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K上海15年:W+K上海的15位前任(下)
上次,我们说了八个前任
接下来我们还有七个瓜(?)
喔不,是七个前任…员工的故事
一把来看看………
➕➕➕➕➕➕➕➕➕➕➕➕➕➕➕
在W+K上海你有怎样的转变?
W+K里几乎每个大人物都有自己的名言,这些名言,我觉得都有着比“做好广告”更深的智慧。除了“Fail Harder”、“Work Comes First”等来自Dan Wieden的圣经金句,还有些新WKer可能没机会听过,却很值得分享。
对我影响较深的,以时序排应该是Frank Hahn的口头禅“Go fxxk it up!”, Nick Cohen贴在墙上的“People only remember idea”和Mark Fitzloff的“Don’t let your decision driven by fear”。说真的,无论工作或生活,用起来都挺爽的。
W+K上海对你现在的影响?
在W+K学到的东西,对我的影响远超过做事方面。“因为难,才更值得做”,常常因为这样的想法,做了些强自己所难的决定。从闯荡美国,到转战甲方,最后真正值得的,都不是事业上的前进,而是换回来的人生经历。
大概就是,死不了人就试一下吧。
➕➕➕➕➕➕➕➕➕➕➕➕➕➕➕
在W+K上海你有怎样的转变?
我之所以会去W+K,是因为我从小就想做Nike的广告。会去W+K上海,是因为我想尝试一下担任领导的角色。在W+K上海,我不仅找到了领导的角色,也找到友谊、热情、创意。我找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一家人,找到了改变我人生的时刻,我也找到了自己。
在W+K上海的那几年,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我还记得,有的时候因为孤单而流泪,我也记得,有时候又被大家的爱和包容逗得开怀大笑。我们相互关爱,一起打造非凡的回忆,一起在中国打造了让世界吃惊的作品。我学会在过程中保持自信,拥抱W+K的文化。这一切经历,我至今放在心上。从那以后,我所组建的团队,都是以包容、热情和创意为核心。
W+K上海对你现在的影响?
我现在工作的地方,非常狂野,日新月异。周围的人都是新一代的创业家。规矩一天一变。这个行业不论资排辈,大家都充满了热情、有爱和互助。
在这里工作需要坚韧的毅力,需要共情,尊重前人的努力,要用心与这个社群沟通,用世界能理解的方式,叙述他们的故事。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
在W+K上海你有怎样的转变?
我还记得,我在W+K第一次的大型客户提案后,我的前老板Rob Campbell给了我一些反馈。他说:“整体提案很好,但是你提案的样子,就像个假装乔布斯的二流演员。” 当下我有点尴尬(甚至有点气愤),但是他很快说到:“我想说的是,你很好,但是你做自己的时候更好。” 如果我要总结一下W+K给我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我找到了做自己的自信。
我觉得,很多初出茅庐,刚刚进入广告业的人都觉得应该要说别人喜欢听的话,即使有的时候,这些话是违心的。而W+K的特别之处在于,在这里大家都让你逆其道而行。其实,对于我这个长久以来都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不去讨好别人,而是自信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我的人生路上和职业发展上,带来了很好的结果。做自己真不容易。
W+K上海对你现在的影响?
如果我没能找到自信,没有相信自己的声音,我就不可能走到今天。我现在的日常工作遵循着一条很简单的原则:“策略,就是牺牲。”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学会和而不同,可以自在地跟别人说“不”,同时又不讨人厌。
面对冲突我依然会感到不安,但是自信地把别人不爱听(但是正确)的话表达清楚,让我(暂时)保住了我的饭碗。
➕➕➕➕➕➕➕➕➕➕➕➕➕➕➕
在W+K上海你有怎样的转变?
2012年,我在对“做广告”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加入了W+K上海,羞愧的是,当时的我并不知道W+K在广告圈是多么特别的存在,也没有意料到自己将会在未来的五年中,在这个特别的环境里变成一个从此不会好好走路的人。
在W+K上海这个容忍自由和疯狂的大家庭里,我们这群人走楼梯连蹦带滚,吃个午饭要滑着滑板,入夜后跑遍法租界或者骑车跨过黄浦江——因为走路很无聊啊,我们就用自己的方法让路变得有趣。当然,我们也将同样的方法论运用到了做广告上。
在W+K的第一年是冲击力最大的、广告启蒙的一年:当年的执行创意总监——Achilles指着我写的几十句文案说这里只有一句,因为只是换了不同的词语来说同一个意思,没什么意思;那时最凶的创意总监——坏人嫌弃我的创意平庸无趣,然后甩出一些令我目瞪口呆的;身边的同事们也是一个个身怀绝技,让我忍不住经常感叹这些人怎么这么棒……就这样,我连滚带爬地进入了所谓的广告界。
W+K上海对你现在的影响?
