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马化腾的一封信:我为什么不看好微信付费阅读?

举报 2017-02-20

致马化腾的一封信:我为什么不看好微信付费阅读?

来源:峰加实效营销(ID:Fun-Plus)
作者:峰少
原标题:@马化腾:我为什么不看好微信付费阅读?
数英用户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本人

就在前天(2月14日),《创业家》独家披露消息,微信“付费阅读”已经开始内测,正式上线也已提上日程;马化腾亦在朋友圈评论确认,一时引发业界的强烈关注。

自2016年8月微信“付费阅读”爆出开始内测之后,半年来第一次传出微信“付费阅读”的消息;就在今天早上,微信方面首次对外证实,微信公众号付费订阅功能确实在推进中,已经在做测试,相信近期会和大家见面。

每次传出微信公众号付费订阅功能,都会被业界视为“重磅信息”,这背后是微信坐拥月活8.64亿用户以及微信公众号已成影响力最大留存率最佳的自媒体平台;当然这和去年内容付费被分答引爆、进一步又被得到和喜马拉雅鸠占鹊巢的大环境有着莫大关系;最后,年初微信声明线下支付方面超越支付宝的底气估计也在推波助澜。

致马化腾的一封信:我为什么不看好微信付费阅读?

在大家还不确定内容付费到底是风口还是泡沫的时候,马化腾却心急吃起了热豆腐。

对于其他付费平台来说,微信公众号进入付费领域是一只“猛虎”,它在内容市场占据绝对的流量控制权;而且它和得到、和喜马拉雅的内容交叉以及它正在极力进军的“短视频”领域都有着极大的替代价值。

更别说“分答”就是被微信给玩残的!

但是微信究竟是一条“过江龙”、还是一只“纸老虎”,请大家别太早“盖棺定论”,因为按照峰少的理解——微信这一次想要在内容付费领域“大跃进”,其实还有着如下几座大山:

致马化腾的一封信:我为什么不看好微信付费阅读?

第一:有悖于张小龙产品理念

张小龙曾经说过微信的产品理念是:用完即走。

但是微信自从2011年1月21推出、13年开始流行、然后又在15年后达到高潮之后,就像是滚雪球似得,语音、视频、内容分发,甚至是金融…什么东西都想插一脚;以至于从最初的十几M变成了现在的几个G。

而这些年普遍被用户喜欢的功能或许也只有摇一摇、微信红包、公众号和朋友圈了;另外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大家也养成了横扫二维码的习惯。

其实现在这个越来越臃肿的微信,绝对是和张小龙“用完即走”的产品理念南辕北辙的。

因此苦心孤诣之下张小龙准备了一年有余,终于在17年1月9号又推出了“小程序”,这或许也是马化腾为了满足张小龙执念的产物。

但是结果很明显,小程序就像烟花一般绚丽;丹阳叶华丽丽的遭遇了滑铁卢。

而现在微信推出的付费阅读,不就是在公众号小生态外面开始收“门票”了么?


第二:付费阅读偏离社交生态

从严格意义上说:微信的成功得益于QQ积累的社交生态,而公众号的成功又与朋友圈的“虚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付费阅读是微信大生态中公众号小型生态环境的一次裂变,有可能成为腾讯增值服务之外的又一个盈利神器;但记住,这只是可能。

而且考虑到付费阅读其实已经不在属于腾讯擅长“增值服务”的范畴,那么微信打着“社交”这张免死金牌在“增值服务”业务上如鱼得水的战略(其实,就是免费集聚了大量之后开始“马后炮”),是否还能够在其他领域(付费阅读)“雁过拔毛”呢?

这显然是不那么乐观的;不然你怎么会“小程序”会“安乐死”?

虽然还有很多人说,小程序的死重于泰山,毕竟它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改变了固有的移动App生态;至于现在又有人说,微信进入内容付费市场,又能够颠覆原本得到独大、喜马拉雅的市场秩序;我就只能呵呵了。

至于你说微信都还没提到“收费”之内的问题,你怎么敢“盖棺定论”觉得马化腾一定不行呢?

难道你不知道微信打赏提现都是需要“手续费”的么?


第三:打赏和付费阅读逻辑内耗

其实这些年来,腾讯一直在干着内耗这件事情。

从大的方面来说,微信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的“微创新”,也就是“抄袭”它对于互联网商业多元化生态其实是没有好处的。

往小的方面说,腾讯有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抄;不然你觉得微信为什么会那么早熟,它有时候抄起来连QQ都不认。

微信和QQ之间的矛盾我们就免提了;而这一次,全面开启自媒体时代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自己又干起了“内耗”。

早在2015年3月27日就有《微信“打赏”来了,内容付费的时代也渐行渐近》《微信“打赏”来了,内容付费还会远吗?》的言论,而经过将近两年时间的“驯化”,用户对于打赏行为也不再那么抵触。

但是,在绝大多数用户还没养成“打赏”习惯的时候,微信此时此刻推出付费阅读,其逻辑是和打赏相悖的;或许付费阅读之后你不付费连内容都阅读不了、又或者只能管中窥豹,打赏,还能怎么玩?

