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画廊”刷屏之后:如何放大公益的力量
今天早上,很多朋友相信都跟我一样,被一组公益卖画的图刷屏了。
这是腾讯公益平台发起的一次——1元购画,帮助“小朋友”乐享艺术之旅的活动。毫无意外地点燃了朋友圈的正能量,今天一个早上已经看到不少于50个朋友发布图片或链接,参与度之高令人难以置信。
这个活动为什么会刷屏?
活动内容有意义、正能量
通过一元购画这样的行为帮助自闭症、脑瘫、精神失常的人,对很多朋友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活动本身的价值感非常大。更可贵的是这次活动的细节设置、文案编辑没有那种弱势群体的“卖惨”、“哭穷”感,而是一种平等的、互换的形式,我们付出的一元钱,购买的是一张手机壁纸or屏保。而不是一种俯视视角的打赏or施舍。这种姿态的差别让人更容易接受,也更愿意参与。
特别是可以“做屏保”这个提示和设置,满足了大家“钱花的有影儿”的心理,不再是两手空空的赠予行为,而是获得了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施与者本身能够获得小小的回报(对发起者而言本身是没有成本的)是非常好的正向反馈。
当然,“小朋友”的画真的很棒,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流程简单,有完整闭环
整个操作环节简单易操作,3个界面完成流程,文案简单易懂。
现在大多数人看到那些文字密密麻麻的活动介绍就很头疼,完全没有耐心看完,甚至有些活动看完了介绍都很难理解到底要怎么操作,能够获得什么,那么参与率低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低门槛,可参与
除了操作上面的简单易行,在金钱的参与门槛上,1元这个数额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小钱”。满足了用户花小钱实现小公益的参与感。
有个朋友说,如果把这些画拿去拍卖会筹集到更多的钱。这个说法我是不认同的,从收藏价值上来看,这些画本身是拍不出好价钱的。现在以公益传播的形式扩散——每个人1块钱——他的价值反而被放大了。没有人真正拥有这些画,但是参与感和满足感是真的。
延伸思考一下,公益的传播到底应该怎么做?
这次活动如此成功,关键是触发了用户的分享动机。
当然会有人反感这种“只捐了1块钱就要大张旗鼓人尽皆知”的行为,会觉得很“装b”、“爱显摆”。
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很悲哀。
我曾经采访过一个志愿者组织的发起人,当时他对我的一个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他说:
我们去西湖边捡垃圾,一天真的能够捡起多少垃圾吗?
没多少的,但是我们穿着志愿者的制服,出现在景区参与志愿服务这件事本身是有价值的。
这会影响那些本来想乱扔垃圾的人。
如果公益不能扩散,也就无法传递。
我最近被一部纪录片久久的震感——《女孩崛起》。但是我不知道这部纪录片的摄制组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花了多少精力和财力,如果把这部分钱汇集起来,是不是就可以拯救好几个经受苦难的女孩?
不是的,“做了什么”固然很重要,但是对那些一直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抱歉 ,我找不到更好的名词),让他们“被看见”同样重要。只有更多的人知道,才会有更多人源源不断的参与和支持。
还记得那个登上《国家地理》杂志的阿富汗少女吗?因为一张偶尔得到的照片,成为世界受苦难的社会底层妇女以及儿童的标志,更促使了“阿富汗女童基金”的成立。通过各种渠道捐来的款项,再加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一些捐助,总额达到150万美元,她的生活因此得以改善。大部分钱用来资助那些失学的女童。比如,我们以她的名义在她居住的村庄建立了一所小学。同时,我们也用这笔钱在阿富汗的许多村庄建立了小学和诊所。
如果当时的摄影师卖掉手上的相机,也无法真正帮助这个女孩,但是他用相机记录下了女孩眼中的惊恐和无助,由此真正帮助了更多的人。
我们每个人,哪怕再小的个体,手上都有无穷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用我们各自的方式。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