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钉钉上搭积木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460篇原创
1
这年头最蛋疼的企业不是大公司也不是小微企业,而是中小企业。
这些中小企业不够大,没资格虎死不倒架;
又不够小,躲不开扯皮和内斗,稍微有点起色就要内斗。
就算站在风口上,它们都能因为内部扯皮和拖延进度,最后把市场的机遇错失掉。
很多时候都轮不到竞争对手淘汰它们,它们就自己把自己弄死了,竞争对手看到他们都要感慨一句对自己下手真狠。
归根结底,中小企业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管理问题,管理如果不能做到科学化和效益最大化,那就是既折磨员工又降低业务效率。
什么样的管理才是科学的管理?其实就是明确的规则,畅通的流程,以及高效的配合。
规则不明确,员工就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只能半蒙半猜,那你就不要怪员工有侥幸心理。
流程不畅通,就会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无谓的等待上,既白白延长了员工的工作时间,又是对市场机会的怠慢。
配合不高效,就会互相拖后腿,降低效率,最后双输。
要做到科学管理,目前比较有效的途径,就是引入数字化的工具,把内部沟通和业务流程都变得透明。
哪个流程卡住了,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全都一目了然。
透明会减少内耗,提高效率,最后就是获得竞争力。
但中小企业想要往数字化方向转型,又会面临三个问题:
成本高,门槛高,以及数据孤岛。
2
一家企业要数字化,固然视具体的领域不同,转型的重点也不同,但不外乎要从业务、管理、数据资源的价值挖掘等方面入手。
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数字化的、智能的平台。
这个时候企业往往有两个选择,要么自己来搭建,要么用现成的第三方平台。
自己搭建的好处,在于开发的时候就可以契合自己的业务特性和员工习惯,可以让工具来适应人,而不是让人去迁就工具。
所以很多大公司就直接采购、开发自己的数字化平台,有的还内销转出口,把自己的系统共享给其他企业。
但问题是,自己搭建平台的成本非常非常高。
就说第一条,你是不是需要高配服务器?不然做了也没地方运行对吧。
但高配置的服务器是很贵的,而且不是一次投入,平时还需要维护和保养。
对大公司来说这点钱不算钱,但是中小公司和创业公司怎么办?要么搭不上车,要么砸钱做基础投入。
砸钱到获客上,虽然也是在烧钱,起码能看到效果,哪怕是砸钱请网红带货都能听个响,但是砸钱做平台,可能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收益——那个时候我这家公司还在不在都不好说了。
这个时候就来到了另一个问题上,人力成本也是成本。
就凭很多公司那十几个IT工程师,平时的正常业务都需要加班加点了,如果还要让他们给公司开发平台,我都求求老板当个人。
除了成本问题,还要考虑到门槛问题。
第一个就是技术门槛。
就算这家公司的程序员都是超人,可以像吃了夜里猛一样疯狂加班,但从零开始去搭建一个平台是非常花时间的,这种系统性的东西谁做谁知道。
为了那点业务,开发一个顶级的数字化平台?
不开玩笑的说,很多大公司都不配这么奢侈的待遇。
以绝大多数公司的技术底蕴和资金储备,既不允许他们自己做平台,也不允许他们做出好用的平台,如果真能开发出好用的平台,还做个锤子的业务,直接卖平台就好了。
第二个是硬件上的门槛。
哪怕这家企业舍得砸钱,专门给自己买了一台服务器,那你买来的服务器可能也就是同时承载五百人的体量。
不要问为什么钉钉就可以一次承载那么多人,人家背靠的是阿里云,那是可以被双十一那么冲都冲不烂的坚实屏障,没有那么强壮的后背,就别想着扛那么重的担。
前面说了那么多自己开发平台的问题,似乎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用第三方平台的服务了。
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第三方也靠不住。
如果一家企业依赖第三方软件来做数字化,那么你的业务就会被软件的功能限制住。
绝大部分软件是没有快速自建应用的功能的,它们提供给你什么应用,你就只能乖乖用什么应用,或者是投入开发人员,根据接口去重新开发,对外的服务都是提供给最大众化的需求的。
想个性化?那你自己开发呀。
这就意味着即使这家企业已经习惯了某个平台,但如果它除了那些常规业务,稍微搞了一点创新,那么它创新的这个业务,就只能再买一套能满足相应需求的软件。或者在这个业务上倒退,不再数字化。
这个时候,适用于不同业务的软件之间,就会形成数据孤岛。
什么叫数据孤岛,就是不同的业务部门在用自己的数字软件/平台,平时互不干预,但是当这两个部门需要对接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问题:
大家虽然都有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在不同部门相互独立存储,独立维护,彼此孤立。
就算强行放在一起,不同部门对数据的理解和定义也不一样,相同的数据命名代表的却是不同的含义。
有数据,但数据没办法互通,也没办法放在一起产生更大的价值,这就是数据孤岛的危害。
3
但这些问题也不是没有救,如果哪个平台可以让你自定义应用,而且帮你把应用开发的成本降下来,这些问题其实也就不是问题了。
解决了成本问题,就可以通过加大投入间接跨过门槛问题。解决了门槛问题,我就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业务自己开发,所有部门的数据都用同一个标准——我自己定义的标准。还怕什么数据孤岛?
