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互联网隐藏的60万快手作诗人

原创 1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0-12-28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442篇原创


1

前几天刷快手的时候看到一个视频,在满屏的推荐中我一眼就看到了画风不对的它。


别人都是大白腿和大白牙,这个视频却只有一张普普通通的格子稿纸,上面用整齐的小楷写着四句诗。


我看到这视频的第一反应是“字写的很抖,但还算工整”,点开一看,差点笑晕过去,因为这首“诗”实在太打油了,平仄不通,韵也压的不好,说是诗,倒更像是刘姥姥在大观园里接的顺口溜。


(图片素材来自于快手)


但多读了两遍,又觉得立意并不差,虽然用字粗糙,结构却没什么问题,感情上还挺有深度,读一读能读出怅然,再读一读能还能看到点苦中作乐的味道。


一看落款:农夫瞿俊华 2020.中秋


我好奇的点进他的主页,入眼的第一句就是“我是一个纯纯的农夫。上了三年小学。遗憾!”


一个只上过三年小学的农夫,在快手写诗?


我得承认,这个超出了我的认知。


我情不自禁的开始翻看他的视频,其中大部分都是他创作的诗,一些写在稿纸上,一些配上了相应的背景图,用老干部审美的红底白色大字糊在背景上,另一些是他的日常生活。


从这些生活碎片中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一个老农,今年已经快70岁了,儿子不在身边,只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小孙子。他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有什么钱,一把年纪了还要经常去工地上打工,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写诗。


这时我再回头看他微微颤抖但骨架工整的字,不知不觉的感到有些敬佩,一个三年级就辍学的老农,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会去练字?


虽然没有收到过很好的教育,但这一定是个真正热爱文化的人吧。


他的诗质量确实一言难尽,大部分都是简单的大白话和白描,但是你要说不好,又觉得这话说不出口。


不好吗?不好——可是什么才叫好?


他的这些诗格律混乱,但每一首都在讲述自己的生活,遇到了冻害,他就写下一首“冻害伤了果农心,想梨看桃等下轮”自我调侃;吃一顿剩菜,也能突然灵光一闪,来一句“上顿水饺没吃完,铁锅加热上凉盘”。


这些朴实的文字里有他的生活,他的思考,他的情感,他写下的每一笔都是人间真实。


我有什么资格说他写的不好?


我自己的生活我都写不出一首诗。


在务农的间隙他也会去工地打工,走进工地前,他豪言壮语:“逼近七旬人更狂,铁臂钢腿不停忙”,好像这一切都难不倒他,但另一个在工地写下的诗却让我一秒破防:


(图片素材来自于快手)


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每天奔波三十里路,去挣180元钱,在我们看来,这命运何止是悲惨,简直是惨剧,他自己也会哀叹“没有退休金”,“养生无从谈”,他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生活并不阳光,并不幸福。


但这样的他,还是乐观的看待生活,用写诗这种形式来对抗这个越来越冰冷的世界。


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比许多光鲜的文化人更尊重文化,虽然他只是一个老农,但他热爱阅读,热爱文字,会用诗词来分享自己的生活。


在那些生活里,有为田地浇水,有在市场上买菜,有趁着地里无人在荒野上唱歌。有看起来十分黑暗但他吃的很香的“佳肴”,有一起下地干活的老伴,还有他那白白胖胖,懂事的帮他一起收拾东西的小孙子。


这些看起来平常,让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是他创作的养料。


他的诗真的不好吗?


我恐怕没有资格下定论。


2

我们现在谈到诗,总是会想起白衣飘飘的诗人,文质彬彬的书生,衣着华贵的贵族小姐,还有留着长发的叛逆青年。


“诗”似乎与文艺相关,是一种高雅的文化产物。我们会去追求诗词中的平仄韵律、用典、炼字、意境、内涵。


但回顾最初的最初,诗的起源却并没有那么高贵,恰恰相反,他从大众中来,从人民中生长,是古老的劳动人民在劳作时呼和的劳动号子。


我们的先民们在土地中劳作,他们顶着烈日,挥着锄头,感受着内心深处有一种将要喷发出来的欲望,想要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内心,他们张开嘴,发出无意义的长音,然后长音变为短句,短句变成歌谣。


