的流程刚进行到秋招。
比起更像一个添头的春招,秋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你在秋招上往哪些地方投简历,把哪家公司作为核心目标,这些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你接下来的命运会流向哪条湍流。
当然没人要求应届生的第一份工作就要从一而终,跳槽和改行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除了签竞业协议的情况,跳槽也并不会对之后的求职带来太多长远影响。
即使是竞业协议,不给钱也是不算的。
但是相比起往年,我们现在必须把每一步都走得更慎重。
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目前仍然能够做增长的公司寥寥无几。需求不见减少,优质机会的供给直接腰斩,就业市场僧多粥少饭量还大,留给应届生的容错空间很小,犯错的成本很高。
过去求职时做错选择,无非是浪费一点时间,还可以自我安慰是在增长社会经验。
但是现在再踩坑的代价,可能就不只是崴脚,说不定会伴随粉碎性骨折。
这段时间很多人在忙秋招,也不仔细考虑,看到什么就投什么,有谁要就去谁家,这种行动模式其实是相当危险的。
找工作确实给人很大的紧迫感,我也理解大家都很着急。
但是当所有人都跑起来的时候,更要看仔细脚下是否有石子。
2
前段时间我写了两篇文章,一篇《为何有的职业后期不给力》,一篇《为何大公司常被小公司暴打》。
这两篇文章一篇分析行业,一篇分析公司,发布以后有很多人在后台问我,既然互联网行业后期不给力,是不是建议大家不要进互联网行业;
既然小公司更适合创新,是不是建议大家选小公司。
先说明一点,我只是对一些问题,按照我的逻辑做出分析,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不代表我是对的,也不构成行动指南,只能给大家做信息参考。
而从参考的角度来讲,如果是针对今年参加秋招的应届生,我的看法刚好相反。
互联网行业是值得进的。
在同等待遇下,如果能选大公司,就选大公司。
最现实的因素是互联网行业收入高,而且是当前就能给出高回报。在大家现在就很缺钱的时候,大后期才能给出高回报的行业属于远水解不了近渴。
十年前互联网行业是真正的高薪行业,相同级别下互联网公司给出的薪水对比传统企业可以溢价出三到五倍。
那个时候大家都在做增量,所有项目都缺人,根据供需原理需求量大于供应量,那就是给高薪,不然我凭什么来你这家公司?
虽然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红利被各家大公司瓜分得七七八八以后,大家都开始做存量市场,互联网行业对人力的需求总体趋于平稳。
但是薪资是有惯性的,不可能阶梯式滑落。互联网行业的整体收入仍然偏高。
再看行业前景。大前期职业的定位是因为互联网行业的前期太好,但横向对比,互联网行业的未来预期其实并不差。
除非发生外星人禁止人类上网的小概率事件,互联网作为现代人生活的刚需,这个行业必然是可以长期存在的。
退潮后最多是变成一个普通行业。可能没有现在好,但不见得比其他行业差。
当然,这个行业确实存在泡沫。
任何一个新兴行业都会吸引来大量热钱,在资本还不懂里面的规则的时候,它们就会选择用钱砸出一套规则和体系,本质上这是试错成本,也是制造泡沫的核心原因。
但泡沫并不是原罪。事实上现在很多已经稳定甚至迟暮的行业,放在几十年前也有过泡沫和过热的时期。
对于求职者来说,真正的风险在于不要因为泡沫的存在而过于乐观地估计未来的收入,毕竟泡沫迟早会褪色。
但在保持理性的基础上,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应该是在泡沫还留存的时候,抓住机会,挤破脑袋,尽可能把行业的红利变现。
进入哪个行业,是一种长期收益和短期收益的博弈。
如果把大后期职业的收益看成是一个缓慢的、逐渐升高的曲线,那么大前期职业的收益就是一条直接从高位开始的斜线。
问题是,你选择大后期职业,后期的收益是不能保证的,只是大概率会有。
有可能你坚持了十九年没见到起色于是放弃了,但是收益爆发的节点其实在第二十年。
最可怕的是,你一直坚持下去了,但是属于你的大后期一直没来。这是很有可能的,大后期职业的划分只是划分了趋势,但并不是每一个选择了大后期职业的人都能够苦尽甘来。
互联网行业名义上是一个大前期职业,其实到了大后期究竟会怎么样,还没人真正知道。
但至少在前期,你的收益是可以保障的,至少是立竿见影的,假如对当前的收益不满,你也可以及时调整。
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大后期和大前期的区别要放在整个职业生涯甚至整个人生阶段中才能体现出来。
这里面的时间跨度会非常漫长,越往后我们越难以把控,风险也越大。
