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容产业现有的变现方式,看未来商业化空间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在文娱消费的升级下,近两年以互联网文学、影视、动漫、游戏、音乐、新闻等细分领域为代表的互联网内容产业也被推向了风口,成为大家争相奔赴的战场。
互联网内容产业这么火,那么它的变现能力如何呢?
从现有的内容产业变现方式上来看,主要被分为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依靠流量变现,有两条渠道,一个是广告,另一个是电商,这两条渠道一直以为也被运用得比较成熟。
我们先来看看广告变现:
广告变现的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又分品牌露出、深度软文、官方广告、自营广告等等,但赢利点就十分简单粗暴了,要么卖流量满足广而告之的需求,要么卖服务满足公关形象的需求。像大家非常熟悉的短视频领域的内容创业佼佼者——papi酱在成为第一网红之后也陆陆续续的开始在原创短视频里做些广告植入。但是在操作运营中,优质内容与广告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优质内容的目的在于吸引粉丝,广告的目的在于卖出粉丝,因此接太多广告不好,什么广告都不接也不行,二者需要平衡。如何来平衡需要内容方做更多的思考和尝试,而日益成熟的视频互动新技术就在这方面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比如国内领先的视频新技术供应商Video++就在内容和广告如何更好的结合上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来提供更多得变现形成。
再来说说电商,也就是卖货卖产品,做电商应该是相比较广告更受内容创业者欢迎的变现方式。
首先,电商赚的更多,可以赚两头钱,既赚粉丝的钱,又赚商家的钱;其次,做电商可以更好地维系内容方和粉丝间的关系,而随着付费的增加,粉丝的信赖感也会相应增加,所以电商是相对广告来说,更加具有良性循环优势的变现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有难题,分别在产品质量和客服上。比如,现在重点发力电商的一条,如果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着力解决客服的问题,否则也只会损伤掉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粉丝流量。
一开始提到了,内容变现方式被分为了两大类,第一类是依靠流量变现,那么第二类主要就是依靠影响力变现,依靠影响力变现也有两个渠道,第一个是近期被大家讨论很多的内容付费,另一个就是被大家更加看好的俱乐部形式,接下来一一讲解。
首先来说说内容付费。
说起内容付费,我们首先会想到去年兴起的知识付费产品,比如分答、知乎Live、得到、喜马拉雅,以及今年火爆的微博问答、36kr等。也因此很多人直接就将知识付费等同于内容付费。但事实上,在知识付费产业爆发之前,数字内容付费市场就已存在,比如网络视频、手机文学,再比如十年前的运营商SP以及美国的数字音乐市场,都是内容付费经济,且市场规模比今天的知识付费要大得多。所以知识付费的兴起只是吃到了互联网内容付费的红利,迎来了第二春。
像从近期也开始入局内容付费市场的豆瓣上,就可以看到,内容付费是可以突破知识,进入更多细分领域。用户对精神消费有了更强的需求和更高的追求,他们对个性化、多元化、创新性的内容十分渴求,数字文化内容付费市场潜力不可小觑。
最后再来看看俱乐部。
俱乐部代表的更多的是未来,因为只有当内容方日益成熟稳定之后,才能将俱乐部做起来,俱乐部的套利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收会费,二是收服务费。目前在这一块做的好的例子比较少,醉鹅娘的企鹅团算是做的很好的。俱乐部的想象空间还有很多,而更加细分的平台将更具有优势。毕竟,细分才是内容市场的大势所趋。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