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败放弃。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0-12-31

并不是事情有多困难而变得不可前行

而是“目标路径”不够清晰,让自己选择了挫败放弃。

你是不是同样也遇到这种场景,在某个时刻,月底,年底前,给自己定了很多的fating,但是似乎没有一件事情都够长期坚持的。

比如:“晚上刷剧看到别人英语非常不错,发誓自己也要学”,购物看到别人身材真好,自己也要减肥,再比如看到别人才华横溢,自己也要发誓每年读多少本书。
但最后却一件没有做到,回头思考其实这些目标“都不难实现”,那么多数人为什么就做不到呢?到底是什么样力量,什么问题,让我们难以坚持,难以改变呢?
有没有一种合理的方法,让我们即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又能对某件事长期坚持下去呢?答案是有的。

无论是创业还是个人做事,初期,“坚持”本身比做事更为重要,促使一件事情没有坚持下去的核心原因基于两个条件:“奖赏机制”和“挫败感的应对”。

奖赏机制即驱动这件事情得到的结果,奖励,如果长期投入没有奖励,没有结果,那么一个人放弃的几率也就比较大,同时“挫败感”是来源于对事情进行中问题的“处理”。
问题本质是一个“反人性”的东西,它迫使我们去思考,解决,耗费大量的精力,多数人面临问题的第一直觉是“有没有简单的解决方式”,“巧取捷径”,最后却发现捷径不同,最终选择放弃。




01.为什么会有挫败感。

我们先来了解一个词:“挫败感”,如果你去咨询一个人坚持某件事为什么做着做着突然放弃了?他肯定会告诉你无数个答案。

比如写作:

“哎呀,太难了,完全静不下来心,还要疯狂的输出”。

比如健身:

“最近工作太忙,根本没有时间投入,就不做了”。

身边有一堆这样的人,他们的状态总是夹杂在“今天坚持”和“明天放弃”两种状态中,稍不留神,明天可能就看不到他坚持的影子了,那么为什么不能够坚持下去呢?

经过调研研究,他们通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挫败”,当某件事有了挫败之后,内心的期望值就会降低,从而就会埋下一个“明天放弃”的种子。

等到某天“个人状态不佳”或者“毅力不足”的时候,这颗种子便会疯狂的成长,最后大于自身愿意坚持的“元力量”,而放弃。

什么是挫败?

我用一句话概括为:主观感受和客观外部反馈回来的答案不匹配,换句话说是自己的预期和实际的结果反差太大,往往是用一种静态的眼光对待动态变化的世界,最终导致的“挫败”。

一般挫败分为“精神挫败”和“生活挫败”两种,精神的挫败远大于生活挫败,挫败的核心在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内心对于事物结果的不满意”,而形成了严重的打击。

为什么会有挫败感呢?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物竞天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生活者才有被选择留下来的权利,进化论中,每种生物都需要繁殖下一代,也就出现了基因的变异。

若这种变异是有利于生物更好的生活的,那么这种有利变异就会通过环境的筛选,以“适者生存”的方式留下来。

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物质逐渐的不再成为“人竞争的主要条件”,按照马斯洛需求分层,现在时代竞争的核心在于“自我实现的攀比心理”。

我们习惯于拿别人优秀的状态来看自己,然而欲望的驱逐,认为别人有的,自己也应该有,最后经过行动却发现,自己的“几斤几两”和对方相差甚远,于是就会出现“挫败情况”。

挫败的核心之一是“期望值太高”。

比如你现在150斤,看到某短视频网站说的“健身攻略”,按照标准进行一个月就可以瘦掉20斤,结果行动一个月却发现才减掉了“5斤”。

“期望值太高”与“结果”落差太大,就有了挫败放弃的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讲,对期望值和现实的评估是我们认识自我,认识自然的一套高意识系统,我们产生期望值到落差的整个过程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下:

