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见字如面》到《朗读者》,热播文化类节目的套路化
来源:钛媒体
作者:读娱
一封信,一篇文章,一段讲述,就能带吃瓜群众进入一个久违的历史片段中。
几位老戏骨的深情朗诵,几位嘉宾回顾自己的平凡生活,几名专家慢条斯理的探讨着文字背后的历史。没有绚烂的舞台背景,也没有激烈的赛制,却用这种云淡风轻,如潺潺流水般的节目节奏圈粉无数,收获了几乎一边倒的好评。可是随着这种文化类节目的爆火,读娱君预测,一系列的模仿类节目正在纷至沓来的路上。
文化类节目成为电视节目新风向标
读娱君将三档节目都认认真真看了一遍,发现三档节目皆算良心之作,也难怪会圈粉无数——从2017年开年以来,文化类节目似乎迎来了春天,从黑龙江电视台推出的《见字如面》到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赛》,再到刚刚播出一期就大受好评的《朗读者》。应该没有哪一年文化类节目如此扎推的出现,居然还不让人反感。难怪不少观众说,文化类节目的春天来了。
不少网友感慨,在各大电视台拼明星、拼资源、拼资本、拼话题大做真人秀之时,不喧闹、不炒作的文化类节目为聒噪浮华的综艺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流”。
在豆瓣上,三档节目的评分都达到了8.5分以上,这当中不排除评分人数偏少,导致分数虚高的因素,但从节目制作、节目嘉宾等方面来看,8分左右的评价还是实至名归的。为此,读娱君略微总结了一下文化类节目能成为电视节目新风向标的几大特点。
1、打得一手怀旧牌
怀旧是人类的一大基本情感模式,尤其中国人对“忆往昔”更有着复杂的情感体验,书信这种已经逐渐消失的物件以及所承载的沟通方式,在这个信息时代,通过朗读,唤起了当代人们心底的一些念想。
虽然现在人们很忙,但不少人还是追求情怀的,曾听有人说,因为觉得网易云音乐播放音乐时的背景是个黑色胶片,看着颇具情怀,所以只用网易听音乐。
2、平凡人生中的真性情
《见字如面》中,选取了不同人写的信件,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扫六合军中的大头兵黑夫和惊,又有唐代大家韩愈,民国洛神萧红,当今艺坛宿将黄永玉、曹禺,宝岛歌后邓丽君和蔡琴等等。
有亲情,有爱情,有山河,有国家。平日里看多了他们的作品,却未曾想在他们的信件中能读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来。能让人在手写书信已经悄然逝去的今天,还能重温旧时光中历史记忆。
而在《朗读者》中,在嘉宾朗读之前都会分享自己的故事,平平淡淡的,但这就是他们经历的人生,会感念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会感动于父母子女之间割不断的情谊,都是日常小事,却打动了人心。
3、声控福利 老戏骨加盟
近两年来声控大军越来越庞大,尤其迷恋低音炮般的嗓音,从王凯、杨烁到幕后配音的边江,凭借嗓子就收获一众粉丝。但未曾想到,当老戏骨出现在《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的舞台上时,他们醇厚的嗓音却也让人深陷其中。
演话剧出身的濮存昕,老戏骨张国立、归亚蕾,年过九旬的翻译家许渊冲……听惯了影视剧里动辄咆哮号哭的台词,这样的朗读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
春天之后是什么?
虽然文化类节目收获了一众好评,但隐藏在其背后的问题却不容忽视,春天之后是什么?是枝繁叶茂的夏天?还是无边落叶萧萧下的秋天呢?
1、节目缺少创意 未来发展显疲软
先从《中国诗词大会》说起,节目形式是一名选手在场上大答题,台下有百人团进行答题。听起来怎么有点像之前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的模式呢,除了从字、词变成了诗句,好像别的都没有怎么变。
而《见字如面》则是模仿英国的一档节目《 Letters Live》(据称是购买的版权),从2013年开始,这档节目每年一次,请许多老戏骨在 Freemasons' Hall 为观众读各时代的信件,国内将这档节目翻译为《见信如唔》。
在《 Letters Live》的官网上这样写道:用现场演绎来颂扬文学书信经久不衰的力量。而在这档节目中最广为流传的一段视频是卷福朗读二战时期尘封的情书。
卷福对于这档节目曾经说过:
Letters Live活动让我们停下脚步,去想象信件主人的生活和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观众、朗诵者和信件作者在Letters Live之夜产生的交流联系,让人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启迪人心的反映人类生存状态的文物。它们像一扇扇窗户,让人窥见写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爱、美丽、痛苦和幽默。
网上还有一个说法,近期刚播出第一期的《朗读者》是抄袭《见字如面》的节目模式。不少网友跳出来为董卿打抱不平,说董卿一年前就开始加班加点的筹划这档节目,不可能是抄袭的。
不管两者是谁抄袭谁,但不能否认的是模式如出一辙。两档备受好评的节目,却用了同样的节目方式,这比《花儿与少年》撞脸《花样姐姐》还要尴尬。难道文化类节目就没有其他方式来进行演绎了么?
