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着IPO的嘀嗒出行,正在附近接单"顶风作案"
作者| 姚米力
2019年1月,一名名为卷角的嘀嗒用户在自己个人公众号里写下一篇名为《嘀嗒顺风车之惊险回家路》的文章。
文章中她回忆了自己和朋友在嘀嗒出行拼车后经历的“黑车”事件。2019年的新年,银川机场。卷角的飞机准时落地,找到了嘀嗒上约好的司机。“放行李发现号牌不同,我马上问朋友,这怎么不是一个车,问司机,司机连连解释说朋友接的单子,车临时征用,车上还有其他两人。”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接单司机给实际开车司机打电话,让乘客加价,如果不加就不要接,把他们扔下去。她紧接着经历了接下来的一切:接单司机命令实际开车司机要求他们取消平台订单,直接支付师傅200元。联系平台后,客服表示,发现了与车牌不符的车乘客应该不坐,意为非平台责任。三次无效沟通后,客服称不会加价,请放心乘坐。
更过分的是,乘车期间,司机师傅走错路、遮挡了前车号牌,并且超速行驶,几次超车逆行对向大车闪烁大灯,车程的后半段因为犯困开始抽烟。
在经历惊心动魄的一路的最后,司机说出了真相,“接单司机跟他们只是嘀嗒黑车车主群共同的司机,对方专门接单,派发他们能接的人,因为他们没有通过滴答审核所以没法接单。他们这边都这样做,嘀嗒平台一接单就知道个人电话,越过平台联系乘客。”
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卷角没有收到任何平台客服的电话回访。她在写完这一切之后,感慨道,“顺风车巨大市场下,缺乏的安全机制,滴滴被整改后大量的需求导向不正规不安全的嘀嗒平台,该平台对司机和乘客都没什么责任感。”
嘀嗒的”罚单“,屡错屡犯
一年半过去了,嘀嗒出行已经提交IPO申请的情况下,黑车的情况有所整改吗?打开嘀嗒出行的App就能得到答案:没有。
与滴滴等顺风车平台不同,嘀嗒仍保留“附近订单”功能,车主在未事先发布出行信息的情况下,就可以接附近的乘客。这相当于,嘀嗒正大光明地容忍黑车司机的存在。同样地,这也违反了交通部四点要求里“车主应事先发布出行信息”的规定。
这也就不难理解,卷角的经历并不是发生在这个平台上的个例。2月28日,北京市交通委表示,有网民反映北京市一顺风车平台非法从事城际客运业务,在检查中发现“嘀嗒出行”平台公司擅自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予以15万元的行政处罚。
这些案例持续发生,是因为在嘀嗒上,这项方便黑车、给平台带来更多订单的功能从未被抹去。
除此以外,我对比体验了几家顺风车平台之后,发现嘀嗒出行的几个问题:
1.从头像的设置上来说,滴滴顺风车不接受选择头像,哈啰顺风车仅动物头像,而嘀嗒顺风车的头像内容丰富且可以辨别性别。以嘀嗒提供的女性头像为例,头像设置多样,甚至能够通过头像把选择的人进行分类:御姐的、可爱的、酷的或者温柔的。
这种头像的特殊设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嘀嗒的顺风车机制依然鼓励车主通过判断乘客性别接单。结合顺风车历史上,多起性别骚扰及性侵的案件来说,嘀嗒是否是”不知悔改“?
2.嘀嗒依然沿用司乘双向确认的机制。交通运输部2018年9月颁布的119号文明确规定,要“允许乘客选择驾驶员“。对比整改后重新上架的滴滴顺风车,其在撮合用户达成合乘意向的过程中赋予双方选择权,且由乘客最终决定是否与车主达成合乘意向 。而嘀嗒的乘客只能操作确认同行或者取消订单,不能选择车主。
3.在嘀嗒出行App的隐私政策中,其中一条显示”用户可以选择性地向嘀嗒平台提供用户的姓名、昵称、照片、身份证明、性别、年龄、行业、公司、职业、个性签名“。如果用户可以提供上述信息,可以使其他用户对该用户有更全面的了解,提升平台信息撮合成功效率。如果用户拒绝提供上述信息,将降低撮合效率。
但是从产品逻辑上来说,真正能够提升平台撮合效率的乘客路线、经常出现的地点,而非性别、年龄或者行业。嘀嗒出行中鼓励用户上传的个人信息,更像是一个社交平台所需,而不是出行平台。在艾媒咨询的调查中,影响顺风车接单的最主要因素是顺路程度,而非嘀嗒主张的这些个人因素。
在更早的时候,嘀嗒就被人曝出该公司公众号常年发布着“性暗示”广告,包括“元宵一刻值千金”、“加入一场30男30女的96小时线上CP爬梯,就这样脱光”等等。且在其App的结伴栏目里已经有6个线下主题活动,包括周边郊游、晒图求脱单等等。
嘀嗒正在打着个性化、大数据服务的幌子,”骗取“用户信息,为的是实现它没有破灭的社交梦还是继续推行”黑车“?