而且对于用户和粉丝来说:打赏是一种主动行为,对于打赏用户来说是感谢对方提供了有价值内容;但是付费阅读却完全反过来了,内容质量姑且不论,你先交钱再说。


第四:微信生态已经满了,过满则溢

微信过于臃肿这个话题,我们长话短说;相信这一定会是大家的共识。

毕竟当已经超越了1个G内存占有率的微信,每一次尸位素餐在大家的清理内存list第一的,看着那一串越来越大的数字,不少人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毕竟实在是舍不得卸载啊!

但是微信可不这么想;你瞧瞧年初就有好几个大动作:又是小程序、又是黄金红包、又是内容付费什么的;你不要以为他们只是说说而已,是不占内存的。

但你想想一串代码,还要好几个字节了。

于是就在微信越来越频繁的更新下,越来越多人只要是微信更新就会有一波离开微信的舆论。


第五:付费阅读不是自媒体人的春天,是寒冬

14年春节推出的微信红包成就了微信的线下支付生态,但不是说这样只善于“社交”的腾讯就能在金融领域横行霸道。

就像微信年初推出的“小程序”,不管它有多得天独厚,被不少自媒体人捧成神器。

但现实是残酷的。

这一次微信通过公众号进入“内容付费”领域,其本质就是微信生态对自己动的一个小手术;除了邀请机制和腾讯不近人情的门槛之外,相信它只会对“某些”公众号开放。

所以再考虑到付费阅读这块大蛋糕之前,你有没有开通原创?你有没有被用户举报的黑历史?你有没有交那300快钱的认证费?

这应该都是审核条款。

最后,你还需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付费内容不是自媒体人的春天,而是他们的寒冬!

你想想,用户在为自己日常关注20%公众号中20%的内容付费的时候,他必然在之前关注的公众号里面进一步筛选:被他们置顶的、他们付过费的,这一类内容必将占据他们更多的注意力。

那么你呢?又在哪里。


第六:付费内容的对手不是得到、喜马拉雅,而是新媒体

总有人单纯的以为微信进入内容付费领域就只有得到、喜马拉雅两个比较早熟的对手,毕竟分答已经在微信的先见之明下出身未捷身先死了。

但其实这两个对手前期还是比较难以撼动的,毕竟先入为主这个概念可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

再者因为内容的稀缺性,得到的199订阅专栏和喜马拉雅198的订阅专辑都是有着人格自媒体的专业和话题效应的。

不管是得到的李翔《商业内参》、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吴伯凡《日知录》还是喜马拉雅的马东奇葩团队的《好好说话》《湖畔大学三板斧》《跟乐嘉学性格色彩》;他们前者内容垂直度和后者的音色魅力,都不是公众号能够方便“套用”的。

在这内容付费领域可不只有分答这只出头鸟、得到和喜马拉雅两个排头兵,我们要知道阿里巴巴、百度等近年都在这一块布局,百度的百亿分成、UC的量子计划,BAT都已经初露端倪。

尤其是近年号称要回归内容分发市场的百度,将会是微信的劲敌。

最后,从内容层面上其实微信的付费阅读还有一个“天坑”需要跨越。


第七:微信对于“原创内容”的界定。

付费公众号必然还会带来一个副产品:“付费公众号内容解读精读指南”。

就像罗辑思维在给papi酱量身定制的哪一期节目,揭露“雕爷拍卖湖畔读后感”这等俄罗斯套娃的奇葩事件了。

对于这一块内容“抄袭”的定义和“原创”的界定其实都是一个难题。

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影视剧市场“抄袭”被指数级放大的舆论社会,是么是原创相信会是很多平台头疼的难题。

尤其是微信,它的内容覆盖面太杂太乱;二次编辑甚至是换个标题这样的情况层出不穷。

要知道甚至连咪蒙都被传出有洗稿的嫌疑,更别提像是papi酱这种拿别人的梗二次创作的自媒体人了。

还有很多影视、小说类解读的视频剪辑“短视频”,你觉得要不要给影视公司分成?


ok,还是昨天说的那句话:最后针对微信推出付费阅读功能,峰少只有一个态度:我终于又多了一个必须取关XXX的理由。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