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救救“医美”?
作者| 颜宇
编辑| 杨真心
如今的医美行业的格局,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小半是火焰,大半是海水。
近期上市的爱美客,凭借独家产品嗨体(用于颈纹修复的复合注射材料),遭到资本市场疯抢,市值已逼近600亿元。
但个例不能代表大多数。大量医美机构则在疫情影响下,出现了裁员、倒闭浪潮。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医疗美容相关企业新注册量为1600余家,同比下降29.25%。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医美行业规模仅增长5.7%,远低于2019年18%的行业增速。
行业遇冷有三方面因素:第一医美行业进入洗牌期,各家医美机构大打价格战、营销战;第二受到宏观经济影响人们在医美上的消费变少;第三黑医美、莆田系横行,造成行业乱象。
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医美行业需要有人率先做出改变。
医美困局
在百度上搜索关键词“整容”,得到的结果几乎都是广告。只有翻到22页,才能在一个角落看到,有网友在知乎上提问:整容有哪些后遗症?
高赞回答的答主是个兽医,他的大致意思是,“个人不建议整容,因为大部分的私人整形医院都不正规。”这种跨专业的回答,底下有不少人质疑,但确实又能说说明一些实际情况。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提到,2019年,中国合法合规开展医美项目的机构仅占行业12%,在这12%的合法机构里,依然存在超过15%的超范围经营现象。
而在医美行业的医生中,合规的医生仅占行业28%。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针剂的假货、水货大行其道,非法注射屡禁不止,医美市场上流通的针剂正品率仅为33.3%,即每3支针剂中就有2支水货、假货等非法针剂。
即便是大型连锁医美机构美莱、艺星、华韩,也不能让消费者放心,因为他们身上的标签是莆田系。没人会忘记,莆田系对中国民营医疗的伤害。
“安全性”是当前医美行业的主要矛盾。
造成这一矛盾的诱因是行业发展过快。从2013年起,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就以每年超20%的速度增长,颜值经济的风口一路吹上了天,黄金赛道、遍地是钱等词常被从业者挂在嘴边。但实际上,多数从业者都是无证经营的黑户。
据统计,2019年医美行业实际从业医师38343名,非法从业者在10万人以上。并且,合法医疗机构中,也存在“飞刀医师”现象,据艾瑞估算将近5000人。
这是一个很矛盾、却又无可奈何的中国特色现象。一方面是需求端的爆发,另一方面是供给端合格医师的培养速度跟不上。
一名业内人士表示,正规医生的培养年限为5-8年,而13000家医美机构医师的标准需求数量达10万名,行业医师缺口依然巨大。
这样的缺口,自然给了黑医美机会。
一位从业者向我们透露,2017年,她与闺蜜在青岛专门给人“打针”(玻尿酸、美白针等)和微整,净利润超过200万元。当聊到产品来源是否正品时,她坚称那些产品并不比大公司生产的差。
据了解,这位黑医师大学时的专业是空乘。当时,她的用户来源主要有两种,一个是熟人介绍,另一个是各大社交软件、问答平台上拉客。至于在搜索引擎上倒流,那是更高级的黑产了。
而互联网是能对医美行业进行改造的,比如为消费者控制风险、科普医疗知识。但最早接入医美行业的百度没有做到,仅是作为流量入口。
新氧变阵
要看懂医美行业,首先要明白它的产业格局。
上游为原料生产商和医美试剂、设备的生产商;中游为医疗美容机构,包括公立医院的整形外科、皮肤科和非公立医疗美容机构;下游为医美平台和终端消费者。
上市公司华熙生物、爱美客,均处于医美产业链的上游。他们毛利率能达到80-95%,净利率也能达到30%。如此赚钱是因为,技术门槛高、参与者少、集中度高。前四大企业占据了七成的市场份额。
