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没有“答案”
知乎在最近两次公共事件中的表现,可以说维护了自己做为最大中文问答社区的“尊严”,一次是万茜“手滑”,第二次就是拼多多事件。
从一门小众的生意,到如今传言上市,背后是“问答社区”的生命力,而在“大众化”和“商业化”间摇摆前行的知乎似乎还没给自己找到“答案”,就比如克莱·舍基说:“参与是一种行为 ,它让你感到自己的出席很重要,使你觉得自己的回应也是活动的一部分。
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阅读回答背后,知乎开创了一门新的生意经。
01
十年一觉武林梦
一梦十年,从小众精英社区到普惠知识平台。
互联网创业的人最开始都一样,带着点理想主义,并且还大多是计算机系的学生,比如知乎的创始人周源,1999年,他还是成都理工大学一名学计算机的学生,当时的人生理想有两个,第一是写程序到35岁,第二是去研究天文。
目前为止,两个都没实现。写程序只写了一年,然后做了三年记者,“天文”二字也与他的生活渐行渐远。
古早一批互联网创业者还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对于乔布斯的追逐。
知乎的前身就是一个名叫“Apple4us.com”的群体博客,当时这个博客人很少,主要是讨论关于苹果的问题,后来,张亮拉来了大量新作者,张亮就是周源的好兄弟,也是知乎的另一个创始人。
知乎创始人周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基于此,2010年,对标硅谷的问答社区Quora的“知乎”正式推出。
此后,知乎沉淀了一年,2011年正式进入普罗大众的视线中。这一年里,知乎高筑城墙,只有精英才有资格拿到那张“入场券”,并且采用邀请码的方式,前两年积累的用户数量才40万,但是李开复、徐小平、王小川等行业大牛都是知乎上的活跃用户。
图片来源于知乎截图
2013年3月,知乎正式向公众开放注册。这一年里,用户的数量从40万飙升至400万,三年后是2000多万,成为了一款明星产品。
2016年5月,知乎Live上线,当时也正是直播的风口期,2017年5月,知乎上线了“知识市场”Tab,把此前的知乎Live、知乎书店等模块都集合在了一起。
2018年6月,“知识市场”业务升级为“知乎大学”,并组建新的知乎大学事业部。也是这一年,知乎一只脚迈入了视频领域。
十年,打造了中文互联网最大的问答社区。
02
独一无二的中文问答平台
在问答平台这一赛道上,知乎罕见的没有值得一提的“竞品”。
在知乎十年的宣传铺天盖地的时候,“悟空问答”的关闭也吸引了一部分人的注意力。与对“虾米音乐”下架的惋惜不同,对“悟空问答”的关闭多还是一种吃瓜的心态,毕竟比起这个没有多少好说道的平台,其“亲爹”字节跳动更有话题点,所以很多文章的标题都是聚焦在“字节跳动的第一场败仗”。
一边是失意的关闭,一边是十年荣光,并且坊间传闻,在经历8轮融资之后的知乎正在准备上市。这不仅让人们好奇为什么“算法+资金+流量”这一套字节百试百灵的方式如今不管用了?为什么知乎可以在十年后还在“霸占”这个赛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沉淀的内容。
在2010年10月,知乎团队的一封内部邮件就写着:
“我们相信一点,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知识——被系统化、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都还存在于个体大脑中,远未得到有效地挖掘和利用。”
不知道知乎的创始人们是不是还记得这一段,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无论现状如何,早期对于内容的沉淀一直在对知乎赋能,甚至可以说是知乎最为宝贵的财产。
据统计,知乎已经积攒了4400万个问题和2.4亿回答,这才是知乎真正的“底气”。
独特的社区感。
在知乎社区中,沉淀出一些独属于知乎的内容,比如回答的开头必写“谢邀”,问题的格式变成了“如何看待”,通过 感谢赞同、反对投票、折叠答案、友善度积分等系统工具鼓励和引导着社区氛围建设。
这种社区感才能为这个APP注入“灵魂”,提升用户的粘性,并且沉淀出了“信任”,毕竟信任才是问题和回答真正的纽带。
当你作为一个提问者,你相信会有人为你提供有价值的回答,当你作为回答者,相信自己精心回答的问题会有人呼应,逐渐培养起了对这个社区的认同和满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时候的知乎和当初对标的Quora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改变,从仰望到被学习,非常有意思的是,在2018年10月30日晚上,Quora联合创始人兼CEO Adam D'Angelo入驻知乎,并且在知乎平台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美国互联网企业来说,中国互联网企业有哪些值得学习之处?”