感同身受—初步判断—拥有期望—建立目标—具体实施—全力投入—结果反馈—形成落差—挫败放弃or调整状态—重新出发。

在某个场景下。当看到别人拥有自己期望的某个状态,然后形成意识共鸣,从而激起了行动欲望,便建立自身的目标,从而开始事实,经过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的投入拥有了一个结果。

若结果不满,就会出现挫败放弃的状态,有的人能够克服“挫败”选择调整状态重新出发,有的人则“一蹶不振”。

这一整套的过程,也是我们在不断进步,或者说是适应环境,不断认知自己,调整自己的一个循环过程。

挫败的核心之二是“难度太大”。

我以健身来说,有的人一上来就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每天俯卧撑200个”,行动中发现“身体明显吃不了”,直观的表现为“门槛太高”,“难度太大”。

当然有的人可以完成,但是状态稍微差一点,就放弃了,这也是挫败最常见的情况之一,目标与实际不符合,不了解阶段状态也往往会引起挫败。

在我的社群中,身边的人想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我都会去鼓励他们,但是现在不会了,因为我知道“期望越大,对他们形成的难度和挑战也就越大”,最后挫败感也就更强。

所以,现在我上来一般会说:“你先完成”,慢慢做,不要着急,KPI(关键绩效指标)给自己定的别太高,最后失望才不会那么大。

我并没有开玩笑,坚持的初期,比做事要难的多,如果不想让自己有挫败感,那么在开始就给自己定一个很小的“目标”,尝试先把第一步做完,然后逐渐的上升对自我的要求。

当一个人的挫败率高了,那么“放弃的机会”也就更大了,大脑的熵增状态就会从有序变的无序,然后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状态,不要低估了事情的难度,不要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02.决心和毅力能做到。

小时候每个人应该都被父母批评过“缺乏毅力”,那时我们还浑然不能理解什么是“毅力”,只知道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就去“行动”

做了一段时间,没有了兴趣,一件事情也就不在付出“精力”,从而就放弃了。

没有决心和毅力,三分热度其实并不是先天性的,这种情况和早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决心是什么?坚定不移的意志力。

毅力是什么?坚强,持久的意志。

你思考下,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就没有这两个方面的“锻炼”,在长大之后会改变吗?答案是很难的。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对一件事有很大的决心和毅力,最后发现还是“做不到”,那是因为被“三分热情”冲昏了我们的头脑,通知大脑又无法控制自己的决心和毅力,又让自己运用大量的精力全部聚焦在“某个时刻的热度上了”。

若第二天突然没有了“热情”,毅力和决心再大,驱动力还是会有所下降,三分热情会使我们产生高期待和高难度,最后就会遇到“挫败感”。

我有一个新认知角度分析给你:

做一件事坚持也就意味着你需要承担一定的痛苦,焦虑等情绪,同时还有可视化的困难,而对自己情绪的疏远和抗拒,就是阻碍我们坚持一件事最重要的障碍。

在挫败层面,许多关于毅力和决心的探讨都是从认知和“方法论”角度而谈,但我认为决心和毅力的本质是“情绪调解能力的问题”。

因为当情绪激昂的时候,对某件事的”热度就会很高“,当情绪状态糟糕的时候,任何理性的认知方法论都将会失效,这个时候在谈什么行动,都没什么用。

爬山与长跑运动员都知道,每次跑步或者爬山完,在一个特定的阶段身体都会发出各种信号,比如疼痛,无助,绝望等,这些信号的核心目的是让我们止步,避免由于运动过度,而造成身体的损坏。

但是如果你能扛过这个阶段,接下来的新台阶将会非常的”容易”。

许多事情遇到困难带来的挫败也是同样的“过程”,我们在开始经历选择了放弃是因为“落差感太大”,各种的不适,然后心理就会发出信号,各种“情绪就会左右我们”,最后产生了放弃的欲望。

每个人都天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情绪承受和调解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所谓的“毅力”,这能力越强,我们就越能说服自己容忍更多坚持带来的痛苦。

