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部剧都赚钱是怎么做到的?这里有一份万合天宜的创业“秘籍”
来源:虎嗅网
作者:SherLu
说起万合天宜,如果你不是铁粉,恐怕要问一句“他们最近在干嘛?”,印象也停在最初的《万万没想到》、《报告老板》等爆款“段子剧”。
万合天宜“江郎才尽”了?“我们这行业一天听 60 遍这个词”,万合天宜的编剧兼演员鞭鞭于白水跟虎嗅说道。做内容之难,身为半个同行的虎嗅也深有体会:无法“睡后”躺着赚钱,且一刻不可松懈。
成立五年以来,万合天宜对外鲜有发声,但其实他们的脚步一直有条不紊,内容正从段子剧向正剧转型,团队也逐渐正规化,更重要的是,万合天宜的项目从不赔钱。
那么,万合天宜这些年究竟做了哪些努力,又是如何保证项目只赚不赔的呢?在一个乍暖还寒的春日上午,万合天宜 CFO 陈伟泓(以下称“校长”)、编剧兼演员鞭鞭于白水(以下称“鞭鞭”)与虎嗅分享了他们的看法,解密万合天宜的内容战略。
内容创业,全是“脏活累活”
2013 年——“网剧元年”的前一年,中国网络剧年产量只有 50 部,制作成本仅为传统剧三分之一。单集成本不到 10 万元的《万万没想到》是当年最火的几部网剧之一,点击量过 10 亿次,豆瓣评分 8.2 分。
《万万没想到》的成功,既因为新鲜的“段子剧”形式触到了观众的 high 点,也是因为当时网剧尚未遍地开花,竞争小。
校长说,“万合天宜不追求大 IP 或烧钱,以原创为主”。这种“省钱”的路子的确适合刚起步的万合天宜。即使到了今天,只有遇到一些“小却好”的 IP ,万合天宜才愿意出点钱买下来改编。
万合天宜当时采用“边拍边播”的制播形式,《万万没想到》、《报告老板》都是这样制作的。因为剧集体量较小,公司甚至会拨给制作团队八万十万拍试播集,看广告主、视频平台是否感兴趣。剧本几乎都是在脑暴中诞生的,“大家开会想点子,你一句我一句,基本剧本就出来了”,鞭鞭介绍道。
从台前到幕后,万合天宜很少见正规军,土木工程出身的叫兽易小星、播音出身的白客、美术出身的刘循子墨、物理专业的至尊玉都是万合天宜的元老级创作人。“一开始我们真的很穷,请不起外面的演员,所以就有‘做后期那个孔连顺,这边缺个女装角色,你来试一下,串一个……’这样”,鞭鞭说道。
而且,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与公司一同成长,是较为普遍的做法。在校长看来,要做一家优秀的内容制作公司,成败不在于眼前的三年五载,只有培养出自己的人才才能走得更远。
《报告老板!》第一季时, 10 集的故事,做了 5 集剧本剧组就开机,拍完第 3 集,第 1 集的片子就上线了。开天窗的危机感让剧组苦不堪言,“那时候你突然发现,有种控制不了(局面)的感觉,如果这集不出的话,项目就要开天窗了,那是压力最大的时候,”鞭鞭说,那段时间他头发也掉了不少。
开天窗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剧本,《报告老板!》是“段子剧”,创意是当时最急需的,为了赶进度想包袱,剧组的 7、8 个编剧曾开过为时 24 小时的头脑风暴,“谁累了就在旁边打会盹,不可能大家都在睡觉”,作为该剧执笔编剧的鞭鞭回忆道。
《报告老板!》
据校长介绍,“我们一般是要求做过两部作品之后可以做主笔(编剧)。”鞭鞭就是在三个月时间内,通过两部剧(《报告老板!》、《高科技少女喵》)的磨练做到了主笔编剧的位置。
但“边拍边播”模式的高压事实上并不可持续,员工吃不消,公司会对结果也难有预期。
另一方面,根基不稳的团队,虽可在短时间内以灵性取胜,但很容易陷入瓶颈。鞭鞭对此深有体会,“如果你没有专业基础的话,感觉好像下一秒灵性就会被抽走一样,有一种不安全感。”
现在的万合天宜,怎么做到不赔钱的?
