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张光北推出中年版《后浪》,模式营销为何大受欢迎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0-10-30


自五四青年节B站顺势推出《后浪》以来,前后浪之争引起全网广泛议论,对于何冰老师在影片中以前浪身份传递的价值观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B站借此热度实现了破圈突围。 

三部曲过后的B站焕然新生,以全新的品牌诉求号召更广泛群体入驻。如此,“后浪”概念不再局限于品牌营销层面,而是上升到了社会共识的圈层覆盖高度,如此有效的营销手法也让无数品牌争相模仿。 

借势出彩的就有快手的《看见》、蒙牛的《后蹄》、华为《我们的时代》等,当然也不乏有概念错位借势滑铁卢的案例,麦当劳的“后浪炸鸡”就遭受到网友一致反感。 

按道理来说,长达半年多的“后浪”风红利早就消散,但最近联想在第六届创新科技大会上以一部《与世有争》的中年版后浪重新刷新热度,携手著名演员张光北上演了一场不一样的模式营销。

 中年“前浪”袭来,联想宝刀未老

西装革履、灯光聚焦,不过这次的主角由何冰老师换成了大众更为熟悉曾经塑造过吕布、楚云飞等经典角色的张光北老师,澎湃的背景音,宏大的命题,前浪的立场,字幕加持的力量感,甚至开口否定的语气,似乎都意有所指地将这一广告与《后浪》连接。

 

看似复刻后浪风格的创意塑造有些out,时隔半年多的炒冷饭令人有预感又是如同麦当劳“后浪炸鸡”般的牛头不对马嘴,而随着演讲剧情的发展,受众慢慢发现并非如此。 

《后浪》是以前浪视角对后浪的肯定,转而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后浪们打鸡血,先不说标签化的后浪形象塑造本就不讨喜,光是经验主义的鸡汤灌输就令年轻群体毫无共鸣感,这也是引起争议的症结所在。 

 

而联想版的后浪,是以张光北老师向大众道出中年人的苦楚,对象不再是后浪,而是这些所谓的前浪群体,中年人的无奈、社会的目光指向性,都在说着这一群体已经甘于平庸,生活回归平淡,理想留给后浪。 

在后半段,是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同为中年人的前浪,不要人到中年就失去梦想,乾坤未定,你我皆黑马。

 

这条广告的着力点在于前浪,也旨在唤醒前浪不要将所谓的理想强加在后浪们的身上,不到最后一刻,一切皆有可能。

不是给后浪打鸡血,而是突破传统“后浪思维”的反向诉求,与B站的《前浪》有极大的差异性。 

表面上是创意雷同的后浪风,实则内在诉求与其天差地别,更像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对后浪的批判,从而突出中年人不要与世无争,而应该趁着还年轻“与世有争”的价值理念。 

联想以张光北为品牌代言人,拍出这部“前浪”视角的广告TVC,一方面有借势后浪话题的目的,而更多的应该是以中年人自喻的品牌心理。

联想本身的品牌历程俨然已经进入中年人范畴,将前浪价值观嫁接到品牌本身,更是一种凸显品牌宝刀未老,依旧能乘风破浪的诉求,同时也为即将开展的创新科技大会预热,以博得更广泛群体流量的关注与参与。

 后浪风模式营销为何屡受青睐

“后浪”从B站为起点,通过众多up主的自发UGC实现圈内广泛传达,又通过各大品牌的广泛借势广而告之,实现放射状破圈穿透,进而演变成一种社会共识性话题,具有多重丰富含义。 

观察市场走向,其实每隔几个时间节点就会产生一类品牌界内盛行的模式化营销,不同于节日借势营销的特定性,模式化往往是以某一品牌的破圈为导火索,从而实现以点到面的辐射性扩散传达。 

从过去风靡一时的复古土味风,到最近被联想救活的后浪风,充满模式性的营销层出不穷,能够得到各大品牌青睐的它,究竟有何魅力? 

第一,是模式化背后的强大生命力。 

要研究品牌为何狂热追求,首先要解剖模式产生的来龙去脉。“后浪”的火爆路径其实不难理解,反转是核心,从最初的打鸡血为后浪赋能,到后来后浪群体本身的不认可,有争议、有流量、有话题、有热度,组成了适合营销的大环境。 


再者,B站以此为爆点的品牌破圈实现了品牌的全线升级转型,是被实践出的成功案例,经受住市场考验具有真正的落地可行性。品牌争相模仿从而形成模板,XX版后浪的噱头加上饱经检验的生命力,自然大受欢迎。 

第二,是流量时代的注意力同质化。 

这一点是站在消费者角度的思维考量,碎片化思维时代的到来也是信息大数据高速发展时代的到来,更庞大的网络居民能够时刻洞察全网的各类时事要点新闻,因此往往只需要一个信息爆点,就能吸引绝大多数的群体目光。 

