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的高级感,TA要的安全感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463篇原创
1
前几天,我跟一个商务大哥吃饭,作为品牌老鸨,是我的日常。
吃饭时觥筹交错,互诉衷肠,大哥说要是有客户投我能不能打个五折,我说那……你就是我亲爹……
大哥说,不至于,不至于。
我说你等我说我完,你是我亲爹也不行。
大哥说,那得了,咱差不多走吧,我说大哥职业素养真是过硬,这都没拿酒泼我。
大哥说,那酒贵,你不配。
大哥打车之后,我面前停了一辆奔驰,我很奇怪,这车停半道是想干嘛。
大哥说,想接你啊。
我大惊失色,我自己平时打的都是标准买菜车,为什么你一打就是豪车。
大哥说,虽然你不识抬举,但我不能丢了专业素养,给客户打车,打豪华车是基本素养,为的就是把客户招待到位。
我问他这个车的不是贵一点吗?
他说,一分钱一分货,要给客户看见自己的诚意,而且也不止是客户,他家女朋友,父母过来也会专门打这个车,毕竟父母一年来不了几趟,理应对他们多用心点。
虽然大哥对我的照顾是职业要求,但我确实感受到了尊重,毕竟车确实好,司机服务也到位,带着白手套给我开门的那个瞬间,我感觉自己是个豪门贵胖子。
跟大多数人处好关系,是一个商务人士必备的技能。
多一个朋友,或许能多一些资源,特别是像广告、媒介、公关这些典型的商务占比较高的行业,多跟人交朋友,总没有坏处。
但关系总是相互的,用心对待、先行付出一些是正常的,这才是交朋友的第一步。
2
在我们都在说消费降级的时候,很多人在某一些消费场景上其实是在升级的,一个典型的消费场景就是对他人的消费。
许多人对自己抠抠搜搜,买到一件10块钱的T恤可以在家里滑跪老半天顺带发个朋友圈,一旦到了给自己父母、小孩,其他家人买东西的时候,永远是挑挑拣拣觉得不够好,最后选了个最贵的,还要带套餐。
为什么?
因为当消费面向的对象是自己的时候,大多数人思考的第一件事永远是性价比。
这个钱花得值不值,产品体验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和消费能力,许多人其实并不介意为了成本而在体验上做出让步,如果花的钱多而产品体验的边际提升不多的话,很多人是不愿意花这个钱的。
但一旦这个产品面向的对象变成了自己身边的人,变成家人、朋友、客户这些他们觉得重要的人的时候,他们是很乐意付出超出正常水平的成本来保证消费体验的完整的。
我常看到身边的朋友自己天天吃着19.9的外卖套餐,出去跟朋友吃饭要抢着买单,父母来玩他们还会提前订最好的酒店,最贵的餐厅。
自己手机坏了修修补补换个电池继续用,外甥侄女手机坏了立刻买买买。
自己出门坐公交挤地铁,送女朋友回家必须打专车甚至豪华车。
有些人说这是打肿脸充胖子,但在我看来,这是许多人在自身价值衡量体系中,把“情感”、“商务”这种社会性的需求放在了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这种认知的具象化体现,就是愿意为重要的人付出更高的消费溢价。
我们通常愿意为关系亲近的人,或者自己关心的人付出更多成本,让他们拥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消费体验,这种情感上的需求,用比较日常的说法就是爱和关心。
但在消费市场上,这种情感上的感受会转化为一种特殊的需求。
我们需要一种消费场景让使用者感受到产品体验的独特,由此将对产品体验的好感转化为对提供者,也就是买单的客户的好感,形成情感上的联系。
由于对产品消费体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许多消费者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溢价,这是“情感需求”的价值。
对自己抠,对身边的人好。
很多人就是这样。
3
有需求,就需要有产品来承接。
但在大众市场上,这种为他人买单的需求,并没有比较好的承接点。
目前与之类似的领域集中在母婴、学生、中老年人群的消费市场中。
因为其用户是受用者自身,而其客户则大多是用户背后的人,像家长、丈夫、子女这些消费市场上的主力人群。
这种特殊现象的产生,是由产品本身的消费场景所决定的,母婴、幼儿、学生、中老年人自身因为消费力、所处时期需要照顾等问题,成为了消费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形成了这种“用户非客户”的特殊情况,且客户的消费意愿比使用者自身更加强烈。
但除了这几个关键的消费场景之外,这种“为他人而消费”的场景在大众市场上能够承接的产品是相对较少的。
你很少能找到一个产品类型是能够你花钱就能体现自己对他人那种特殊的情感的。
你过年给客户送的礼品再精美,再有心思,依然会淹没在其他无数竞对的礼品中,就像中秋节我收的无数盒月饼,最后都被牛老师拿去卖了纸皮。
你给自己女朋友送的东西再贵,也未必能让她感受到实质的关心,大部分都沦为了消费主义的垫脚石。
你给父母买高档电器,智能家具,花的钱再多,产品性能再猛,该不会用的还是不会用。
衣服,食物,电子产品,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商品一直往上怼钱怼到最后的结果往往就只是外观、性能等同质化体验的提升,而无法在消费体验痛点上有所改变。