“不会好好走路”是个比喻,如果从文案的身份来说,“不会好好说话”可能更恰当。
在W+K的时光,让我学会了:如果要劝人,与其苦口婆心,不如往对方心里来一拳;如果要说句道理,不要一语道破,要让人反复咀嚼;如果要说句漂亮话,那就还是说得漂漂亮亮吧,不过是带着闪瞎眼睛的光芒的那种漂亮。
➕➕➕➕➕➕➕➕➕➕➕➕➕➕➕
在W+K上海你有怎样的转变?
在W+K,我学会了,也忘了怎么做创意。我懂得了如何启发别人,也懂得了如何被人启发,让我在自己毫无灵感、害怕失败的时候,继续奋斗。我还学会了如何用优美的形式把抽象的创意表现出来,并让纸面的想法成为现实。
最后,我还掌握了各种缩写:FYI、CTA、KOL、OT;还有一些中文词语:麻烦、 有意思和发票。
W+K上海对你现在的影响?
得益于W+K,我现在作为创意总监,对于整个创意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全面地认识了创意的力量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现在,我能在问题中从容地看到解决办法,知道了如何引导其他创意人员,享受创意从抽象概念演变成无限可能的过程。在W+K的这几年对我有很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直达肌底。
我的左臂现在还纹着“Fail Harder”这句话????
➕➕➕➕➕➕➕➕➕➕➕➕➕➕➕
在W+K上海你有怎样的转变?
其实我们三个人多少都有一些共性。毕业没多久,就很有幸来到W+K上海,就像菜鸟进入热带雨林。W+K提供了一幅完美的照片,一副关于创意公司该有的画面,昏暗的环境,音乐,乱叫,涂鸦,还有形形色色的人。
这里也成为我们对于创意公司的全部想象。慢慢地我们开始了解到,这些表象的背后其实需要付出很多的代价,这是当时的我们无法理解的。
W+K上海对你现在的影响?
去了形形色色的公司,不同的岗位,如今运营现在的工作室NOWHERE,慢慢地理解了表象背后的真谛。对于我们来说,那就是独立性。创意和生意之间,并不是垂直的对应关系。把创意变成生意不难,难的是把生意变成创意。
和对的人一起工作,做大家觉得对的事情,敢于说“NO”,这是我们对“独立性”的解读,这也是W+K上海带给我们的启发。这不限于当下,对我们的一生都弥足珍贵。同时我们在W+K上海找到了对的人。
➕➕➕➕➕➕➕➕➕➕➕➕➕➕➕
在W+K上海你有怎样的转变?
说起来,当年刚进去W+K的头几个月在身心上都还挺艰苦的。这里很江湖,每个人都有极鲜明的性格特点,但又被同一种气场紧紧地黏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密不可破的圈子。W+K有很多高手,都很开放也都异常忙,想成长,得靠围观神仙打架来偷师。
在这个江湖,每个人都需要好几身武功。前几年流行的“斜杠青年”这个词,代表了每一个WKer。新来的没有?那就闭嘴练吧,“Fail Harder”。做了好些看着没什么商业价值的项目,小到画张海报、做个礼物,可能就是突破自己的机会。
我还挺幸运,从设计师转型成为美术指导,这两个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角色,是思维的跳级。好在W+K不缺的就是挑战,在转型的阵痛中能够随时测试自己,越难越有趣。离开的时候,最舍不得的就是朋友,我找到了命中注定的友情。一群这么不同又如此相通的人,为了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日以继夜地较劲,理解彼此的固执。在无数个深夜和朝霞的云雾里,做一个快乐的西西弗斯。
W+K上海对你现在的影响?
我丈夫问过我,为什么你们W+K的人,离开了这么久还是老把W+K挂在嘴边?为什么总说着“这不够Wieden”?后来我觉得我想明白了,W+K是种意识形态,是一个相对理想的社会集团。这里的人,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因这特殊的环境而发生着很大的改变:好比”Work Comes First”不是理所应当的么?答案在现实中其实是不一定。
在W+K之后,我尝试过许多不一样的工作。后来到了甲方,也见识了很多创意同行的古怪行为。当然,别人一定也觉得我很古怪。某公司的执行创意总监曾对我说,“我们不是一个体系的”,我庆幸他这样说。曾作为W+K的创意人,是幸运和自由的。这份幸运,让我变成了刺儿头,在工作中过于较真,生活中过于散漫,也让我在面对一些原则性问题时变清醒。
而在W+K收获的朋友们,也会维持着这一份不寻常的紧密友情,相互扶持着在社会中浮沉。
➕➕➕➕➕➕➕➕➕➕➕➕➕➕➕
这就是W+K上海的15位前任
我们常说W+K上海是“火锅文化”
在这,我们有着来自不同世界
不同国家有料的人
齐聚一锅,烹调出超越文化的滋味
现在我们更知道,这些人离开这锅
都在熬过之后,能发挥出自己独当一面的味道
做成各样新菜,好菜,功夫菜
这,就是W+K上海+给我们的DNA
其实我们始终相信
只要你身上W+K上海的DNA还在
就,没有人会是前任
每个都是现任
(当然...是不支薪的那种前任)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