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创始人:996算个啥?我们是715

转载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0-09-23



  • 作者:GHR编辑部 

  • 来源:环球人力资源智库(ID:ghrlib)



近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发布一条“715工作制”引起热议。 “996算个啥,我们是715、白加黑、夜总会”,西贝创始人称,他们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5个小时,并表示已实行多年。
               有网友说:我们还没走出“996·ICU”的恐惧,又被新的“福报”所笼罩…… 加班多,其实并不是员工的素质能力有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低效的会议、不通畅的信息传达、部门之间的扯皮,等等。 在管理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通过715、白加黑的艰苦奋斗取得一定成绩,无可厚非;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追求辛苦加班,应该追求的是管理水平提升啊! 像提倡加班这种形式主义,是管理中最大的伤害。 而现实中,我们最容易陷入这些形式主义之中…… 

管理中的形式主义

 有人调侃说“职场如戏,全靠演技”;
不仅仅是个人的逢场作戏,更严重的是管理形式上的演戏。 

1)10万元一份的PPT

 PPT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能让原本平淡无味的工作汇报、商业演讲,变得像电影和歌剧一样生动而多彩。 在工作中,为了让领导看了更高兴, PPT里的学问越来越多,如何让平淡的业绩数字更出色,如何用亮点掩盖缺点,如何讲故事…… 领导看到的PPT汇报,永远是一派生机勃勃、繁荣昌盛。
PPT成了表演者的舞台。
就像新东方年会里唱的,“干活儿的累死累活,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 

在华为,PPT被叫做胶片,“胶片文化”早已饱受诟病。 有华为员工调侃,某些管理者的艰苦奋斗,只体现在写胶片的时候。 
“甚至有领导的胶片,是花了10万块钱,请人专门设计的!”        

       PPT的英文全称是“Power Point”,本意是“有力量的观点”,却被我们玩儿坏了。 PPT本没错,错的是写PPT的和听PPT的人。 

2)开不完的会

 你是否经历过一天一小会,三天一大会? 彼得·德鲁克说,“一个人人都随时开会的组织,必是一个谁都不能做事的组织。” 频繁开会占用太多时间不说,而且很多会议开得没有意义,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有些会议与自己无关,还要到场旁听;
有些会议像聆听“圣训”,没有人提出反对,真实的问题永远无法反馈;
有些会议讨论得激情澎湃,会议后还是与往常一样,没人真正付诸行动;
有些会议只安排工作目标,从不讨论具体的执行方案,永远得不到好的结果。

 
犹他大学组织心理学教授乔•艾伦,给出了提高会议效率的几个原则:

只邀请那些需要完成任务的人;
提前限定会议时间,准时完成会议;
提前把详细议程给到每个人,可以让人们聚焦重点;
会前几分钟的热场闲聊,能让人们在稍后的讨论中更自如地发言;
做好会议记录,明确任务负责人,下次会议跟进结果。

 

3)写不完的日报周报

 前段时间阿里宣布要取消周报,勾出了网友的满心委屈——“天下职场人苦周报久矣”。 “我逐渐成了高级周报工程师““为了写周报,故意跟研发提了个很扯的需求““互联网公司可能因为周报,培养出一批文豪“……
              
与写PPT一样,周报、日报本是工作的总结反思,是信息传达和自我成长的工具; 然而工具用的久了,人们就把工具当工作。 

4)摸鱼式加班

 一位朋友从外企跳槽到国内企业,担任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入职不到一个月,就被HR约谈。 HR说:其它部门反馈,你们部门下班走得太早,这样影响不好…… 于是,这位朋友体验了一把“摸鱼式加班”,一个月后终于无法忍受,果断离职了。 前段时间很多网友在反对“奋斗逼”,说那些自己拼命加班的人,带坏了公司的风气,搞得大家都要跟着加班。 除了个别情况,大部分人是不情愿加班的,多是碍于领导的“看法”,违心地表现一下。 这种状态下的员工,降低了工作效率,很可能比正常上班的产出更低。 这些形式主义现象,对员工、领导和公司任何一方,都没有益处;
那么,为什么还会产生形式主义呢?  

产生形式主义的3大原因

 产生形式主义的根源是人的思想,但我们也可以通过规则来控制。 

1)不贴近一线

 带领IBM东山再起的CEO郭士纳曾说,“我不认为你坐在办公室里, 就可以成功的管理好自己的企业。”  华为员工做了个吐槽视频:前方战士打电话呼叫支援,后台部门流程繁琐,终于要到支持时……  让人忍俊不禁的调侃,也深刻地批判了不贴近一线、不接地气的管理动作。 所以华为规定,将军要从战场中选拔,所有专家、高管、甚至研发人员,都要去接触一线业务和客户需求。 HR女神彭蕾,2010年初从HR转做业务,到年底她说,“无论是以前做HR,还是做集团CEO,很多时候真的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她建议HR和管理层要接地气。 每一位管理者都要贴近一线接地气。天天坐在办公室,是不可能做好业务、带好团队的。 

2)缺乏监督机制

 再清醒的头脑也有出错的时候,更何况,老板一个人的清醒并不能保证全体员工的清醒。 所以,我们需要一套监督机制。 在华为,长期自我批判的价值观下,产生了很多监督和反思机制;
比如华为的心声社区,是他们内部的吐槽平台,员工可匿名发布自己的不满,经常有揭露公司管理问题的帖子。 很多华为的新闻事件都是出自于此,比如胡玲事件、博士流失率高、细数任正非十宗罪等。这就成为监督公司管理层的平台。 在阿里,也有相互监督的Review大会,除了对业务的总结与反思,还有一对一的面谈,直击灵魂的对话,常常让人泪流满面。 这个Review会在每月和每个季度进行,就形成了一个自我反省和相互监督的机制。 

3)管理者的认知误区

 产生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管理的认知误区,特别是管理者的思维误区。 很多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进入了形式主义,甚至还乐享其中。 比如他开很多低效的会议,还自觉是关心业务、鞠躬尽瘁;
比如他看到员工加班,就忍不住夸奖赞赏,觉得态度决定一切。 如果老板被形式蒙住了双眼,一定是上行下效,所有人都去关注形式了。 领导者要破解形式主义,需要认识到2点: 以客户为中心:企业的收入来源是客户,所有不导向客户的流程都是巨大的浪费;
以结果为导向:过程管控越细、越多,越容易滋生形式主义; 所以,管理者的清晰认知,是消除形式主义的根本。 

管理其实很简单

 管理的目的是要结果,而不是花样繁多的形式。 要摆脱管理中的误区,让工作更高效、业绩更好,首先要具备正确的管理思维。

 1)真正决定你人生高度的,是你的思维方式
所谓“定位决定地位,思路决定出路”,人们不可能做出自己认知范围之外的事情,只会在自己的思维框架之内发展。

 2)要想管好他人,先要管好自己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比如拿破仑、达芬奇、莫扎特等)之所以伟大,与其它最大的不同是自我管理。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首先要管理好自己。

 3)搞定老板与团队,沟通要有策略
1个人与1只老虎对抗,老虎完胜;1000个人与1000只老虎对抗,老虎完败。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团队的沟通协作,是组织的力量。
但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冲突,往往也是沟通不畅导致的。

 4)巧用工具,工作效率倍增
时间管理、思维导图、计划管理等,工作中有很多提高效率的工具,有时能对我们的职业发展起到奇效。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别慌。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