从博弈的角度来看,选择大前期职业,可以当下就获得最高收益,以后也可以再改弦更张。带着之前的积累,无论是人脉也好还是财富也好,去投身大后期职业。
而如果一开始就进了大后期职业,很可能就会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坚持下去,你可能一无所获;
临时放弃,又等于前功尽弃。
当你在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做选择的时候,运用的博弈思路也是相似的:
选择大公司的收益大多是确定的,不确定的部分占比少。
上下限都不会低。
而选择小公司的收益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运气成分。
不能只看到有人在小公司当创始员工,公司上市以后手持股票分钱。
却没看到更多小公司并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暴打大公司,更别说上市了。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真实。
3
那些一线的互联网大厂,在招聘的时候往往不惮于和应聘者聊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最近快手启动2021秋招,就把各种福利待遇明明白白地放在了文案里。
五险一金+补充商保+年度体检+租房补贴+通勤报销+免费三餐+健身房,甚至还给员工配了tony老师。
还有一堆其他的福利和配套设施,如果全部说一遍,效果会如同相声里的《报菜名》。
而且这些待遇和福利还只是基础,对应届生来说,大厂能提供的最大优势,在于给了他们一个看到行业最高处风景的平台。
一个大厂,它们自身就是行业风口,它们所做的战略,就是下一个行业潮流。
大厂生存的关键,是塑造并巩固自己在某个领域基础设施的地位,最终的形态,就是成为一种行为的通用代名词。
当品牌名从名词变成动词的时候,这个企业就成为了互联网上的新基建。
在上一个PC时代,做到了这一点的有三家。
淘宝成为了电商的代名词,QQ成为了即时通讯的代名词,百度成为了网络搜索的代名词。
而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更多新领域和新战场浮现,此刻尚且诸神并立,胜负未分。
从拼团大战到共享出现大战,再到O2O大战,以及现在的内容平台对垒,胜者的桂冠,就是整个企业化身为互联网的一部分。
决定行业未来的那些你来我往,往往只在大厂与大厂之间发生;
行业最高处的那些光怪陆离,绝大部分情况下,只有在大厂里,才能亲身参与。
或许在大厂的这些博弈中,一个毕业生能做的事情是非常少的。但是选择进入一个有资格参与博弈的公司,却对你个人非常重要。
因为在这些决定行业方向的大厂相爱相杀的时候,你不是在行业边缘敲边鼓,而是在漩涡的最中心,感受新时代像大浪打在脸上的冲击。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快手这次秋招的规模超过三千人,有工程、算法、战略分析、产品、运营、游戏、设计、市场、职能。
在未来,当快手在短视频领域寻求定鼎之机,乃至往直播、电商、游戏、二次元等方向拓展生态边界的时候。
这个行业顶级的大厂,用的可能就有你写的代码,你做的战略分析,你运营的产品,你提供的设计……
无论行业将来变成什么样子,都会有你三千分之一的努力。
某种意义上,这不是在围观时代,而是在缔造时代。
4
对于求职者来说,想要评估一家公司未来发展潜力和趋势,还有一个很简易的途径,就是看这家公司的高层是否重视技术,自身懂不懂技术,公司的技术成色又有几何。
这方面倒是快手的强项。
宿华本人便是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出身,从事过AI技术相关的研究和应用。
对技术工作者来说,一个懂技术的,多半技术还比你好的老板,是一种极其微妙但是肯定不坏的体验。
其实无论是大厂还是小公司,只要是互联网企业,都必然服从技术驱动的潜在属性。
区别在于,大厂能在技术上砸更多的研发资金,也能有更多研发人才去维持技术优势。
这种技术优势对传统行业里的巨头来说可能只是锦上添花。毕竟实体企业最贵的其实不是技术而是渠道的搭建。
但是在互联网行业,技术领先甚至形成代差,才是大厂之所以为大厂的标志。
无论大家对互联网有多么熟稔,多么习以为常,它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处在上升期的新兴行业。
对传统行业来说,源于行业内部的重新定义已经越来越少,大家做的基本上都是“行活”。
这不是说传统行业不好,而是说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发展以后,这些传统的、实体的行业,已经把在商业上需要的技术和可能性挖掘得差不多了,各种模式也开发到很成熟了。