所以上面说的三个问题,本质上就是一个问题,有没有数字自主权的问题。
这就要讲到钉钉今年的一个新变化——它希望推动企业的数字自主权。
1月14号,钉钉开了一个发布会,宣布了自身的新定位——从数字办公平台,升级成了协同办公平台+应用开发平台。
协同办公平台这个好理解,就是把之前钉钉的作用扩充了一下,本质没有变,最大的变化,在于后面缀着的那个词,“应用开发平台”。
这个定位的诞生可以说预谋已久,从去年宣布云钉一体化,阿里云和钉钉全面结合开始,业内就开始推测钉钉要搞大动作了。
而这个动作简单说,就是钉钉划分出了一个新的功能模块,这个模块可以帮助企业自己定义和开发应用;同时,钉钉和企业自有应用的数据连通也有了解决方案。
理论上,企业需要的一切功能,不管是报销也好,打车也好,人力管理也好,现在都可以在钉钉上完成,而不需要转辗于不同的APP。
如果说上面讲的这些还是比较大众化的需求,那么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企业可以在钉钉上开发很多“非主流功能”,并且全部放在钉钉上跑。
这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也就是成本问题。
既然企业开发的这些应用可以在钉钉上运行(实际上是在阿里云上面运行),那企业就不需要自己买服务器了,直接用钉钉就可以了。
当然,企业其实是在通过钉钉,更多使用阿里云的服务器。
所以本质上,这是云算力更具弹性的租赁化。
过去阿里云当然也可以租赁,但是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上是不方便的,因为阿里云更多提供算力、中间件和通用解决方案,具体的应用需要你自己写代码去实现。
而现在钉钉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就是“低代码开发”。
所谓的低代码开发,就是钉钉把企业的程序员在开发应用中可能用到的各种通用接口,全部打包到了一起,再提供一个图形界面,普通员工要创建应用,不需要从头撸代码,只需要调接口外加界面拖拉拽就可以了。
这样一来,只要运用少量代码,就可以实现相对复杂的功能。
而且个性化。
这波操作把数字语言变成了自然语言,把操纵底层代码变成了可视化的模块拼接,阿里云的计算能力,在钉钉上变成了实打实的应用能力。
同样是云算力的租赁,以前我供应给你的是小麦,现在给你的是面粉,外加给你一口锅,表面上都是让你自己做,实际上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说白了,这些应用就像小程序,你可以不用管底层建设,针对性开发自己需要的功能就可以了。
由于可以可视化编辑,相比小程序,连前端也不需要很高的成本。
甚至很多模块直接开放了接口,你的后端成本也很低。
对企业来说,这种形式更简单直接,更方便,也更低成本。
当然,也对员工的头发更友好。
而第二个问题,也就是门槛问题,在钉钉开始搞云钉一体化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荡然无存了。
门槛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规模。
规模越大,固定成本不变,单位成本就越低。
中小公司的规模小,同等算力的单位成本就高,大公司规模大,就可以降低算力的成本。
到了阿里云这个级别,它的服务器直接可以抗住双十一都挤不垮的并发量,这种级别的抗压能力和平台稳定性,是中小企业不可能靠自己做到的。做不到,而且也用不着。
但是现在他们可以借助钉钉,来共享阿里云的技术能力,相当于大公司体验卡。
关键是,这个体验卡是可以升级和无限延期的。
阿里云有多高的技术上限,你就可以享受到多高的技术极限;阿里云有多久,你的平台就可以用多久。
当你的所有业务都通过钉钉来完成,所有部门的数据都在钉钉上互通的时候,其实也就解决了第三个问题。
这个时候数据孤岛也就不是孤岛了,直接孤岛连成片,化为一片大陆。
理论上,不同部门的特异化需求可以是无限多的,但钉钉能提供的柔性定制也是无限多的,而且开发者还可以把自己开发的应用挂上市场,让别人付费使用,或者付费使用别人开发的应用。
这些应用和开发工具,都是在阿里云上面跑,能够有很高的并发弹性;数据在阿里云上面保存,既没有物理阻隔,也没有平台隔阂,安全冗余很高。
同时,如果企业有自建IT上的应用,同样可以利用钉钉这次发布的连接器,快速完成和云上应用的数据互通。
由于阿里云和钉钉的私有部署方案也已非常成熟,企业也可以选择所有数据都保存在自己的专有云、混合云上面,信息加密用的是企业自己定的标准。
除了你,没人可以看到。
4
钉钉解决了数字化转型的大部分困难,当然也不是为了做慈善。
这件事情,对自己也是有利的。
借助云钉一体化,钉钉帮各大公司去做数字化转型,这是一种和业务深度结合的平台依赖。
而阿里云也可以解决一个一直以来飘在云端的问题,借助钉钉这个在一线接触用户需求的产品完成落地,把云端的产品做得更贴近用户。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钉钉要三年长出1000万个应用了,阿里云要打造行业解决方案,然后大家一拍即合,我们可以帮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呀。
所以就有了钉钉6.0的这次升级。
核心思路,就是用更大的利益让目标客户选择你,从而抢占市场。
给用户带来实打实的好处,利益胜于一切营销。
这个策略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其实并不复杂,甚至简单到简陋。
钉钉的规划没有秘密,但难以复制。
一面是世界三大云打底,一面是数千万中小企业的用户基础以及衍生出的通用需求,一面是对于商业的清晰理解。
任何一点存在短板,走这条路都会掉坑里。
三者合一,走的就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商业中,最怕的就是这种阳谋。
因为简单,所以无懈可击。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