许多人小时候和父母的关系中,自身的情感是深受重视的,有的家庭因为父母缺乏安全感,所以一直指责孩子来满足自己,让孩子去努力实现。

比如:“没有上过好学校的家长,往往给孩子灌输的理念是好好读书,上一所好学校”,相反“那些上过大学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则不会对孩子阐述这方面的问题,而且更关注孩子的本身成长”。

当我们缺乏毅力而无法坚持一件事的时候,许多父母的责罚是“斥责和打骂”,这恰恰会放大情绪痛苦,从成长角度,对于我们情绪的承受能力没有促进任何作用,只会让我们更愿意“逃避”。

多数的父母只看到了当下孩子没有选择坚持,却忽略了坚持背后需要的是父母通过接纳和支持来帮助孩子建立起“情绪调解”和“承受能力”。

这种视角,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一个现象,并不是要把所有责任推给父母。

我们作为成年人,在面对决心和毅力的场景下,对父母再多的指责也无法改变当下,我认为我们能做的是,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己的“情绪调解”和“承受能力”。

有意并安全的将自己暴露在“问题之下”,去慢慢适应各种“挫折”,并且摸索出自己调解情绪的有效方式。

许多考虑毅力的运动项目都可以进行尝试,比如长跑,平板支撑等等,都是锻炼情绪,毅力,决心承受能力的绝佳机会。

当决心和毅力情绪三者疏通的时候,面临“能否”做到某件事也就有了明确的答案。

所以,事情的本身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处理好发动机”,让发动机保持一个“健康良好的运作状态”。

假设情绪不能够做好“平衡状态”,决心和毅力再大,遇到三分热度退潮之后,自己依然无法“再去坚持一件事”,挫败的放弃还是会“再次回到自己身上”。

所有“事情”的本身“并不是问题”。比如“健身”“写作”“阅读”“减肥”,每个人都知道技巧,如何去做,但是就是做不到。

其本质无法平衡好“毅力”背后的东西,就是“情绪的调解”和“承受的能力”,如这方面能够均衡,加上合理的加上机制,也就不会有挫败放弃发生。



03.你需要一个“好开始”。

当我们了解到“挫败感”与“情绪管理”相关的核心问题,那么如何达到自身期待的目标,又能长期专注呢?

首先需要做的是降低“挫败感”,需要拥有一个好的开始。

好开始就是一个MVP,就小可执行产品,你可以幻想出“它是产品中功能上极其简陋的产品版本,但是可用,从而可以用较小的投入直接从客户那里收集数据,从而决定下一步的产品方向。

比如:你想学习短视频,先别看别人“成熟的作品”,学习“简陋的动作”。

从低标准开始,如何学会拍摄,定位,录音怎么解决,如何有效的出镜等这些基础的内容,而不是上来就要求“配音”“特效等等。

那么什么是一个“烂开始”呢?

比如朋友想学习英语,我提议给他,你一天背诵15个词汇就好,如果高兴有时间可以多背点,如果状态不好就少背点,这就是一个烂的开始。

烂开始是没有标准的,并且容错率高,低要求,久而久之不是没有挫败感,而是感觉可有可无,最后就变的“不在坚持”的状态。

好的开始是当我知道要学习英语,首先给自己做个简单的计划,一天最低背诵多少单词,坚持多久,如果没有完成给自己的惩罚是什么?完成了奖励什么?切记目标不要“太重”。

重的核心在于“高”,类似于写作,不要一上来就要求自己写万字长文,不妨从百字开始,容易做才能降低期待,落差感也就变的很小。

好开始的核心在于“有效的行动”,任何的想法都会有很多的环节,比如“写项目报告”,下一步行动可能是电话邀请部门开个会议,或者是打电话给同事商讨下具体步骤。

虽然完成这件事情有很多的步骤和行动,但是其中一定会有你首先要去做的事情,这样事情就应该被记录在“有效行动”的列表上。

有效的行动一定要“拆分到目标”上,当进行有效的拆分,期望值就会有所降低,一定要拆分到某个细节,直到不能在具体为止。

并且要告诉自己,要把做事的难度降低到不能在“简单”的步骤,这么做的本身意义不在于让你“坚持完成期待”,而是帮助自己“完成坚持本身”,这样即使失败了,你也会调整自己,持续的行动。