信息多元化能够实现受众分流,但一旦信息上升到社会层面的传播度,分散的流量同样也会接收关注,这也是同一时间人们在对一件事上用心而忽略其他正在发生事件的偏差效应。为抓住这一全网认知热点,模式化具有天生的优势。 

第三,是创意诉求不足的品牌现状。 

Z世代的迭代发展预示着消费多元诉求时代到来,品牌要实现更广阔受众空间的占领必须精通十八般武艺全面发展,才能撬开各大圈层的大门。而随着年轻人喜好的不断变化,品牌营销创意也亟需紧跟时尚,而品牌市场越来越广阔,也就意味着创意壁垒被无限缩小。

类似、撞车、雷同不断上演,异质化需求走到最后依旧变成了同质化,缺乏新意是如今一线市场激烈竞争下的现状。以上现状也就解释了当爆点产生,运用同一营销模式能够短期提升品牌销量,不用就无法进入下一轮竞争,从而导致了模式营销反复出现的后果。

 破局与跟风的品牌营销权衡

从同一维度,无法全面判断出模式化营销的出现究竟是品牌发展的必然,还是营销怪圈的短路,利弊各半的特性导致了品牌且用且进的现状。

而联想版“后浪”的出局,其实也是变相在打破传统模式的定义,你说它还是属于大方向下的后浪炒冷饭的确有道理,但观点输出与后浪视角的不同也成为其品牌出彩的关键点所在。

基于品牌发展的角度,对模式化营销是跟风还是破局的双向平衡,以下提供三点可供品牌借鉴参考的小提议: 

一,品牌属性的着力点是破局核心。 

用常规模式也能实现品牌破局,其关键在于品牌属性的彰显。快手的《看见》从大背景下的确就是对后浪模板的照搬,但其主讲人到内容载体,再到价值观层面,营造出的是一种完全快手化的氛围,而脱离于传统B站后浪的传统视角。


由此可见,品牌属性的嫁接移植也是考验创意实操的一点,不过也需注意,注入品牌元素不是完全将框架舍去,后浪的目的在于引起大众关注,这一点上适用于所有品牌。像“后浪炸鸡”这样将后浪当成单纯噱头过于偏重品牌产品的方式从创意上而言的确有失偏颇,但营销上的确有其可取之处。

二,举一反三的乘法是新风向来源。

营销原理万变不离其宗,底层逻辑上的品质为王,表层上的流量加持,以及创意表现的新意出彩程度的三效合一是品牌的既定法则。而所谓的模式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三者在市场实战中的优秀呈现,而品牌的破圈同样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 

联想版后浪的底层路径是以后浪引起注意,但在流量蓄积后调转方向将目光聚焦于前浪身上,实现了价值观转向到品牌诉求的串联,从这一层面来看不失为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新。 

将传统模式融会贯通,赋予品牌色彩,再进行创意深加工,从而以逆反思维的角度呈现在大众眼前,才是一条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

三,锚定年轻群体价值观的正向赋能。 

年轻人的市场年轻人做主,而年轻化营销也成为品牌不断践行落实的持续性话题。品牌要真正读懂年轻人的喜好,从价值观入手才是真正开启品牌年轻化的正确方式。 

过于花哨的流量把控在特定时间内的确能够助力品牌知名度与产品销量增长,但从长远角度而言,缺乏持久性吸引力,品牌长期处于被动位置难以实现有效提升。 


后浪风之所以能够持续吹拂,其根本在于争议性,而并非价值取向的群体共鸣度,大多数品牌借势也只不过是冲着热度而来,收割流量而走。品牌持久年轻化的内核应当是锚定年轻群体的价值诉求,以更具张力的表现形式实现更广泛圈层的正向赋能,从而达到长期有效的品牌升级。

创造模式下的品牌长尾效应

对于模式化营销,品牌与消费者都应当以一种辩证性的观点看待,有利有弊,而品牌在探究清楚底层逻辑后,更应该对弊端加以弥补,从而实现举一反三的思路创新。

运用其他品牌营销路径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全新的模式亦或者说破圈营销路径是品牌营销发展的进阶道路。

从品牌角度而言,创新到模式制造的跃迁可以看作是营销的不同环节,而能够实现框架化本身就能看作是一场social化的营销方式,且是具备可复制有参考意义的业界优秀案例。 

单一的品牌传播力度有限,而如果能够将营销做成可复制的模式,借由更多品牌多层面传达,对于原品牌而言都能够产生额外的品牌曝光度,而曝光度与影响力又时刻与品牌销量挂钩,创造模式,以延长营销的生命力,达到尽可能的长尾效应,或许会成为营销主流。

换而言之,后浪风广告延绵至今,不仅是其他品牌借势了B站热度,更是B站借助其他品牌对后浪的反复运用,从而达到了更彻底的品牌曝光与知名度提升。

长达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长尾效应进一步证明了品牌自创模式的强大活力,也应当是未来营销延长效应的关键所在。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