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内容的人不要爆粗
刚过完的年,大家有什么特别深的感触吗?堵车?相亲?催生?还是无聊的春晚?
我回家过年,确实有一些蛮有意思的感触,比如:
同学中有不少生了二胎或者打算生二胎;
年味渐渐回来了,因为除了鞭炮,放烟花的人多了;
买车的人多了,乡村街道也经常堵车;
大鱼大肉的诱惑在降低,到地里烤红薯、吃青菜成为新潮流;
手机游戏是很多熊孩子的头等爱好;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个很有趣的现象:乡亲们见面来来回回都是那么几句话,每说完一句都会使劲狂笑,试图带动气氛。同学聚会上,聊天基本上都不会聊细节。比如你问他做什么工作,基本上都会说做餐饮、做保险、做金融、做外贸……你休想知道他具体负责什么……
总之,抽象化聊天是乡村的一大特色,也算是一种生存技能。不具备这种技能的,每说一句话都会还原城里生活的血泪史,说多了在乡亲们面前就抬不起头了。
那么,怎么掌握这种神技能?据我观察,乡亲们有个大招万试万灵:爆粗。
每当被问得不耐烦或者尴尬的时候,飚一两句粗话出来,马上把空气打碎,把气氛推向“一切无所谓”的欢愉状态。
“嘿,二狗子,结婚没有啊?”
“一个月挣多少钱?”
……
“卧槽,打工的能有多少钱,穷得跟狗一样呢”
“叼你啊,你还喊穷,我还养两个小孩呢。”
这样一来一往,正式开启了没头没脑的吹牛逼模式,最后谁也没受伤,各回各家,来年再战。
当然实际情况不只是简单的“卧槽”、“狗屁”等官方粗话,而是五花八门的乡土方言,听了特有亲切感。
过年期间的粗话就像鞭炮一样响个不停,倒也是一片喜气洋洋。因为在大过年的氛围里,爆的粗话基本上没多少攻击性,是一种防御型的粗话,目的是防止别人揭到在外打拼时留下的伤疤。再者,爆粗的时候互相之间不是面带微笑就是假装哈哈大笑,生怕漏出一丝在外头混得不好的破绽。
所以,你会发现大家在过年期间聊的东西都差不多,而且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年年一样的套路,一样的配方。那些经典的粗话更是千年不变,成为所有乡村话题开头和结尾的标配。
这些没有实质内容的新年话题,做内容的人应该当做反面教材。
做内容有两大生命线:一是活生生地创造新内容,二是让老内容发酵产生变种;总之就是要生生不息,创造差异。
新年话题年年一个样,没有变化,没有新的刺激,这是做内容的大忌。这其中第一个应该弄掉的,就是那些千年不变的粗话。因为粗话是所有单调谈话的症结。
如果把过年的谈话内容比作一坛老酒,那粗话就是酿酒的酒曲。它对内容的束缚是潜移默化的,其中有两个方面杀伤力最大。
首先,爆粗限制了内容的发散性。
粗口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一句“卧槽”胜过千言万语。粗口的适用性很强,几乎可以安插在任何一句话的任何位置,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无论是高兴还是生气,无论是复杂的问题还是简单的问题,只要想不到说什么或者懒得说什么,一句卧槽都可以把当时的心情表达出来,而且绝对应景,自然得很。
爆粗都比较简洁精练(我见过最长的粗话就是“我去年买了个表”),脱口而出,浪费不了多少口水。有这么简便的表达方式,一用就上手,如果用习惯了,其它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就可以说拜拜了。而做内容需要的是长尾,海量的细节,就像一棵树的根,根系越发达,树扎得越稳,长势越好。
第二,爆粗带有一定的情绪。
即使过年时候的爆粗没有在挤地铁爆粗的时候那么恶狠狠,但还是带有或深或浅的负面情绪在里头。粗口是情绪波动的时候第一个冲上脑子的词汇,就像一个酒鬼心烦意乱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借酒消愁。喝酒的过程当然爽死了,但这只是暂缓之计,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一觉醒来之后反而会让心情更差。所以,它只是麻醉了自己,在最需要想办法的时候糊弄过去。
情绪是语言的燃料。情绪上来的时候,其实是语言表达借势的时候,因为这时候更容易表达出情感。很多经典的诗词歌赋和朋友圈都是有感而发,语言背后深厚的感情和气势都受到短暂情绪作用的推动。而如果这时候你脑子里囤积了大量的“卧槽”“麻痹”“尼玛”,显然不会冒出太多丰富表达的可能性。
总之,粗口就是语言的鸦片,容易上瘾,上瘾了不好戒掉,戒不掉又会让表达力越来越弱,这正好是做内容的硬伤。另外,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对应的内容也应该是积极向上、体面有逼格的,带有粗话基因的内容会让产品掉价。所以,如果想好好做内容,或者做好内容营销,就不要让爆粗成为习惯。
» 文章版权:张飒的博客 公众号:zhangsa2012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