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成产业升级新动力,博物馆先行迎接创意时代(上)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我国2016年全年GDP为744127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三大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幅。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6%;第二产业占比为39.8%;第三产业占比为51.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从数据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占比呈现上升趋势,从侧面表明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时期,走入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跨越转型阵痛的历史新阶段,坚持文创产业发展布局,推动文创成果走向市场,鼓励文创思想集中迸发,是对时代车轮前行的必然支持,也是用文创支持产业升级的历史使命。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产业融合性强、附加值高、环境友好等特点,对于促进消费、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就业、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究竟文创凭借哪些优势条件可以挑起产业升级的大梁?又有哪些亮眼的表现值得点赞,今天创意宝就带你揭开文创面纱,感受创意时代的无限魅力,探寻文创产业背后的故事以及它如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扩大辐射力度,实现产业融合
2009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发布,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重要文件,标志着我国已跟上国际步伐,将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阵营。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了要将文化产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纵观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历史,积极发展文创产业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反过来,文化产业将成为实体经济新的动力引擎。
纵观当下,文创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形式易受全球市场波动的影响,文创则跨越了区域限制,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时刻起到缓冲作用,成为新的发展战略。且文化创意产业背后潜藏的需求巨大,可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实现产业融合,更符合我国新常态下“保增长、扩内需、促就业”的目标。从数据上看这一变化更加明显,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为11%,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文创成为调结构稳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文创产业的辐射范围广泛,力量持久且巨大,正是源于其克服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更有利于国家和城市稳步度过产业升级的阵痛时期,契合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其主要投入要素是精神成果和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低,具有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绿色低碳的特点。文创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可发挥较强的融合性、渗透性和辐射力,带动关联产业的升级发展。
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潜藏巨大市场实力
北京的西什库大街相信很多人都去过,它的名字起源于明朝,为满足皇家的御用需求,特在此地设置仓库十库,从此留名“西什库”。如今,这里矗立着的一座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教堂——西什库大教堂,游人络绎不绝。现如今,西什库大教堂的东边,曾经的北京低压电器厂厂区,已变身成为西什库文创园区。在消费需求的指引下,像这样的文创园区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文创产业链的构建过程中,谁能将人、财、物和信息这四个方面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和社会形成有效的互动,谁就能调动起资本和市场的要素,让文创“活起来”。
上周Linda给大家讲了来自美国的文创巨头——迪士尼的故事。反正提到迪士尼,我直接想到的就俩字:消费。是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带动消费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升级。特别是近两年,我国已经迈入消费升级时代,在家居、时尚、旅游、娱乐、运动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需求旺盛,对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一种促进。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驱动力量,有助于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升级,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6万户居民家庭开展的抽样调查显示,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9.6%,而其中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为16.4%,远高于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速。这还只是2014年的数据,现在如果统计的话,这一数字还将更大。
要做文创,先要有“文”,也就是文化。在这一点上,博物馆可谓具有天然之优势,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博物馆是文化的巨人,但在创意的路上,也可以健步如飞。下一期,Linda就带您“理论联系实际”一下,看看博物馆是如何推陈出新,走在文化与创意融合的新路上的。
“创意宝——保创意”公众号专注发布知识产权与创意新闻,通过移动互联网模式创新,降低知识产权专业门槛,使“人人”都可知识产权。(来源:创意宝 马小仙)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