他们将对未来的愿望放在歌谣中,变成了,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将耕作的场景放在歌谣中,变成了,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将对世道的抱怨放在歌谣中,变成了,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放在现在的视角上看,诗经中的很多名篇并不荡气回肠,没有什么家国情怀和托物言志,仅仅就是在讲述“农人耕作,猎人渔猎,到丰收时大家都很快乐”这样简单的景象,在碎碎念着一些对年景,对运气,对撒币领导不当人的抱怨。


那些写诗的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诗是什么,他们只使用一种更有趣的方式,在说出心里话。


诗,不应该是文艺青年挖空心思的玩弄辞藻,而是对生活的感性记录。


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位农夫瞿俊华的打油诗恰恰戳到了诗的本源,他在用这种方式展示自己内心的所见所想。


他的诗可能没有格调,可能语法不通,可能很无聊,可能无病呻吟,可能还不如小学生作文,但这就是他的生活,他的感受。


不是文道。


是心声。


3

通过这位“农夫诗人”的评论区,我又发现了另外几个写诗人,发现他们并不是孤零零的个例,而是一个庞大的社区。


他们在快手的角落里占据了一块地盘,组成了一个一个诗群,在群里分享自己的创作,他们的圈子很封闭,只和这些同好在一起玩,只用诗词作为交流的语言,连评论也要用到打油诗接龙。


(图片素材来自于快手)

3.5万个诗歌聊天群


这些人的组成非常复杂,有做了一辈子水利工程的理工男,有每天在街头为青菜几毛钱吵架的老阿姨,有在街边开着焊接店每天和金属打交道的夫妻——各种看起来和“诗”不搭边的人在这个社区里平等的展示着自己的所思所想。


根据快手后台数据计算,讨论诗歌的总人数超过六十万。


六十万人在这里用“诗”作为语言交流。


他们的诗和那位“瞿农夫”一样,用词不是很讲究,但却可以读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比如这一位“飘杵居士”,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是一位货车司机。


(图片素材来自于快手)


一眼看去,都是“车困XX”,每次“车困”,这位居士就要提笔写诗,一开始还有些远眺古城的情怀,后来便只剩下在困顿中的苦中作乐。


到最后,看到飘杵居士卖掉了自己的车,再也没法车困了,第一时间感觉好笑,缓了缓再看又觉得有点悲伤。


他走南闯北,被生活和债务捆绑,但是却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而现在连这个通往自由的工具都没有了。


还有那对开焊接店的夫妇,他们的诗更加生活,用平实的语言简简单单的记录着每一天的工作。


(图片素材来自于快手)


他们写的像是诗,又不是诗,有诗的本质,又没有诗的形状。可能对写下这些文字的人来说,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附庸风雅,没有想过创造“诗”、“词”,他们就是想说说心里话,想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把那些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情感平静的讲出来而已。


对于这些人来说,生活中的所有琐事都能成诗,诗里有戏谑,有无奈,有对这个世界的期望,但是很少激烈的去表达情绪,表达观点,他们是一群已经不再愤怒的人,相比起那些更宏大的叙事,他们更喜欢从身边细小的东西里寻找感动。


这群“草根诗人”就这么在这个被戾气笼罩的互联网里过上了田园生活。


他们的生活状态在被愤怒笼罩的现代互联网上堪称一个奇景,生活已经让他们已经学会了放下戾气,不争,不挑刺,不攻击,不要在网上为了一些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在他们的视频下面,这些不会玩梗的中老年诗人用着简单的大拇指彼此称赞,偶尔接上半个句子,把原作者的诗抬高一个格调。


