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连诺贝尔奖得主也要造假

举报 2020-11-09

屏幕快照 2020-11-09 下午4.36.56.png

这是仙人JUMP的第277篇原创

1

2020年是个魔幻的国度,日日有惊喜,最近一件魔幻事件是去年诺贝尔奖得主赛门扎被曝涉嫌学术造假。


他合作或担任通讯作者的三十多篇论文发布时间横跨近二十年,作者国籍横跨亚洲大洲,却都犯上了一图多用,甚至直接PS修改数据的毛病。


这操作也太Old School了。



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得意弟子也隐约表示,师父对于研究结果的改善产生了真正的影响。


这个数量远超他的美国老乡,诺奖得主伊格纳罗。


这件事情魔幻在赛门扎即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是美国国家医学院的院士,同时还是两本顶尖科学杂志的主编,堪称顶级大牛。


按理来说这样地位的老科学家不至于做出这样不体面的事,也不至于用Photoshop这么离谱的手段来修改结果,再不济咱们用人工智能生成图片呢。


只能说科学界还是挺淳朴,扇贝之类的海鲜摄入不足。



丑闻一出,所有人都面对了一个问题:


台前光鲜亮丽的诺奖得主如此,台后看不到的角落里,还有多少魑魅魍魉还没现形?


而且,为什么专业人士做假这么土?


一点想象力都没有。


科技需要创新!


2

不管是谁,实习生还是诺奖得主,学术造假这事儿当然不可原谅的。


但关键问题不在于造假,而在于为什么造假? 


首先我们明确一点,科研结果是允许出现错误的,因为探寻未知中得到错误结论本来就是科研的常态,不然科学家不会关于原子里到底有什么争个百年。


科学就是排除错误选项的过程。


所以错误可以容忍。


科学容忍错误,但科研结果不允许造假。


这个跟科学家学术水平高低无关,跟职业道德有关,科学家不造假,运动员不喝兴奋剂,这都是作弊,也是常识。



但科学家的生活里并不都是科学,首先,他是一个人。


科学家只需要面对很理想的环境,我搞科研就好了,但是作为人,他就面对林林总总的物质世界考验。


科学家不会造假,但人会。


人会考虑造假,来利益最大化。


现实和理想的对冲,让他选择了造假这条路,那就值得让人思考一下他所处的环境因素了。


造假不容原谅,造假就是造假,没有理由。


但让人选择造假的环境,是什么? 


3

首先,作为科研角度来讲,要求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要求科学家针对一点精益求精,这没错,但是机构不会等你。


不发文章,科学家就要做好卷铺盖走人的准备。


就拿药物合成为例,合成需要时间,提纯需要时间,生物测试需要时间,人体测试也需要时间,这些时间都是硬成本,科研本来就没有那么快;


但很多实验没有结果,科研机构要求实验有结果。


作为科学家的身份,不能造假;


但作为人的身份,就要想想科学管自己,还是科研机构管自己。


这就和职场里我们应该做事正直,但也要考虑向上管理。



不,用职场说还不太一样,职场可以跳槽,科学很难。


这不是说一撂挑子就走人的事情,而是他到这个地步,已经积重难返了,他不是一篇文章造假,而是三十多篇文章造假,是长年累月造假。


这就涉及到一个沉没成本的问题。


赛门扎从本科,读到硕士,博士,再到成为教授执教工作,他是一路钻研过来的,并不是所有成果都造假,让他拿到诺贝尔的研究是没有造假的。


但问题是,他不造假,可能等不到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天。



理想中,我们以为科学是寒窗苦读忍受寂寞出来的。


但现实中,不太是。


有些学者得到了某一大型仪器的使用权,这大型仪器一开机就能得到数据结果供他发论文,那一定会玩命开机做数据,别管这数据对人类有没有用,我只想玩命灌水得职称。


那他有动机去这么做,他也想轻松的就把论文发了,职位升了。


这是饮鸩止渴的问题,越往上走,压力越大,越需要他带来新成果;


你说急流勇退及时收手,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身份,愿意答应吗?


不答应,就要看看这个骰盅。


不摇就猝死,摇完了,有1/2的几率慢点死乃至不死。


这个赌局,会有人冒着大风险去赌。


人生何处不赌?