我们想给父母的是更方便的生活;
我们想给伴侣的是更贴心的感受;
我们想给客户的是被尊重的感觉;
但以上这些在现实中都难以得到解决。
而无法解决的核心就在于,绝大部分产品的设计思路都是“用户和客户一体”的思路。
也就是说,这些产品的默认逻辑是,产品的买单者和产品的使用者是同一个人,你自己必然是最了解你自己的,你自己会根据消费需求购买相应的产品。
于是,当你要为他人的消费买单时,就会出现你无法仅仅根据自身的臆测挑选适合对方的产品,即便你对对方再了解,花再多时间去选择也很难面面俱到,否则不会出现各种“直男送礼大全”的吐槽。
但在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爆发,新产业不断涌现之后,也开始给一些原本的产业带来改变,并出现一些可以满足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出行服务。
出行是一种大众化且高频率多场景的日常需求,高频率使其给用户带来的体验上限较高,下限较低。
大众化也就意味着大部分人都需要,产品体验上下限巨大的差距使其有更高的提升空间。
于是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出行产品,给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
其中滴滴豪华车成为了用户用来“款待重要的人”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代表性产品。
4
滴滴豪华车,是一个可以更好的表达“情感”的产品。
首先,在打车出行这个消费场景中,花钱,确实能够带来实际的产品体验的提升。
不同的产品,不同的车型,带来的乘坐体验是不同的,而且提升的不仅仅在于汽车的档次,更好的车内乘车感受等纯物理方面的提升,更在于其对应的不同场景所提供的不同服务,也就是服务性质上的横向拓宽。
比如针对中老年父母来子女城市这个特定的场景,许多父母年纪较大,不怎么出门,不熟悉机场打车,坐车,不知道怎么跟网约车司机沟通具体地址。
而子女希望能给父母提供尽可能简单的,尽可能好的出行体验,给这个自己子女所在的城市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这时候,专属的接机助理,豪华车更好的车内环境,受过严格筛选和培训的专业司机,可以让父母省去大量的麻烦,给他们带来一个完全无障碍的出行体验。
像结婚周年纪念日,女朋友的生日,求婚日这些对个人来说有比较重大意义的日子,我们都希望给到对方最好的一切,但有时候因为工作,等原因我们无法及时陪伴在旁,又或者双方距离太远于是约定好在哪里见面。
这时候,豪华车便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豪华车本身更高档的内饰,更专业的服务,以及司机可以定制化代送鲜花、礼物等服务都提供给了对方更强的仪式感,更容易让对方感受到作为伴侣的你对这个节日的在意,和对她的关心。
又比如接送客户,既需要严格准时,甚至有时候要比约定时间更早到达等候,同时也要有包括车辆档次,司机服务等更好的服务让客户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
所以很多有商务需求的人士往往会选择豪华车,高档的车型,让客户有了面子,更好的服务让自己有了里子。
可以说,在豪华车这个产品上,投入的成本基本上都被切实的转化成了你需要的体验,它像一个汽车上的万事屋一样,给你提供你所需要的定制化服务,让你的付出不被浪费,让情感的价值被真实的感受到。
5
为他人的付出,在这个个人化日渐严重,强调个人生活,强调个人享受的时代听起来好像有点过时。
但这种付出,这种将他人置于自己之上的思考方式,其实一直潜藏在我们的认知之中。
我们工作、奋斗、拼搏,为的是所谓“理想中的生活”。
但我们理想中的生活绝不是仅有一个孤零零的自己。
绝大多数人口中理想的生活,那个自由、无拘束,开着豪车住着大豪斯的自己,其实只是一个高度抽象化的表达,他们的这个表达有一个默认的前提,那就是自己的家人,配偶,子女都已经过上了我能给予的最好的生活,之后才是自己的豪车大豪斯。
许多人不说,是因为已经默认了这个前提。
他们更好的生活,其实就已经包含了那些重要的人在里面。
所以这种情感价值是切实存在的,它所代表的,正是我们对更好的生活的向往。
如果说给客户的付出,是期待有回报,为了理想中的生活而努力,那么给家人朋友的付出,就是在努力的让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开始与理想接壤,尽管切实享受到那份体验的不是自己,但他们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不论是商务上为客户付出,还是生活中为家人朋友付出,本质上我们都是在为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而付出。
款待你重要的人,其实,也是款待你自己。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