比如:“我要健身”“我要什么时候健身”“我要练习什么动作”,“这个动作我要做几个”,“我要在哪里行动”,当然你也可以加上一些附属的奖励来激励自己,这是我一直使用的方法论。

记住,好开始是非常明确的“结果导向”,如同做一件事情,有结果导向,目标导向,过程导向三种方式。

目标导向:“我必须要完成什么”

结果导向:“我通过这个结果得到什么”

过程导向:“我要怎么做,哪些步骤,分别是什么”?

但好多人是三者都没有想好,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属于哪一类,就开始了行动,开始了模仿别人,最后过程没做好,目标很差劲,挫败放弃的机会也就更大。



04.前期降低“结果”的标准。

前期培养是最难的,把结果的核心放在“过程上”,而非做这件事真正的结果上,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例如我想学会英语,核心应该关注“每天背诵单词的过程”是什么样的,这样你的结果自然也就不会差。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叫做:“不要给别人太多期望”。

工作中经常遇到,很多人某些事情还没有做,就会把结果说出来,比如“这件事情问题不大”,“这周争取搞定几个客户”等等,而往往结果不尽人意,也就透支了自己的“期望值”。

在别人眼里,“你就成了说话不经过的大脑思考的人”,“我一般话说三分留七分”,自己做事也是一样,标准要求三分,先尽可能做到,然后再去冲刺另外的几分,结果那就超出了预期。

那么从个人成长角度也是相同,如果不想让自己做一件事”挫败放弃”的的概率太大,首先就是“降低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对自己的标准”,“降低自己的期望”。

这里的事情是指生活中的任何小事,一般来说,多数人在生活中属于“弱势的一方”,“却总是想着自己的强大”,所以,我们要从小事上来塑造自己。

例如,你以前认为考试成绩80分算优秀,那么现在可以认为60分就是优秀,如果你以前认为工作要得到所有人满意你才高兴,那么你现在认为只要有部分人赞同你,你就认为非常高兴。

待自己这样循环渐进的做了很久之后,若“情绪和承受力”还处于均衡的状态,那么就可以进行加码了。

加码谨记一定要慢慢来,由易到难。

例如以往每天必须跑5公里才算锻炼,那么现在每天要求自己必须走5公里,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大压力,这样坚持下去,你会感觉自己的状态就越来越好,心理素质也会越来越强大。

前期不要以“金钱”作为驱动目标。

很多人做件事情,把前期的KPI定位为“挣钱”,并且嘴上经常说出这句话“不挣钱”,我还投入干什么?其实这就离自己所在的事情有很大了“偏差了”。

金钱只是代表者一种结果,对事情最终价值的肯定,健身就一定可以挣钱吗?不一定,你的导向应该定义为“拥有健康的体魄”,“写作”可以挣钱吗?也未必,你前期的定位应该是“做好优质的内容”。

做网红能赚钱吗?有可能,但是你需要不断的产出作品,赢得更多粉丝的关注,你看,本质这些东西都绕不开“先把事情做好”。

做一件事不要期望太多,要不然失望就会更多,我们也不能太认真,否则伤心就会很多,一个人事除了“能力外”,最重要的要看这个人平息情绪的状态如何。

前期降低对结果的标准,是为了有更高质的飞跃,马拉松运动员也不可能几分钟跑过周边所有人,背后都是大量的投入,一点点的积累,到达某个拐点才有了“指数型”的爆发。

挫败不可怕,放弃才可怕,挫败放弃的人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心急”,平衡好个人状态,厚积薄发,做一个长跑运动员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写在最后:
一件事,90%的人会选择挫败而放弃,10%会思考如何达到终点。
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人生复利思维中,挫败不可怕,就看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