4

二,就是经费问题。


科学家不是神,科学家也是人,需要面对预算。


我身为诺奖得主,我也需要去造假画饼取得预算,这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今年数据漂不漂亮,文章能不能够打动编辑获得发表,会有力的影响到我明年的经费问题。


这不是赛门扎想不想造假,而是允不允许他不造假;


不造假,就没法给过去投入的经费一个交代,以及进而申请出下一笔数目不菲的经费的问题。


他也可以选择不造假,但没有文章,科研经费怎么来?


带入到实验中,预算不足那是很恐怖的。纯度95%和99.99%的原料都叫一个名字,但后者能为实验成功率提高好几个百分点,前者会让几个月的实验成果一键清零;


提纯原料的时间会让整个实验的节奏再次减缓,最后实现死循环。



没有经费,更造不出成果,搞了一辈子研究都无法突破,这对于一个有理想的科学家而言,是极度囚禁的。 


对于人这个身份而言,人是有上进心的,人需要一个向上的机会,不然未来几十年都止步于此,他扪心自问他会答应吗?


只要他有上进心,这股欲望就会在狭小的笼子内作祟,一旦奔涌而出,就择人而噬。


这是道德问题,但也是需求逼出来的问题。


现实是残酷的,人想要超越现实,很多时候需要比现实更残酷。


你残酷,我就脸都不要,扒了你的内裤。


5

或许有人会说,有能力的人不会被埋没,赛门扎不靠造假也能得到资金继续科研。


那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怎么评定一个科学家有没有科研能力?


科研资金要下发,作为机构,我也无法得知这个老师水平如何,我也无从得知他的项目内容,项目难度,那我只能按照论文的数量、论文的影响因子来评定。


我资金要往下发,那就是谁的影响因子数字惊人,就优先分配给谁。


这就是一个不那么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一个不大好听的答案。


大家都在做样子,装作很努力,很有理想。



反推下来,一个美国教授,他的级别、他的经费是根据他的科研能力来的吗?


不,是根据他发的论文数量,论文影响因子来的;


你哪怕有一篇极高水平的论文,你发到一篇地区性杂志上,那你这篇论文的实力就是按照这个杂志的影响因子来的。


影响因子低,这位老师就是没实力,你的科研结果也没什么含金量。


那影响因子与什么有关?它与这个杂志上一年被引用的数量正相关。


这个拼爹的年代,杂志也要拼。



那有些热门领域,互相引用,因子就不可能低;


有些学科,本身就已经走到极高精尖,极刁钻的领域了,钻研这个领域的人本来就少,就别指望着自己的影响因子能够轻易上来了。


科研团队也跟着热点走,这就是必然。


资金阔绰的科研团队,在年底的时候拼命找发票花钱,因为你不花不行,今年花不完,证明这些资金对于你的科研项目来说是绰绰有余的,明年再申报同样数目的资金,就不那么容易了。


那赛门扎如果作为一个坐冷板凳的教授,他愿意看别人这么花钱,而自己苦心孤诣,受尽凉薄吗?


科学浪漫,但科研是现实的。


6

这件事情讽刺在,赛门扎学术水平很高明,并且水平高到了诺贝尔奖。


但造假水平并没有那么高明,甚至很弱智。


学术有人研究,造假就肯定有人研究,一名学者想造假,难吗?


不难。


科研论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论文数据佐证数据内容,赛门扎失败的点在于,他的数据图片直接ctrl C +ctrl V ,或者直接抠图,因此暴露了。


我都不知道应该夸美国科研界聪明还是不聪明。



但造假很难证伪。


举个例子,美国教授想要证明自己采用新方法合成了某已有物质,那最后结论部分需要证明自己产物属实,需要提供各类机器检测数据,那他可不可以直接购买已有商品进行检测?


拿个成品去检测各方面数据,出了问题才是问题。


你要检测纯度,那我多花钱完全可以买到小数点后好几个点的产品;


你要问产量问题,难不成你能眼瞅着我重复这次实验?


甚至有些检测仪器是需要检测某些特征基团,因此给出某一区间的数据,至于别的数据为什么会诞生,具体数值表示什么含义,检测人员也不知道;


有些心怀不轨的科研人员看到这台机器就笑了,我直接把原料送过去检测不就好了?


你要什么数据,我就能做到什么数据。


大家都这么忙,直接点,说人话。



那想要检测一名学者是否造假,难免就要重复他的实验。


一般非该领域的学者有必要重复吗?


