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平米的“信任空间”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0-12-15

引言

 

小时候住在福州路附近的弄堂里,是不会担心放学后进不了家门的。一米之隔的家门连着两个加起来不足80平米的房子,钥匙基本都会放在邻居家。还记得当时邻居家搬走,新来的邻居刚来的头几个月里,每天放学我都蹲在屋外的石台上写作业,三个月后老妈和我说,以后钥匙还在邻居家,你放学去那里拿。

 

大学时,住在学校里,12平米的宿舍住着6个人,刚开始的半个月里,大家都好像约定俗成的把自己的私人物品放在抽屉或者柜子里,甚是整洁,也不是怕丢,就是下意识。军训结束后,舍友一起出去喝了人生第一顿“醉酒”,这之后,大家的洗发水便进入“共享时代”。

 

大学毕业的那年,一个人出远门旅游,4平米的软卧空间里住着上下四个人,头三个小时里就算上厕所也会拿上大包小包,后来一哥们提议打扑克,我们一边玩,一边嗑瓜子,聊了很久,而后去厕所,每个人都很放心的把东西让彼此照看,四个人形成了某种状态的信任共同体。       

 

 

不断冲突的社会空间


最近两年,每每跟公司的90后同事出去聚餐团建,总觉得我是最活跃的一个,年轻人都不太放得开。为此我一直怀疑我是不是跟他们的沟通太匮乏。后来和很多朋友聊天才知道,这种情况并非个例。

 

多数情况下,同事之间是工作之外的陌生人,除了几个核心员工外,我很难有时间去充分了解所有人。所以说,并不是年轻人不喜欢社交,他们更喜欢基于兴趣、爱好和信仰的陌生人社交。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有基础在线上自主完成所有生活需要,外卖、电商、快递、网约车……但不断独立的社会空间又必须面对冲突,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这些,都是我们每天要面对的陌生挑战。



 

两平米的“信任挑战”


相对于外卖和快递的短时接触甚至无接触服务,网约车这个高频且陌生的“空间服务”,成为社会服务安全话题的“漩涡中心”。

 

2018年,在郑州和浙江德清接连出现的网约车安全事故瞬间让公众的情绪紧绷,大家突然意识到这个高速发展的领域出现了信任危机。其实早在2015年开始到2018年间,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以“网约车”为关键词的搜索记录就有近两百件,这其中有39起系网约车司机实施犯罪。

 

就在前几天,湖北黄梅地区再次发生网约车主对乘客实施犯罪案件;与此同时部分顺风车平台公司因为产品问题被有关部门约谈,主要是“附近订单”功能偏离顺风车本质,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网约车服务等,社会车辆参与网约车运营的管控能力被摆在台面上。

 


平台的措施


作为共享时代便利的出行方式选择,网约车从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的战场。滴滴、UBER、神州各显神通,大额补贴、烧钱扩张让这个行业成为一时风口。

 

疯狂快速发展的表象下问题被暴露出来,整个行业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未能跟上节奏,随着事故不断,措施也在不断修复,但不断被质疑。

 

滴滴是这个行业毋庸置疑的领导者,除了在司机端加强入门门槛、安全审核、每日人脸识别外,在app端也设置了一键报警功能,全程录音、录像,异常提醒,行程分享等,但这一切都是基于手机app端的升级。

 

作为后起之秀,曹操出行、首汽约车、神州专车、T3出行在安全措施方面和滴滴区别不大,但因为曹操、T3和神州作为专车平台,尤其是神州在司机招募上相对严格很多,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服务的安全性。

 


“网约车,叫的是车,还是手机?”


前段时间“南风窗”发表了一篇针对网约车的文章,对于网约车平台提出了一些现象背后的思考。

 

从网约车的合规性到安全问题的手机依赖,从司机的整体素养到“紧急联系人”的必要性,从性别差异到司乘数据的隐私性,文章共提出了9个问题。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在于:“我们叫的到底是一辆车还是一部手机?”。


 

诚然,技术进步让网约车平台在安全领域的升级很快,比如一键报警,行程异常提醒,但问题在于我们把所有问题都寄托于手机,一旦手机出现信号问题、电量问题该如何保障?哪怕手机使用正常,但当真的遇到危险时,打开手机,打开app,发送安全请求这一步步下来,可能悲剧已经无法避免。

 

必须承认的是,现在网约车的安全措施一定会对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制约作用,但依然有不可避免的安全事故发生就只能证明,网约车安全问题还任重道远。而这些问题背后一方面是质疑,更多的则是担忧。

 


他们怎么看?


每年一半的时间我都处在出差状态,网约车成为我最高频的出行工具。

 

在不断的安全事故以及平台安全举措下,我特别好奇司机师傅和乘客的心态变化。毕竟我自己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感受,所以我通过叫车的方式联系了一些司机师傅,通过后台征集的方式联系了一些读者朋友,甚至找到了一家网约车的安全技术专员进行采访,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些不同的视角。

 

(1)    出租车的安全信任度更高


受访者中,所有人都表示网约车已经成为重要的出行选择,甚至在一些特殊的岗位上,网约车出行是高频存在。但有意思的是,他们在安全性的选择上,公共交通大于出租车大于网约车。因为他们觉得出租车是公司制、司机员工化,且一般都经过很长时间的服务,“犯罪成本”极高。

 

(2)    普遍安全意识不足


我一直以为,在这么多次的安全事故下,乘客的安全意识应该是极高的,但在我的采访中发现,大部分人会考虑安全因素,但安全意识并不强,一般不担心安全问题,尤其在市区出行时,除非是很晚或者很偏远的出行。