不是比赛,就是读书,或者访谈。在已经被真人秀乱哄哄吵了4年多后,这样的文化类节目确实如“清流”一般,但当这种模式一直持续下去,是否还会如此备受追捧呢?
还记得十年前,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一直在学生中备受关注,因此也捧红了一大批学者,易中天、于丹、纪连海、康震……时至今日,百家讲坛依旧开坛授课,可靠这个节目走红的学者却几乎没有了。百家讲坛似乎成为一个程序化的节目,不管受众多少,它依旧在那里。
凤凰卫视曾经推出过一档名为《开卷八分钟》的读书节目,每周一到周五的时候都会介绍一本书。但2014年12月31日,这档播出了7年多的节目停播了。
观众是有审美疲劳的,无论是百家讲坛还是开卷八分钟,其实都是很好的文化类节目,但当节目完全模式化后,就会丢掉很多受众。这样看来,如果文化类节目还是沿用老模式,没有创新的话,那春天之后可能就是萧瑟秋天了。
2、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韵味少了
在《见字如面》中,不少书信都是用文言文写的。但在听嘉宾朗读时,却听的是大白话,让读娱君着实摸不着头脑。如“心稍有戚戚”,就直接翻译成“我的心中有点难受。”意思是不错,但写信者当初字斟句酌的感受却荡然无存。甚至有些民国时期的信件都会被翻译出来,真不敢想象,把鲁迅的朝花夕拾翻译成大白话,是否还能读出鲁迅那犀利的笔触了。
为了让更多人看得懂节目本无可厚非,但硬生生把一篇古人的书信用白话读出来,其中的抑扬顿挫,韵律韵脚就都找不到了,就像好好一首五言绝句,非让拿现代话解释一遍,那还叫唐诗么?不如朗读时还用文言文,读完之后再翻译一遍可好?
3、主持人、专家选择应更谨慎
凭借《中国诗词大会》再次走红的董卿,被网友称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字如面》的主持人却没有这么好运,被成为这档节目的一大败笔。
不管是在串场,还是在与专家讨论书信背后的历史背景时,都稚嫩的如同小学生一样。每当专家讲到一个较为深刻的历史问题时,主持人就像怕暴露自己短板一样,生生的把话题转走了。主持人掌控着这个节目的节奏,如此随性的串场实在难以压得住阵脚。虽然达不到董卿那般的才华,至少在专家讨论时不要随意打断吧。
而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每期都会请两位专家进行点评。自然每一位专家都学富五车,但有的专家适合高谈阔论,有的专家适合埋头搞学术。
读娱君不得不说,康震应该就是特别适合上节目的专家了。不仅能对每首诗词进行讲解,还能和董卿文绉绉的打嘴仗,上演文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但当节目中没有康震时,坐镇的专家就如同居于庙堂之上,只是就诗论诗,面对董卿的调侃完全不互动,总感觉董卿当时的内心是崩溃的。
3、曲高和寡受众少
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在传统纸媒上,对于《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都是一边倒的好评。在读娱君看来,这不过是媒体舆论的引导方向而已,不可否认,这三档节目确实办的不错,但能达到所有媒体都交口称赞的高度着实还需要画个问号。
从前文中有关于豆瓣评分的截图中可以看出,网上评分人数很少,《见字如面》评分人数最多,也不过将将过万。而已播出完的《中国诗词大会》的评分人数却只有四千多人。在腾讯视频中,《见字如面》的播出量为348万余次,而其他随便一档真人秀的播出量都远远超过这档口碑爆棚的节目。
虽然像《见字如面》节目已经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进行朗诵,但不少观众依旧会说,节目是不错,但看完之后需要思考,不符合我下班之后什么都不想考虑,完全放空的状态。有时候看真人秀哈哈大笑,也是缓解工作压力的手段。
文化类的节目的收视率比不上传统综艺节目,地方卫视投资时就会有想法。但如果真的每个地方台都做一款这样的文化类节目,每当打开电视,台台都是讲经说道,套用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的节目套路,估计观众也会气的摔遥控板。
所以,制作文化类节目别只模仿,套路化,多点新点子,别在一棵歪脖树上吊着了。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