我自己实验都做不过来,自然不会去重复;


而从事该领域的学者知道,重复不出该实验结果是常事 ,重复出来才是偶然。


有些实验本身是有门槛的,需要什么仪器,什么试剂,很多仪器小实验室未必就有,这就筛选掉了一部分打假的学者;


有些实验,就是有条件也未必复制的出来,各个国家,各个地方的环境、设施不同,怎么重复?


实验本身就有玄学成分,跟天气、湿度、温度、气压都有关系,我朋友就举了个非常荒诞的例子,他在莫斯科留学,复制一个实验很难得到结果,论文上写的室温/常温,他重复多次后一看作者,是一个印度人,心领神会下将温度提升到四五十度后,果真得到了结果。


这两个地方的不同时节的常温,差出四五十度去,又怎么能重复呢。



科学是精密的,但精密带来的复杂性也是几何性的。


甚至很多学者自己的实验就很难重复,今天搅动仪器的速度快了,明天搅动的速度慢了;


你今天添加的药品纯度不够,早就微微受潮,或者你的器皿有痕量残留,都会有数据差别;


还有的药品会因为一点点你都看不到的水份残留,就会偷偷的爆炸,惊艳所有人。


你怕不怕?


7

最后一个问题,他造了假,科研杂志的编辑们看得出来吗?


编辑们也是人。


他们本身也有很多身份,他们是科学家,也是杂志审稿人,但为首的身份,也是一个人。


是人,就逃不开圈子。


当然,什么圈到最后都是花圈。



论文审核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一个审稿人是谁的问题,学者想要发论文,杂志编辑会拒绝大部分含金量不足的论文,然后将一部论文交给其他审稿人,给出评审意见。


今天你是投稿的学者,明天你有可能成为某领域审稿人,这是个圈子。


赛门扎就是这个圈子的大牛,还是两本杂志的主编,你会质疑他的学术水平吗?


你得罪了一个大牛,你以后投稿的时候,杂志编辑有没有可能是大牛的弟子,审核你稿子的有没有可能是大牛的朋友?


这就是一个人情往来,是科研市场上的劣币。


别以为欧美人不懂人情世故,人家懂的一比。



很多水平不足的论文,依然见刊见报了,这是利益交换问题,你能决定别人的命运,你也被别人决定命运;


你抓着别人的把柄,你也被别人抓着把柄。


那不造假者,面对这样的审稿环境,也会面临着考验。


你的论文投了某一个杂志,如果论文不够惊艳,编辑就会退你的论文,因为从编辑的角度来看,他有责任保证本杂志的质量,这是他的工作。


甚至还有很多论文本身水平就不足,他抱着随便偷偷顶级期刊撞大运的心态,编辑一时疏忽就会出现问题。


如果你的论文够惊艳,能不能发表,就看审稿人了。



他隔着屏幕审稿,你怎么知道他什么心情?


很多时候因为心情不足,或者他没有空,就随随便便找个由头拒绝了你的论文,这不是没有可能;


而且审稿人也未必懂你的论文,他也未必懂你的领域,甚至很多审稿人未必有作者水平高,拒稿也有可能。


最可怕的是审稿人之间的意见也不统一,这作者怎么改?只能换个杂志碰运气。


赛门扎造假事件最可怕的点在于,他作为诺贝尔奖得主,会引燃某一领域的研究热。


那一个不造假者,根据文献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投稿到某一期刊杂志上,编辑会问道,诺奖得主得的可不是这个数字,你要不要修改论文?


研究结果是正确的科研人员,也有按照错误的结论修改。


一个站的足够高的学者造假,会让一个领域的信任崩盘。


这就是劣币逐良币。



这也是目前的科研江湖的问题,有人的地方就有规矩。


先来者苦过,戴着镣铐跳过一曲舞,等他们跳完后发现手脚上的镣铐不再是镣铐,而是堆金积银环佩叮当,以往束缚自己的规矩,为他们提供了最大的保护。


那既得利益的这,还有动力站出来吗,还愿意毁灭自己的圈子吗。


但有人花团锦簇,永远有人风雨科研路。


永远有人穿戴着前行者打下的镣铐,勉强起舞;


他们看着名誉等身的前辈,已经看到他们袍下渗出虱子。


科学家身上,神性永远在和人性搏斗;


江湖中,永远有前辈和后辈的对垒。


神性坐在高台上,看着人性搏斗不止,说你们做的都是错的。


人性笑了。


你懂个屁,SB。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