当然他们也普遍表示,自己对平台的安全措施了解不多,或者说压根就不会去看平台上的安全提示。所以回到前面南风窗的问题上我们就不难明白:把安全问题依托于手机的隐患。

 

(3)    能理解但不能接受


采访的受访乘客中都是女性,所以我们也问了关于她们乘坐网约车的安全问题,尤其是之前一些平台建议女性夜间减少用车、衣着不要过于暴露等。所有人的观点出奇的一致:能理解平台的用心,但这是逃避的行为并且感觉自己被“冒犯”。采访中有设计师、商务、媒体从业者,加班以及外出是他们的常态,夜间用车很频繁,这些工作的硬性需求无法被忽视,也无可避免。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倡议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是温馨提示,反而让我更没有安全感,如果平台觉得夜间出行安全或者说可以保证我的安全,为什么要有这种提醒?”来自武汉的受访者这样说道。

 

(4)    人是最大变量因素


当被问到对于网约车安全有什么自己的建议时,很多人都会说到:司机。他们认为司机的招募门槛可能是第一道安全大闸,甚至有人用飞机的机长比喻,因为上了飞机跟上了车之后的境遇是一样的,任何所谓的安全措施都很难在第一时间影响犯罪事实的发生。

 

当然我们也采访了一些司机师傅,他们表示事实上极大部分的网约车司机都是可信任的,但很多极端事故的发生,会让他们必须面对乘客的“信任危机”。

 

“事故发生期间,服务乘客的时候都特别的紧张,那段时间夜间也不出车,一是单少,二是气氛太压抑。”来自嘉兴的滴滴司机这样说道。

 


对人的信任是对平台的信任


人是最大的“变量因素”,不只是说司机,亦有乘客,而平台则是控制这些变量因素的核心。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信任选择使用或者不使用,而平台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去保障每个消费者的选择。

 

其实我一直觉得“乘客对平台安全措施的不了解”=“对平台的极度信任”,就好比如果你的另一半每天都查看你的手机、需要时刻汇报行踪,你也会觉得没有被信任。而平台对乘客的“建议”实际上是一种“信任推脱”:乘客觉得平台可以给自己安全保障,平台则建议乘客从自身做起配合平台,我认为这是不对等的信任关系。

 

在“人”的核心观点上,我采访的来自T3出行的技术人员跟我有相同的看法。他们有一套自己的“V.D.R安全防护系统”,“D”就是司机,亦是核心安全变数,他也分享了他们在“控制核心安全变数”上的努力。

 

这个努力的基础是“车辆全部自营”,这也是他们针对安全问题去做软硬件升级的前提,社会车辆是没办法具备这个操作的。其中我特别感兴趣的就是他们的边缘智能硬件,每一辆T3的车辆都必须搭载这套硬件才能上路服务。还记得前面南风窗的那个关于安全问题全部依托手机的提问吗,他们这套系统可以在手机外更多的去控制“核心安全变数”。

 


除了app的一键报警外,在每一辆T3的车辆里都有4个明显的按钮,不管是乘客还是司机,当遇到安全威胁时都可以通过实体按钮报警。而他们对于当下的危机处理也可以做到远程操控,除了不能实时刹车外(这个涉及行驶安全问题),他们可以在停车状态下控制车门解闭锁方便司乘采取下一步措施,同时会主动通过车灯以及车鸣来吸引周围车辆行人的注意,而且可以控制违规车辆熄火后不能再启动。

 

这些对车辆和司机的管控在手机外多了一些保障。另外他们的车辆全部都装有无死角的摄像设备,当后台显示任何服务异常时都可以通过实时监控了解情况并采取措施。这个变化在于后台人员可以快速的了解车内状况,变被动为主动,摆脱了安全问题的手机依赖。

 

在这之前我并不知道网约车的安全措施已经发展到这样,或者说我也是那个对于网约车安全“极度信任”的人。采访中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这些冰冷的技术名词和手段,是他们关于安全的认知。

 

“安全问题是网约车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我觉得技术层面都是可以持续精进和完善的,但是否把安全问题作为平台发展的核心才最重要。责任心和向善心是我们平台从创始人到普通员工的基本认知,而我们安全技术团队其实就是直属创始人管理的。”

 

T3出行目前服务的城市不多,据我所知上海是没有的,但据技术小哥说这个月应该就会开通,明年会开通全国主要城市。

 


信任之光,不止于两平米


《地球之夜》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电影,三段不同的司乘故事笑点直接,尤为轻松。乘客和司机有着不同命运的人生,每一段旅程都是一段相互打开世界的人生记忆。

 

在我的采访中,上海的女司机跟我分享了一个乘客在她生日当天的服务后送了她一瓶酸奶。武汉的乘客分享了一次神奇的乘坐经历,她的手机在打到车之后就自动关机了,她无奈的走到预定上车点期待奇迹,却发现司机举着她手机尾号的牌子在等着她,因为司机也猜到了她可能是没电关机了。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安全做出努力;从服务的角度来说,平台应该成为安全的第一把锁。


(《地球之夜》剧照)

 

《地球之夜》里,凌晨四点的巴黎,一个盲人女孩走进车内,在聊天中,司机经历了从好奇到怜悯,从产生好感与尊重,最终他发现:她比自己更能在这个世界上辨别光明。我们大概率不会经历像电影一样的场景,但我们期待当信任和安全不再成为最大的羁绊后,乘客和司机都能发现彼此更多美好。


<end>

编辑:Chuck

总编:沈帅波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