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个提案惊艳客户
我喜欢拿着自己的“实体PPT”去给客户做Presentation,之前在“Planning Cycle”的文章中说到的香港航空的宣传企划是一个,类似大大小小的提案还有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有关芭比的幼儿教育项目,我们拿着为芭比亲手制作的卡片,和一箱子的材料去到北京、上海和洛杉矶做提案,客户一看到就很喜欢。
我花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将电脑上冷冰冰的画面做成有触感有温度的“Story Book”是因为兴趣,因为喜欢,因为从中感受到乐趣。其实有一点私心,利用工作来娱乐我自己。这一点太重要了。
曾经做过一个被员工说是很“疯狂”的事,花了三周的时间(我不喜欢拉得太长),诚意十足地为贵州政府与以色列合作的一个绿色文化产业项目做了5本书的方案,英文一套,中文一套,加起来也就有10本。会选择以书的方式呈现,是因为书可以详细地阐述我们的研究和计划,比如如何发展当地的农业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如何开展环保等等。我们前期做了很深入的调研,要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变成专家,就要逼自己做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像写论文一样,我们在每本书里面都做了很学术性的解释,也从不同方面,很细致地去讲述项目的挑战与机会。PPT也许听过以后就忘了,但是将我们的思想落笔成书,装订成册,就可以随时翻阅。没有花言巧语,也不逼迫客户去喜欢,这就是我们的诚意。
贵州项目:《人类的绿洲》
最后,这个项目并没有落地,会遗憾但还是很值得。好的创意, 思考过程中,可以让一个人学习到很多东西,过程就是享受。每一个机遇我都会抓住,并且尽力做到极致,不管最后能不能成功实施,哪怕因为我的努力增加0.1%的机会,都要全力以赴。
但是,我的这点动手实践精神没有得到什么即时的鼓励,通常我的客户看完我精心制作的提案都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反应,过了一两年才会回过头来跟我说,Willde,你当年的提案很棒啊!好几个客户都是这样。我就很怀疑自己的动手才能,怎么大家看过以后的反射弧会这么长。
难道是因为我没有跟着“Master”(大师)学习过,技能不佳?在古代西方国家里面,铁匠、木匠、银匠、裁缝等等,每一个职业都有做得最好的几个人,他们才有资格被称为“Master”。那些未来想从事某种工作的年轻人最好的出路就是跟着这个行业里面的大师,度过几年学徒生涯。大师的精神就是将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人,看到年轻人的错误也能及时指正。最后一年,大师还会让学徒去到另外一个地区,找当地最厉害的大师再学一年,看看别人好的东西,吸收新的方法和技术。最后一年结束后,学徒回到家乡,要做一件最好的“毕业作品”,如果能够获得师父的认可,他就可以“出师”了。
现代的教育和那时候不一样,从“一对一教学”变成了“工厂式”的教育,现在大学里面一个教授要教好几百个人,“Master”们永远向往有更好的方式、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已经越来越难看到。
自己动手做的家居作品
工业革命以后,很多以前手工的工作都被机器取代,很多钻研的精神,慢慢打磨一件作品的耐心都消失掉了。但值得开心的是,还是有一些人愿意继续做一个朴实的“工匠”,愿意花这个时间去享受这个作品成型的过程。
我对手工的喜欢可能从小就已经写进了基因里面。在厦门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上劳作课,对各种材料都爱拿过来研究一番。我弟弟就对这些完全没有兴趣。长大以后这份对手工的痴迷也一直伴随着我,家里的很多家居装饰都是出自我的双手,乐在其中。
广告大师李奥贝纳(Leo Burnett)说过,伸手摘星,即使徒劳无功,亦不致一手污泥。每一个做广告的人都该多一点这样的浪漫。我欣赏这种精神,并亲身实践,永远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没有借口不尽力去做好。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