如若身处一个可能性见底的老行当里,待在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除了薪水以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其实区别不大。
因为行业可能几十年都不会有大的变化,大公司和小公司接触到的行业侧影,都是同一份凝固的切片。
但瞬息万变乃是互联网的本性,某个关键技术一点小小的发展,便随时可能让一个行业天翻地覆。
作为一个大厂,技术当然做不到解决一切问题,但是没有技术肯定解决不了问题。
若不想一觉醒来就被淘汰了,就得时刻关注前沿技术的改朝换代,最好自身就能有一定的技术研发实力。
就好像快手,便在自身的全业务流程中贯穿了AI技术,同时还有世界领先级别的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能力。
同时还有其他大厂羡慕不来的,进行技术提升的实战场地——一个DAU巨大的社区,天量的短视频库存。
在技术的驱动下,社区的体量不断膨胀,这段增长期用数据来展示可能会更直观:
2017年9月,快手的DAU突破8000万;
同年12月,DAU突破1亿;
次年年底,DAU突破1.6亿;
2019年5月,DAU突破2亿;
2020年1月,DAU突破3亿。
而当快手有了一个DAU在3亿以上,库存短视频量超过200亿的“练兵场”时,又可以进一步维持技术的领先。
关键是,快手的员工增速极快,从数百人的小型团队到万人以上巨型团队,只用了两三年时间。
这种增长趋势背后,是快手不断的人员扩招。
除了今年秋季校招的三千以上岗位需求,2020年春季社招已经提供了一万余岗位。
而且不只有技术类岗位,这些需求中,非技术类岗位的人员同样占比巨大。
在科技公司的底色之下,快手还保持着对多领域的同步布局与发展。
从业务纵深来说,快手并不止于短视频,还赞助了春晚,做了全民战疫频道,有直播带货,还有政务在线和扶贫助农……
在成熟产品的基础上,快手始终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也将会带来持续的高速增长。
公司本身在高速增长,就意味着你在这家公司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更乐观的未来预期。
这种无限可能,是对一个求职者而言最大的利好。
5
以上这些,都是基于利益角度的分析。
但找工作这种事情就像找对象,除了利益,我们总得考虑更多元素。
这些东西可能听起来会有点虚,比如价值观,比如理念。
但是当你真正在这家公司里,并且这家公司也确实在实践自身理念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其实非常重要。
你是要在这家公司待很长时间的,如果你不认同一家公司的行事风格,你不可能长时间忍耐下去。
求职可以只是为了找一份糊口的活,也可以是为了找到一份你真正认同,也真正让你感到快乐的工作。
当你只想要前者时,其实干什么都可以。
但是当你的目标是后者时,价值观,理念,思想,这些词就全都有了重量。
快手这次秋招放出了一个宣传片,内容是以几个真实的快手员工改编的。
有喜欢川剧变脸的女孩,有带着无人机去支教的男孩,也有徒步旅行的青年,当乐队主唱的浪子。
各种各样的普通人在宣传片里奔跑,生活,日复一日坚持自己的热爱。
是的,这样的宣传片肯定是要面带微笑的,但是你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笑是不太一样的。
不是那种模式化的标准笑容,他们每个人都笑得东倒西歪。
但是你知道他们是真的很开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他们的世界是极其有趣而且快乐的。
单看这个宣传片,其实会有些令人费解,快手作为一个科技公司,展现的员工形象为什么不像是硅谷里的人类精英,反而更像是一个个普通人。
但是当我们结合快手的企业文化去看的时候,会发现谜底就在谜面上。
快手是一家特别在意有趣的公司。
社区要有趣,公司要有趣,生活也要有趣。
你不需要把自己变得老练世俗,迎合别人的刻板,你只需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到极致,甚至可以带到工作中,让工作也可以更有趣一些。
这样的说法有些过于美好,甚至会让人觉得是在幻想。
但这并不是在说胡话。
因为在那个宣传片里,真的就有那样一个女孩,喜欢且迷恋川剧变脸,后来她成为了快手魔法表情的设计师。
整个快手的用户,都在陪她玩她喜欢的川剧变脸。
这是求职的最高境界——把公司变成你喜欢的样子。
并且,顺手改变一下世界。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