作为中游的医疗机构较为惨淡。2016年曾出现过一波新三板上市热潮,但大都已经退市。最为知名的是莆田系华韩整形,市值仅有29亿元。他们毛利一般在50%-65%,净利在0%-10%,甚至会出现负数。
而以新氧为首的垂直类医美平台则处于行业下游。他们毛利在60%-80%,净利在7%-15%。但以今天的产业格局来看,这里将成为最重要的一环。
首先是新氧所建立的PGC和UGC内容生态,能为用户消灭信息偏差,为很多医美小白科普知识、后遗症以及效果。这种价值对用户来说是很重要的,毕竟在脸上动刀需要安全感。
其次是与热门综艺合作《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破圈的同时塑造了自己的品牌价值。并且在内容上上线新氧体验馆、推出创作者激励计划。
当然,更重要的是对行业核心资产医生的投资。
7月9日,新氧推出了“绿宝石医生榜单”。这份榜单涵盖眼部、鼻部、胸部、脂肪填充、美体塑形、面部轮廓、玻尿酸、皮肤美容等多个细分领域。从审美、技术、服务三大评选标准的“101项维度”进行评审。
而上榜医生均为平均从业10年以上、历经87600小时经验沉淀的资深医师。这也让媒体对榜单的评价是:比“米其林标准”更严苛。而这样的权威性,是足以解决当前医美行业的主要矛盾“安全问题”。
10月28日,新氧发布了第二份绿宝石医生榜单,共计100名医生上榜,包含70名正高/副高职称的高年资、行业经验丰富的优质医生人才。如果这份榜单具有持续性的话,对于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作为中国医美行业首个非学术、非商业的权威医生榜单。上榜医生通过榜单提升了个人的品牌价值,也拓展了自身的职业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作为医生本身的价值再一次得到放大和实现。
这个榜单发布后,又会有源源不断的优质医生与新氧绑定。
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这能让新氧深度参与到医美交易的环节,在用户中建立更深的信任机制,提高平台复购率、话语权。
一直以来,市场对新氧的认知是流量入口。通过新氧App,用户选择完机构后的环节,都和新氧无关。用户之后的消费行为都由线上转移到了线下,如果还想做新项目,会就直接找到这家机构。
互联网的作用是入口,在医美交易中的参与太浅。这份榜单的出现将改变这一现状,榜单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将医生变为品牌。
这样一来,用户选择将会变成割双眼皮找割双眼皮的品牌,需要修复的话再去找修复的品牌......因为这些细分品牌专业且权威,有很高的安全性。
如果该策略成功,整合出中国最优质的的医生资源,互联网将彻底颠覆医美行业。
医美行业去向何处?
绿宝石医生榜单之下,是新氧的护城河 — “监管与治理”。
新氧曾被行业诟病的一点是:虚假日记。由于平台用户价值高,会有很多人在新氧发贴,去获取用户线索。比如很多机构小号,伪装成用户发贴,蒙骗消费者。
这给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即便采取了种种措施,资本市场也不买单。
在刷评价方面,用户如果没有消费凭证,就不能对医生或机构进行消费评价;在社区内容方面,新氧采用“人工智能+人工审核”模式,通过机构、医生、项目三级联审,强力排查违规或异常信息风险。
但绿宝石医生榜单的出现,发掘出好医生的同时,还把风控握在了自己手里。这样有效的监管治理体系,堵死了部分人投机取巧的路。
在模式上来看,新氧作为撮合交易的平台,能通过绿宝石榜单介入更深的交易,不仅为医生和消费者建立了买卖信任机制。还通过发掘优质医生、绑定优质医生,与平台形成协同效应,让自己具备不可替代性。
作为医美产业的重要一环,新氧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整合中游机构,再以规模效应去对上游供应链产生议价权。能很好的改变行业格局,把畸形的上游赚大钱、其他人不赚钱的生态扭转。颜值经济繁荣的背后,需要一家与大众站在一起的医美平台。
只有这样,才能健康发展。而用户第一、医生第二、机构第三、平台第四,一定是医美行业未来要走的方向。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