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爱逛宜家的人是真的有逼格吗?
“逼格”是个好东西,因为很有逼格啊。
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件亲身经历的小事:
大约两年前我去亦庄拜访了一位小学老师,适逢他乔迁,话题很自然地聊到了家居装修上。我说因为工作的原因,和宜家有过一些交集,谁料我的这位老师一听见宜家就不停地摇头挥手,并且很不买账地表示:中国是有实木传统的国家,宜家的东西他从来都是看不上的。
如果交代一下我这位老师的背景,其实也不难理解他的“过激”反应:一位即将迎来不惑之年的语文老师,文人气质浓郁,是北京某名校引进的课改人才,在我们老家当地做过副校长,目前不定期在全国各地上公开示范课,是个典型的中式的教育工作者,怎么看都不是宜家的目标受众吧。
我这位老师带出了一个关键词:实木。
也算一针见血,熟悉的人都知道,宜家在家具上使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来代替实木,这是宜家能走相对低价策略的至关重要的原因,但也恰恰是宜家最为人诟病的地方,所谓的“宜家产品质量差”,说白了就是复合材料不如实木耐用,这是显而易见的。典型的当属宜家全球畅销的Billy书架,据说很多消费者反映用久了之后木板容易变形。
插一个题外话:如果你愿意相信,事实是任何一个品牌都想走大众路线,只有大众这条宽广大道被挤压地无处落脚时,才被迫走向高端和小众,去谈谈务虚的“逼格”(世界500强的成分就是最好的例证)。某种程度上,宜家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产品本质上是相对平价的,但它的品牌形象却体现了此刻我们正在谈论的“逼格”。 “廉而不贱”,这无疑是品牌运作的成功之处。
那么,真正注重“逼格”的人会这么粗浅地“只看外表,不重质量”么?
这个问题还不能这么绝对。
首先, “逼格”和“质量”之间没有划绝对的等号,否则的话,老干妈的辣椒酱一定是逼格满满的,吃卫龙辣条也一定会被添加到《全球装逼指南》。只能说,宜家吃了一些亏,承受了它这个价位本不该承受的期望。
再次,假如我是宜家商场的Local销售经理,我可能发现每月的销售报表上,大件家具的零售额也许只占50%,甚至30%,20%。这很好理解,宜家最热门、被消费频率最高的还是那些小东西,很多时候我们会简单粗暴地把宜家归纳为“卖家具”的,但事实上宜家是“卖家居”的,涉足家居生活领域所能碰触到的各色物件,而那些,或许才是宜家产品的大千世界,也是“逼格”的延伸之处。
比如下面这个号称全球高档酒店都在用的博克尔玻璃杯:
所以,至少以宜家的产品质量为靶子说爱逛宜家的人是“伪逼格”这个命题,还不太能站得住脚。
有一个有趣的事情是,跟大众的印象相反,宜家其实一直在传达这样一个理念:做大众买得起的家居产品、大众承受得起的前沿设计。因崔斯汀了吧……言下之意还是做入门级,人家可从来没有说过“逼格”哦,而且定位貌似跟“逼格”还有一些差距。
插句题外话,说到家居里面的逼格,下面这个品牌无论是在名称和价格上都很有“装逼”的嫌疑呀!
所以,怎么说重要,怎么说也不重要,关键还是在于怎么做。
那么,除了见仁见智的“逼格”,宜家到底做了什么,让它的拥趸有足够多的理由对它死心塌地呢?
你可能要说那些关于遥远的瑞典“阿姆霍特”的品牌故事
也可能要说广告案例上那些疯狂的地铁改造事件
或者是那本风靡世界、发行直追《圣经》的《家居指南》
是,当然也还不全。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下面这些:
风格
宜家最招牌的风格是北欧风格,比如“斯德哥尔摩系列”一直都是宜家最具代表的系列之一,当然也是最卖得起价格的系列之一(据说在宜家杭州商场开业的时候,土壕的杭州人民对这个高价系列的靠椅就表达了超乎宜家想象的购买热情)。所谓的“逼格”在这个看脸的社会真的是因人而异的,宜家在中国一线城市的主要竞争对手某品牌再怎么走高端贵族路线注定是土生土长的代表,而且平台招商的模式极大地削弱了品牌个性。而宜家则一如既往、娓娓道来谈它的“北欧风格”,这是树立外界对它“逼格”认知的一个重要条件。
风格延伸出来的是设计,喜欢宜家的人一定喜欢它的设计。这种设计不仅体现在外形上,更体现在外形和功能的结合上,不偏不倚地说,这方面宜家是有底气的。另外据我所知,虽然宜家在中国已经开放了20多家商场,但却鲜有中国设计师在为宜家设计服务。
本土设计师柯晨怡的作品是宜家为数不多的“中国设计”元素
海归们已经习惯于津津乐道那些诸如哈根达斯、星巴克等品牌在国外真实地位的故事,宜家也常常是这些故事中的一个。崇洋媚外是个贬义词,但放在今天某些场合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贬义词,毕竟在全球化的市场中,普通的消费者没有义务为爱国多买单。
灵感
“灵感”是宜家比较喜欢谈的话题(不信翻翻看过往关于宜家的公关新闻稿吧)。对于跟我一样的多数人来说,我们没有专业的设计能力,凭空构思自己的家居环境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宜家给消费者提供产品,还有解决方案,你可以学到色彩搭配、空间利用等技巧,如果你再有那么一点起码的审美意识,我想就可以找到灵感答案。
需要承认的是,宜家的样板间和真实的家居环境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我想很少有人会指望把整个样板间搬回家吧。我大胆假象,很多人第一次走进宜家商场或是出于“逼格”,但第二次走进宜家则是想真正发现些什么,换句话说,他们正在忘记“逼格”,开始“生活”。
理念
一直觉得宜家倡导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我无意厚此薄彼,只是某些品牌宣传的“一年逛两次”的口号怎么想都是扭曲的生活状态(即便从广告传播层面讲,这个定位策略几乎是满分的),因为购物的功利性的太强,换句话说,这个口号完全可以用在618、双十一卖卫生纸上面。
家居生活是一种培育和经营,跟种花养草一样,你施肥、修剪,然后收获色彩。因此,逛宜家的人想必是那种乐于春种、享受秋收的人。
很抱歉,说了那么多,我还是回答不了最开始题目抛出的问题,但是我觉得:那些爱逛宜家的兴许不是真正有逼格的人(肯定也有你们等了半天想要听到的 “装逼”的人),但一定都是热爱生活的人。
那么,还有什么比热爱生活更让人感动呢?
—写在后面—
在公关这个行业,多少曾经你喜欢的品牌因为工作跟它们形同陌路,多少曾经你只是觉得无感的品牌因为服务过而一生转黑。
在成为客户“日用品”的路上,愿大家都能相逢如初恋,分手还留恋。
—就这样—
关公小姐
(微信号:shida0625)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