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WeDig(ID:wedig)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小七、毛果
本文已获原作者授权转载,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
“看你的朋友圈,觉得你过得真好”。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朋友圈的功能通常是“晒”,但是朋友圈晒出的你,是真的你吗?
朋友圈的功能越来越完善了,无论是部分人可见、仅三天可见,还是每天写完又被删除的状态,背后都反映了用户丰富的心理过程。在不经意间,朋友圈这个自我展示的大舞台中,悄悄地隐藏了很多只属于某些人的秘密。
朋友圈仅自己可见:
怕不被认同,还是发泄情绪?
身边有这样一位朋友,她经常发朋友圈,可是却经常都是设置只有自己可见。
我问她:“为什么不给大家看啊?”
“不知道啊,我就觉得给别人看怪怪的,我只想默默发给自己看。”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社会就像一个大舞台,有前台、后台之分,每个发朋友圈的人,都存在一种自我为中心的假想舞台,人们通常过度在意自己写的句子、发的图片,并且认为别人也同样如此细致地在关注自己。朋友圈的展示就好比一个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表演,而那些设置私密的照片则像是一场给自己的演出。
一方面,这些“表演者”可能是认为观众无法与自己达到共鸣,与其得到一片嘘声,不如自己欣赏;另外一方面,也可能是表演者本身性格内向,他们害怕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但是却渴望有一个舞台可以展示自己,所以不如打造一个只有自己可以欣赏的舞台,以此获得存在感和满足;还有一些时候,私密朋友圈仅仅是一个情感的出口,有些负面的情绪不方便让外人看到,但是记录下来后却可以得到情感的宣泄,缓解压力。
发朋友圈时先分组: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这应该是大多数人发朋友圈时最常见的状态了:我们的微信中会建立不同的群体标签,当发布某些状态时,会特意选择使某个群体不可见,或者只给某个群体看。
期末到来时,那些吃喝玩乐玩嗨了的状态通常会设置老师不可见;生活中,那些吐槽自己糟糕生活的状态通常设置父母不可见;和现任男/女朋友浪漫的照片通常设置前任(未删除的话)或前任好友不可见……
这种行为其实是因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在进行着印象管理。人们会利用行为去沟通关于自己和他人间的一些信息,旨在建立、维持或精炼个体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一方面,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在朋友圈中,人们会倾向于展示自己符合社会认可的方面,以使自己看起来更符合社会或者某些人的需要,这被称为“社会赞许性反应”;另一方面,我们会把那些不符合别人期待的东西隐藏起来。例如给导师看到的通常是学生潜心科研、废寝忘食的状态,因为这是最符合老师对学生的期待的行为;而那些陪男朋友/女朋友看电影逛夜市的照片,自然是设置不可见。
反过来说,每天我们所刷到的朋友圈,通常是最符合我们期待的状态,而这些状态并不代表朋友们的真实内心,许多不符合我们认识的东西早已经被隐藏起来。仅仅通过朋友圈,并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
仅三天可见:
你“不敢”面对的到底是什么?
最近微信推出了“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功能,身边很多朋友选择开启了这个功能,让自己的朋友圈成为了72小时动态展示平台,似乎人们开始对自我表露进行时长控制。
“自我表露”指的是个人将自己的信息表露给目标人的一种行为过程。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自我表露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好友经历的事情和感受,促进信息的流通和交换。
但如今朋友圈中的好友身份变得十分复杂,这让我们社交圈的私密性大大降低,也让我们开始思考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功能给了我们一个创造个人隐私空间的方式,它也是我们对自我表露进行控制的表现。一方面它减少了添加不熟悉的朋友后决定是否让其查看自己朋友圈的顾虑,另一方面也能减少频繁修改个人动态可见对象的麻烦,让与自己关系一般,不关心自己动态的朋友只能看到最近发布的消息,维持好人际间的适当距离。
发了朋友圈又删除:
完美主义者,永远对自己不够满意
跟好友出去旅游,晚上回到旅店,唯一做的事便是对着手机发朋友圈。硬是看着她从七点琢磨到九点,九宫格层层筛选,发布出去后发现少了一张自己喜欢的图,删了;接着再发、再删……如此往返,一夜就这么过去了。
对于自己每条朋友圈都字字斟酌,发了后修改又删掉,恨不得把每一条都重发一遍的人,已经不再是简单地进行印象管理,而是存在完美主义倾向。完美主义表现为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即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要表现优异,并且完美主义者通常只关注不足或失败,而忽视自己的优点或成功。
作为向所有好友同步发送的朋友圈,没有精心编辑的一条动态会让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呈现在众人的注视之中,这让对缺憾高度恐惧的完美主义者十分担心,因此他们会时刻关注自己的朋友圈是否有展现自己消极一面的可能性,并采用及时删除的手段防止任何不良历史的存留。他们将孩童时期习得的完美主义延续到成人世界中,认为只有完美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和喜爱,无法接纳普通的有缺点的自己。
总之,朋友圈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舞台,台上是每日更新的状态,台下则是每个人真实的生活。人们渴望展现真实的自己,却在印象管理中隐藏了那个不符合自己和他人期待的自己,我们不能通过舞台完全了解一个人,却可以通过这些私密空间观察到真实的自己。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