IPO无法拯救的安全合规问题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当前顺风车社会价值已逐步得到认可,随着未来出行平台顺风车业务的逐渐恢复,整体市场仍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0年中国顺风车用户规模将达2.49亿人。
而庞大的市场之下,安全因素仍然是顺风车服务的关键所在。区别于网约车(快车、专车)业务,顺风车作为平等互助的出行方式,其监管准则以及安全标准需更具有针对性,以适应行业发展。
顺风车因为其特殊的行业背景,决定着它有自己特殊发展规则:即监管顺位优先。
看待顺风车业务的发展,某种程度上要像看待金融产业一样,把所有与市场有关的因素摆到次要位置,以监管、合规为第一要务。对于乘客而言,安全也是他们是否选择顺风车的第一要素。
但顺风车业务一直处于监管灰色地带,运营资质和安全成为其致命伤。按照各类顺风车平台的运营规则,车主只需要注册并完成相应的审核,便可通过平台来进行接单活动。在此过程中,平台对于顺风车主的信息审核有所欠缺,便极有可能带来直接的安全隐患。
交通部这样定义顺风车及给出规定: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顺风车,是由合乘服务提供者事先发布出行信息,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乘坐合乘服务提供者的小客车、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这里所称的合法的私人小客车合乘与网约车经营性客运服务有很大区别,不需要办理网约车相关许可。
业务单一以顺风车为主的嘀嗒出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不需要办理网约车相关许可。这给嘀嗒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也同样会在日后成为其发展的限制。
嘀嗒出行在招股书中承认了这一点,在中国顺风车市场可能面临(其中包括)其他出行选择、相关监管规定及限制以及安全及隐私问题所带来的挑战。
招股书显示,目前相关法律及法规通常适用于网约车服务,无法直接应用于嘀嗒的业务模式以及顺风车、智慧出租车服务。今后监管机构可能会提高对顺风车平台的监管审查水平,同时新法律及法规的出台可能对嘀嗒的业务有影响。嘀嗒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适应该等变化,且可能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合规成本。
在10月8日嘀嗒出行向港交所正式递交上市招股书之后,就有非常多的媒体分析了这一打着”共享出行第一股“旗号的嘀嗒出行,实则存在着业务类型单一、面临滴滴等巨头挑战等多个问题。
2019年11月20日,下线15个月之久的滴滴顺风车在哈尔滨等7个城市重新上线,到今年6月已陆续在全国300个城市重新试运营。目前滴滴顺风车的日完单量虽然与下架前日均上百万的成绩还相去甚远,但相比重新上线初期已经增长了近40倍。
嘀嗒出行面临这样的对手,解决市场竞争的方案是抢先滴滴一步上市,抢走”共享出行第一股“的名头。但它更应该从这个归来的对手身上”抢来“的,是其对安全合规的重视。艾媒咨询的报告数据显示,滴滴顺风车以4.7的安全指数位居首位。
即便嘀嗒顺利上市,头顶上也始终悬着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其顺风车业务始终会受到公众、监管更严苛的审视。
根据媒体出行一客的报道,分析人士称嘀嗒若能顺利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会给它带来诸多好处。除了拿到更多融资,提高知名度,之外,更重要的是会降低合规压力,不会像以前是小平台的时候被关掉。
如果嘀嗒上市真是出于这些角度的考虑,那这家出行平台也更应该明白,靠钻漏洞、打政策的擦边球,始终是走不长远的——这一点就算上市,也改变不了。
*图片来自pexels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