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的过度流行会让我有些不安

原创 2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7-09-09

对于许知远这个名字近日出现在爆款文章的标题时,我就知道各种关于“许知远”的解读便随之而来。

这是《十三邀》采访者许知远再次出发的本源,作为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精英的又一次诘问,毫无疑问除了让马东说出那句,“我的底色是悲凉”,许知远仍然带着孤立无援的绝望,从结束采访后的许知远发了一则朋友圈你就可以明了。

微信图片_20170909093316.png

这是一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冲突,而作为旁观者的你,你觉得你是向往那5%的人还是甘愿成为95%的人?,这该是你作为一个局外人终究要回答的问题,确定了这个问题,你再开始站队。

许知远说:我是个不合时宜的作家,着迷世界的复杂性,个体之力量,我对技术,速度,以及娱乐驱动的时代心有怀疑,我像个笨拙的发问者,好奇他人的观念与经验,我不喜欢模糊的立场,却也怀疑过分确定的答案,我期待自己是个游荡者,不断拓展知识与情感的边界,我也好奇在时代浪潮当中,一些崭新的创造力,想象力,正在被孕育。

微信图片_20170909093333.png

对于《十三邀》,我记得在我大学三年级时就开始播出,当时许知元采访的人是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我甚至还能记起那场演讲的主题,有关于《娱乐至死》这本书的深刻言论的引用,来鞭笞本科年代难以一窥自我的年轻人,难以找到个体与时代的联系的这一类青年。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都是没有个性的人。

你可以看到微信公号、豆瓣的意见领袖已然把许知远推上了风口浪尖,其实这是我不愿看到的事情,我对过分流行的事物始终心存疑虑。

当然,我深知,流行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一种流行元素的开始呈现的方式是鲜有人知,继而很小众,然后被意见领袖引领成为大众潮流,直到出现有人开始反流行,甚至给人的知觉逐渐落于俗套。对于反流行人群大多出于这样一种动机,对流行事物持有不同观念可以彰显一个人的身份。据我所知,许知远所代表的已经审视的时代精神,是一种可以遗留在历史长河的人文主义精神。

然而许知远自从二十多年以来他相信很多东西都没有变,他对自由的追求、对道德的敏感,对不同人生经验的渴望同样热烈,他喜欢支配罗素一生的三种感受;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他谈到他已经开始在讲些陈词滥调了,这该是对民智尚未开启多大的失望啊。

许知远无疑是那5%中的人,大众流行文化“粗鄙化”的倾向日益显著,却被马东一句:“我们曾经精致化吗”一语击穿,可许知远却是向往精致化的一类人。

小马宋有篇文章谈到许知远身上存在着无限推延的青春期,在我看来应该是无限推延的理想主义,可能我40岁的时候也是如此。我有个大学同学,她是个对生活有着很强的感受力的女同学,她对我说,40岁的时候哪有几个人解决不了温饱,但是40岁的时候有几个人还相信理想主义,这很可贵。

而现在,许知远的过度流行,有些让我感到不安,就像许知远说过那样:“如果社会大众因为我刚才的话立刻改变了,那是一种新的愚蠢。”

就像理想主义曾在这个年代备受嘲笑,如今开始趋之若鹜,简直是太过滑稽。

同时,那些站在另一面的大多数已经不再选择沉默,以一种人多势众的态势开始怒怼许知远。

这里不乏是一些自媒体专栏作家,我们真的有资格来批判许知远吗,这一类人更成了时代的悲哀。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