随着万合天宜体量变大,公司更加结构化,员工职能细分,“先拍再播”取代了“边拍边播”制,并尝试将生产方式又作坊式向工业化过渡。
目前,万合天宜已拥有300多位员工,按职能被分为:
4 个导演工作室(叫兽易小星、刘循子墨、至尊玉、马诗歌);
7 个制片人工作室(共约 40 位制片人,内部称为”车间“);
编剧中心( 30-40 位编剧);
导演中心( 10 位导演,不包括 4 位“导演工作室”的导演);
演员池。
公司各部门成员可以自由组合,攒项目。据鞭鞭介绍,万合天宜每年春天都一个大型春交会,制片人、编剧、导演甚至前台都发起提案,只要创意够好,感兴趣的员工可以自由组队,成立项目。
校长认为,公司应该负责搭平台,为创意提供财务、法律等支持,把创作自由交给员工。
按万合天宜的规定,员工除了拿片酬,还会参与项目分成。这样一来,公司的项目就有了内部创业的意味,员工积极性更高,也会更负责任。
同时,万合天宜也引入风控措施,为项目盈利保驾护航。据校长介绍,万合天宜有以下三点风控措施:
一、确认有人买账才拍
在投拍前,团队与视频平台沟通剧本,小成本剧集会有整套剧本,大成本剧集有故事梗概,看平台是否买账,“我们前期会开发很多项目,比如开发 100 个人项目,最后成 10 个”。
二、控制剧本研发成本
公司以原创为主,“如果不请外面的编剧,就是一个工资成本。如果外请编剧的话,当合同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会看一下,比较可行的,会花钱请编剧把剧本做出来”。
三、设项目成本上限
“特别小的项目,比如 100 万的,制片工作室觉得想拍,就让他们拍”,校长认为制片人应该对市场有所判断。若是大项目,要看网站愿意合作再批款,“制片人们有一定的信用额度,如果连拍几部都赚不到(大)钱,就不能再拍了”。
除了大局上的调整,万合天宜在细节上也学会了借力而行。
万合天宜每周会请不同行业的专家做讲座,比如针对内容部,会请专业编剧、北影中戏的编剧老师;针对艺人部,会请表演老师等等。
2015 年的电影《万万没想到》,万合天宜请来曾执导《黑炮事件》、《求求你,表扬我》、《建国大业》等电影的黄建新导演作监制。
《万万没想到》电影
据校长介绍,黄建新为电影《万万没想到》引进了电影《智取威虎山》(黄建新曾任该电影监制)的制作团队,万合天宜从中学习管理上百人团队的经验,“怎样保证每天拍摄的无缝衔接,整个影视工业都在过渡学习”。
此外,万合天宜也会让员工接外部机会,一方面,可以让员工从专业团队中学习知识经验,另一方面,公司可以将演员作为可置换资源,换取外部优秀影视内容的合作机会,《美人鱼》、《后会无期》、《大闹天竺》都有万合天宜的演员参与其中,并投资了《乘风破浪》。
鞭鞭也曾为外部剧做过编剧,据他的体会是,传统电视剧团队有完成的编剧流程,有剧本医生来评估剧本的逻辑漏洞、人物刻画等问题。相比之下,万合天宜的创作更随意,有的连剧本大纲、人物小篆都没有,甚至存在伤筋动骨的大问题。
如今,万合天宜也成立剧本中心,聘请了两位资深编剧作为剧本医生,校长表示,“比较大的投资项目,我们都会请剧本中心老师看一看,把一下关,确保剧本质量。”其中一位逗豆老师曾参与电视剧《花千骨》的创作,颇为资深。
再说说赚钱的事情
从万合天宜给出的剧集信息来看,剧集整体的点击量虽不如《万万没想到》系列火爆,但也维持了几千万到上亿的点击量。这组数据是平台方、广告商愿意继续为万合天宜买单的原因。
万合天宜过往片单
据腾讯视频相关人士告诉虎嗅,好剧从不缺投资, VC 、 PE 们也想在好的影视项目上分一杯羹,不过一般来说,平台不会将主投的网剧投资机会让给它们。因为 VC 、 PE 无法提供行业资源,同时,好的项目也不缺钱。
万合天宜也有类似的情况,校长透露,“我们的剧一般不让 VC 、 PE 投,因为很多钱都会送过来,一般外面到处找钱的项目会有问题。”
2015 年,万合天宜试水电影推出影版《万万没想到》,同样秉承了不能赔钱的理念,在电影上线之前就通过网络版权和广告把成本收回来了,加上影片最终的 3.2 亿票房,利润空间很大。
2016 年 12 月,万合天宜立项了主投的第二部电影《报告老板!》,目前电影的剧本仍在创作中,单据校长透露,该影片的玩儿法仍未确定,也许不再延续《万万没想到》电影预售网络版权的做法。
校长本身就是财务出身,曾在华尔街从事能源交易相关工作,有 14 年的旅美经验。万合天宜的资本布局、风控设置等,都有他的参与。
内容公司,首先做到不为钱着急,才能有空间创造出忠于自己的作品。
对于万合天宜来说,他们对“段子剧”短暂的生命周期早有预判,据豆瓣评分,“万万没想到”系列从第一季的 8.2 分掉到第三季的 6.1 分;“报告老板”的两季从 8.1 分下降到 7.3 分。
从内容到题材,万合天宜一直在追求转型,尝试做正剧。目前来看,万合天宜还未有连续打造爆款的能力,但校长认为,万合天宜的粉丝忠诚度很高,在各地路演时,粉丝热情难挡。对于打造精品剧,万合天宜抱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
用昨日阿里巴巴合伙人、大文娱集团董事长兼CEO俞永福的一句话结尾:“内容产业是很贵又很长期的产业,如果用两三年、三五年的玩票心态或者投机心态很难走远,要有‘富养女儿’的心态。”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