03
知乎没有答案
在十年之际,知乎的Slogan从“发现更大的世界”到“有问题,就会有答案”,但是很多问题,知乎没有答案。
大V出走,社交“蒸发冷却”。
“蒸发冷却”是Eliezer Yudowsky描述团体动态时再次提出,指的是这种效应是指当一个生态群落中的大多数高价值贡献者发现这个群落已经不能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因而离开的时候,出现的现象。
既然是问答社区,那么有问就有答,一部分情况下,人们同时扮演着三种角色:提问者、回答者、阅读者,但是依然存在着一种情况,就是一部分优质回答者专注的回答问题。
长期以来,大V都是知乎的独一无二的资产,但是在问题“值得关注的用户”中已经有很多人不再回答问题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上述的“蒸发冷却效应”,“人在美国,刚下飞机,常青藤毕业”自然是笑谈,但是反映了知乎早期是一个典型的精英社区,但是在内部几次“小众”还是“大众”的争论后,为了生存,知乎不可避免的“还俗”,但是也使得这样一部分优质的群体流失。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钱”。周源称“月入十万的创作者在知乎已经超过100位”。但这无论是与微博网红,还是微信公众号软文相比都太少了,“为爱发电”自然是建立在精神基础上,但是在知乎“稀释后”,这一条自然也就不成立。
于是知乎前后已经经历了三波大V出走。
第一次是因为2013年知乎的初步商业化,李开复等人离开,第二次是2017年悟空问答的“挖人事件”,重金挖走300多位大V,第三次是2019年大V们主动离开,入驻微博问答。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其实反映了知乎商业化过程中策略问题,以及高管对于“答主”的忽视,前文所提到的联合创始人张亮在多个平台发表过知乎大V的不友善言论。
最后,比较不同平台的大V,会发现,知乎的大V“人与平台分离”,无论是B站、微信公众号还是微博,大家都能想起很多有影响力,与平台关联很强的意见领袖们,但是知乎这一块的运营显得很是薄弱,这就削弱了大V们自身的商业化能力,以及与平台的纽扣连接。
商业化困难。
说起来,周源和张小龙有两个共同点:第一就是每天都有成千上百的人教他们怎么做产品;第二就是周源也想把知乎做成一个像微信一样的基础设施级别的产品。
周源在2016年的一次内部分享中直接“怼”到:
“很多人老是问知乎怎么商业化。我很烦,不就是赚钱吗?”
知乎在2013年初步尝试商业化,并在2016年“大举进攻”,这一年愚人节上线了“值乎”,用户分享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到朋友圈,关键部分被打码,其他人可以通过付费阅读完整信息,随后知乎发现不仅效果不佳,并且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引起了用户的反感。知乎的商业化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广告,二是知识付费,但是目前来看,不仅观感混乱,收效也甚微。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视频领域的掉队。
没有人怀疑未来是视频的时代,尤其是随着5G时代的到来,视频将成为一种通用的语言表达方式,知乎在2018年就尝试“视频化”,并且在最近还推出了“图文”动起来计划。
但是明眼人都发现,知乎做什么事情都“慢半拍”,娱乐领域自然已经落后抖音和快手,但是在专业的知识领域,也有落后B站的趋势。
为了抢跑知识类视频,B站上线了“知识区”整合泛知识类内容,并且数据显示,2019年泛知识学习类内容的观看用户数突破5000万,学习类UP主数量同比增长151%,学习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274%,但是知乎还没有培养起用户的视频观看习惯。
知乎面临着所有内容行业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质量”与“商业化”之间的矛盾,以及衍生出来的小众与大众的问题,其所以只有两条路,一是向上走,“得道”,继续打造精英社区;二是向下,“还俗”,换取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但是现在的知乎颇有“高不成低不就”的态势,中文第一问答社区的“宝座”并不稳当。在“破圈”的互联网界,知乎一手拆掉了当初高建的“城墙”,但是也丢掉了“护城河”。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