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有多水?及怎么抽干“水分”?
从去年底到今年3月,我在“知识付费”上花了近4000元。虽然不算疯狂,但也深度地体验了一番几个主流平台、各种形式的知识付费。客观地说,这4000多元钱里,约40%的钱是交了学费的。所以,特别想写篇文章,谈谈火热的“知识付费”领域都有哪些“水分”,及怎么抽干“水分”?
换句话说,本文有两个意义:第一,让你在越发广袤的“知识付费”海洋里,慎重选择对你真正有价值的知识。第二,“知识付费”和去年流行的直播一样,当一窝蜂扎堆的火爆劲过去后,做什么样的“知识付费”有前途呢?
三种“含水量高的知识”
一、碎屑知识
从字面上解读“知识付费”,就是为“知识”买单。那么,早已有之的买书、参加线下的各种培训班,算不算“知识付费”呢?当然算。如今的“知识付费”,算是新瓶装老酒吧,将“知识”打包成各种符合现代人,特别是年轻白领习惯性的移动端阅读方式。近年来,“知识付费”之所以火爆,也是源于其“买单主体”:白领、年轻人的心态。这个群体的焦虑感激发的渴望速成。
另一方面,我们大力提倡“碎片化阅读”。“知识付费”发生的场景大多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比如:等车、等电梯、等人,等等。
但是,当你用碎片化时间读着付费的知识时,你会发现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你吸收的知识也变成了“碎屑知识”。注意:我这里用的是“碎屑”,也就是比“碎片”还要碎。为什么这么说?
“知识付费”的“知识”有个最大的弊端:不成体系。打个通俗的比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就是说:你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希望快速获取“拿来就用”的知识。表面看:你涨知识了;但是深层次看,你仍无法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
比如:你购买了某个专门讲“营销”的知识付费专栏。专家今天写怎么进行用户调研?明天又来谈谈怎么起文章标题?后天再说说短视频的重要性?……你坚持听了N天,发现掌握了一些具体的知识,但总觉得自己在这个专业领域的层次并没有提高。当这个领域又出现新鲜事时,你依然很焦虑。因为你就如一只蜜蜂,忙着在每朵花上采蜜,却看不清花园的整体格局。
如果你过于倚赖“知识付费”,也就是说,除了“付费的知识”,你不会去进行“经典书籍”的阅读;那么,你不但无法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你所掌握的知识会被撕得越来越碎,成了“碎屑知识”。更何况,这些“碎屑知识”也不是篇篇都是精华。好进行知识炫耀的人最喜欢“碎屑知识”了,比如:在某个场合时不时引经据典;但是,他们永远难登大雅之堂。
二、口水知识
当“知识付费”的浪潮涌起时,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包装自己,挤入“知识付费”的行列;但是,他们能提供的价值知识到底有多少?
现在市面上“卖知识”的人有两类:第一类,他们吐故,但不纳新。用自己的名气炒存货,也就是炒剩饭。把存量知识进行花式输出。总之,你听来听去,都是讲的一个道理、一件事情。第二类,边嚼边吐型。不可否认,有些人一边吸收知识,一边吐出知识,他们消化知识的能力很强大,产出的新知识也比较优质。但有些人,就是知识的二道贩子,一边往肚子里塞知识,再揉吧揉吧,挤出来。
“口水知识”之所以有生存空间,还有个原因:人们的选择太多,耗不起时间成本。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依靠一种渠道,一网打尽知识。但是,当“知识付费”领域鱼龙混杂时,我相信你的“知识付费清单”里,一定有你购买即悔之的内容吧。如果是这样,及时止损吧。
三、偏见知识
“知识付费”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时代个人的品牌价值,但是只要是人就会有天生的主观立场,甚至是偏见。当你阅读一个人的“知识付费”产品越久,你就越会对他产生认同感、信任感。这时,建议你一定要从“知识付费”里跳出来,想一想:他讲的到底客观吗?我还可以从别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么?
之所以有“偏见知识”,大多源于人们的“拔苗助长”及“选择成本”的心理。想速成,就认准一个专家不加选择地吸收。既然是自己选择,就认定这个选择,不想再花时间、精力更换选择。
抽干水分后的“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越来越火热,也必将走向冷却。接下来,“知识付费”将朝着这三大方向发展:
一、昂贵知识平民化
如今火热的“知识付费”发源于互联网。互联网的精神是:去中心化、开放、互联。“知识付费”让普通人也可以以极低的成本,零距离地学习那些高大上的知识。比如:EMBA/MBA课程、高雅艺术、深奥的科学知识等。未来,这一块仍有广阔的市场。
但是,这些习惯了线下掏大钱来上课的顶级专家们,怎么适应互联网用户的期待?怎么放下身段,为大众用户也量身定做内容?这点是个考验。
二、偏门知识大众化
和“昂贵知识平民化”相反,也正是因为互联网,每个在细分领域特别牛的普通人能倚靠知识赚钱。比如:怎么做好PPT?怎么用手机拍美照?怎么整理衣柜?怎么钓鱼?怎么做好吃的西红柿炒鸡蛋?等等。
但是,这些知识一定要足够细分、足够专利。比如:我做的西红柿炒鸡蛋就是能与众不同。
三、固化知识流动化
来自书本的知识最大的好处是:体系化;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更新不及时。在如今的“知识付费”领域,我们看到了知识的流动性、更新性。未来,我比较看好“社群型的知识付费”。这种形式能让原本固化的知识得到有效的流动、自我更新。
但是,怎么管理“知识付费社群”的知识质量?避免人多嘴杂?这是个问题。
以下这张图表明了未来“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呈金字塔型。能胜任“昂贵知识平民化”的是少数人,是知识界的精英,是顶级专家。“偏门知识大众化”要挖掘那些在细分领域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是实践型专家。金字塔的底部是“学习型人才”。他们善于学习、能盘活知识,让知识流动起来。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