这些写诗视频看起来单调,但他们的点赞比特别高,这些人发自真心的认可这些陪自己一起在互联网角落里创作的同好。


那是属于他们的世界。


有时会有很专业的点评


4

回头再想一想,原来这个时代真正失去诗意的是我们这些城市社畜。


我们每天在996的工作和各种高效率的“享乐芯片”操纵下活的越来越浮躁,我们已经从根本上失去了发现生活中细微感动的能力。


老年文青摇头晃脑作诗一首,花一个下午只为去咏君子兰,年轻人没法理解,反而觉得他们吃饱了闲的。


毕竟,时间这个东西只在年轻人这里流失的很快,年轻人的时间要用来换钱,赚完了钱还有数不尽的瓜要吃,玩不完的游戏要刷,容不得在精神世界里慢慢浪费。


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我们的感性逐渐沦丧,甚至连语言能力也在丧失。


《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是现代人越发感觉自己的语言匮乏了,在交流中越来越不会引用诗词,连成语都越用越少,越用越错。


当我们在“哈哈哈”和“666”中逐渐失去了表达情绪的深度,在各种重复套路的玩梗中失去了表达的独特性,我们这些所谓的城市青年,所谓的读过书的文化人,有什么资格去嘲笑那些饱含着激情的大白话?


我们这些城市人,已经只能在堆砌辞藻、乱用生僻字的“古风”里来找传统文化了。


在这个时候,反而是这些活在凡尘中的普通人,这些奔波劳碌,绝对称不上悠闲的“泥腿子”,依然坚持着对诗词的尊敬,在用心写着自己的故事。


最真实的诗意,在泥土中成长。


他们过得很苦,苦就是他们的生活,但他们没有被生活击倒,他们表达的文字不好看,但他们在努力表达,他们把那些最冰冷的现实写下来,每一笔都是活生生的生命。


如果文学有样子,这才应该是文学的样子。


没有那么华丽的东西,就是平平淡淡的写,写一些甚至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就是乱七八糟的。


他们改变不了生活,但可以抒发自己。


5

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新闻,有人因为穿迷彩裤进书店,被书店当成是农民工赶了出去,评论区有人说:


书店老板定位不清楚,在这个时代,农民工才是看书的主力。


仔细一想,是这么回事,大部分人都已经没了看书的习惯,更没有去书店看书的习惯,要不然上网找各种电子版,要不然直接网购走起,谁会去书店看书买书啊?


反而是那些农民工,他们更渴望靠知识改变命运,他们更愿意去书店买上那么一本工具书垫在枕头下面,在每一个搬砖归来的夜晚悄悄读上一会。


他们识字,他们渴求文化,他们尊重知识。


想一想就非常滑稽,没有文化的人更尊重文化,而抱着文化的人,却在用文化蝇营狗苟,想着怎么赚一笔钱。


我翻看着这些民间诗人的作品,看着这些普通人的生活,突然发现了一首诗:


(图片素材来自于快手)


那一刻我笑了,笑我小看了这个世界,在这个互联网角落的诗社里面,不仅有写诗的热情,也有写诗的才能。


但是,这些有才能的人,不来这里还能去哪呢?


不管是能够写诗的人也好,只是爱诗却不会写诗的人也好,他们都依然活在那个属于他们的世界里,那是一个人们会以写诗为荣,以文化水平作为评价标准的世界。


他们所尊重的是一个尊重文化的时代,他们所热爱的是一个热爱文化的世界。


当普通人对诗不再崇拜,不再尊重,不再倾听,属于“诗”的时代便已经结束了,这些依然认为世界应该古色古香的“诗人”们就变成了年轻人口中的笑柄,他们已经丧失了表达的土壤,只有在互联网的角落里寻找一片田园,悄悄的在这里自娱自乐。


起码这里,还有一群愿意倾听,会给他们刷大拇指的同好在。


二十年后,当他们不在,下一个时代里谁来为世界保留一点诗意?


二十年后,当我们老去,我们所喜爱的这些东西,又将会变成什么样呢?


也许下一代人听到“老铁”的称呼的时候只会露出一脸问号,也许他们会重新捡起过时的流行,问着别人“你也上网冲浪啊?”,而我们觉得很淦的表情包也许将会像花草佛像一样,成为证明爹妈身份的老土标识。


那时,也许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躲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里,追忆着自己心中的黄金时代。


那彷如昨日,又永远失去的黄金时代。


匆匆,匆匆。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