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重新理解线上大会了
线上大会成为新场景
“one more thing.”
乔布斯时代下的苹果发布会,每当出现这句文案上,台下的人群便会变得喧哗和兴奋,因为这句话是苹果与受众的一种默契,它代表着“amazing”时刻,甚至是一场“智慧产品革命”。而这种默契的形成,来自于苹果持续地以发布会的形式,建立与受众的对话机制,进而形成认知和预期。
可以说,苹果是将发布会演绎得最为极致的品牌(可以没有之一),其中出现的经典台词,也成为了苹果的超级口号,品牌与发布会互相成就了彼此的高势能,并建立起同时与C端(产品终端用户)和B端(媒体、上下游产业链伙伴、开发者等)的影响力。
而在疫情的持续影响下,云上和数字化成为企业的转型方向,苹果也同一众品牌一样,将大会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例如小米十周年、OPPO未来科技大会、百度世界大会、元旦追光直播、微信公开课pro等等。
对于传统的线下大会,有人总结了一个8P要素:时间(period),场地(place),核心信息(points)、目标群体(person),流程(process),传播(propaganda),预算(payment),效果评估(performance )。
而在线上大会中,除了要遵循8P原则外,还得有资源引流衔接、镜头设置、直播互动等要素,所有的现场布置、灯光舞美都服务于镜头,这也是直接展示给观众的内容。
因此,线下大会讲究的是现场感,而线上大会则是镜头感,如何通过镜头前传递的内容,获得大众关注度是关键,我将其分为高势能、大事件和强社交属性三条影响力路径。
高势能、大事件、强社交
随着线上大会成为品牌与受众沟通的主要路径,其本身也分化为不同的“主力流派”,而不同的流派之间也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主要路径不同,这也是我分析的逻辑
·高势能
高势能主要由两种形式,一是品牌的高势能,另一种是媒体的高势能。
被誉为科技界“春晚”的苹果秋季发布会,便是品牌高势能的代表,其中诞生了多款苹果经典产品:iMac、iPod、iPhone和iPad等等,过往体验形成了稳定的用户预期。
在2020年苹果秋季发布会中,苹果便全力转向线上,不同于过往的现场感,苹果在线上运用一镜到底的转场设计,各转场的环境都是围绕苹果总部(Apple Park)展开,直播内容采用“实景拍摄+后期合成”。
其次在发布会内容上,iPhone12系列本身的高关注度,科技媒体博主的第一时间跟进,推高了其社交声量,并引发了“十三香”的大众话题传播。
诸如此类的还有强用户粘性的小米,其举办的十周年发布会。不同于苹果的后期效果,小米主打的是现场感,并加入现场人声和掌声效果,品牌十周年的话题也由超级用户——米粉引爆,让品牌话题出圈。
而在媒体高势能层面,百度联合央视举办的百度世界大会,便锚定了官媒影响力,辐射更广域的受众,现场李彦宏与康辉的“与20年的自己对话”的AI产品展示,成为社交话题点。
·大事件
在《引爆点》一书中,作者梳理了品牌破圈的三要素:个别人法则(比如KOL传播品牌)、附着力因素(比如小米10的1亿像素)和环境威力(比如数字化转型成为标配)。
而大事件所对应的,正是附着力因素,即产品信息或者相关内容,能让受众过目不忘,能和受众长时间黏在一起。
大事件传播讲究的是有冲击力的信息。
例如在OPPO未来科技大会上,OPPO卷轴屏手机的发布,以及具有震撼力的视觉设计效果,让朋友圈刷满了其概念手机展开后的产品图片,破圈的同时也展现了研发能力和供应链能力。
类似的线上大会案例,还有蔚来NIO DAY 2020,其将在后年第四季度推出的电池技术,能够支持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这无疑让电动车行业以及大众为之一振,并被冠上了“王炸”的title,也赢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同,并带动了行业股价一路攀升。
除了产品亮点引爆的大事件,也有“守正出奇”的打法,比如因美女产品经理走红的iQOO发布会,冲上了抖音的热搜榜,被誉为“科技界白月光”。
以上的发布会,有纯线上直播的形式,也有线下和线上结合的方式,但对更广域的品牌而言,如何找到“大事件”,借由附着力因素,以有冲击力的事件去引爆社交声量,有参考意义。
·强社交
如果说高势能意味着高门槛,大事件可遇不可求,对于更广域的品牌而言,强社交的打法或许是更容易复制的路径。
强社交讲究的是基于社交平台的主动策划能力。
以上这句话的核心点就是:“社交平台”和“主动策划”。
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无疑就是微信,这里就不拎数据来论证了,它已经是一个共识。
下面我以两个具体的案例展开讲,如何基于微信进行“主动策划”的逻辑。
① 2021一起追光
基于告别2020的情感刚需,微信联合共青团中央、广东台触电新闻及全球32余家媒体及机构共同发起视频号上新年第一场直播活动——“追光”全球日出不间断视频号直播,迎接2021第一缕阳光的活动。
153万人通过视频号直播,看到了全球30多座城市的日出时刻,并参与到视频号“一起许愿2021”和“2021一起追光”话题讨论,其中有5000多人通过视频号参与创作“一起许愿2021”的主题视频号内容。
这场追光行动将视频号的社交威力展现了出来,其直播形式和后续内容沉淀,为线上大会带来了新的启示,回溯整个策划过程,在前期预热阶段,发起方在视频号、公众号上进行预告,引导用户预约直播,并提前设置好视频号主题关键词,以及朋友圈广告和社群推广,为微信派视频号直播间持续引流。
除了引流层面的预热期,微信也借“微信十年”契机,将“万物之中,希望至美”价值观广泛传递,让视频号直播出圈破圈。
除了观看跨越24个时区的日出美景,持续17个小时的视频号直播间也邀请到过去一年感动国人的新闻主人公,来到直播间寄托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在以日喀则浪漫星空与月色收尾后。
这场以温暖陪伴153万人的“追光行动“,让很多用户第一次在视频号上观看直播,集中传递坚定向上的阳光能量。微信陪伴用户十年,连接你我,陪伴左右,也是希望的传递者。
这种传递,同样也体现在用户与用户之间。例如在直播过程中,视频号直播间的“评论上墙”功能,也激发了用户的互动,而且这种上墙是由视频号账号主体审核的,因此能够起到内容引导的作用。
除了用户自发互动外,微信派视频号还通过抽奖功能——“微信电子相框”、“微信黄脸盲盒”“元旦送鸡蛋”、“微信红包封面”和“万元心愿基金”,进一步形成流量聚合效应和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出传递视频号的正能量情感诉求。
△视频号主题红包封面
在后续传播中,前期预设的关键词,为用户创作提供了方向,用户内容在视频号关键词下面不断聚合,无论是搜一搜、朋友圈还是微信群,用户都可以通过话题进入到视频号主题的聚合页面中,而不是“即用即走式”的传播,进而形成持续的、长尾的影响力。
因此,视频号直播能够充分连接起微信平台的各个入口,这是一条完整的、可主动策划的线上发布会形式。
② 微信公开课PRO
而作为微信的年度IP——微信公开课PRO,则是将强社交的打法,拉到更长的时间线,以及更丰富的连接能力。
在前期预热阶段,除了相关账号预热外,微信还通过微信公开课PRO小游戏“密室逃脱:微信的秘密”,以密室逃脱的形式,引导用户解锁代表微信公开课PRO不同内容板块的能量枢纽站、天文台、钟表店和照相馆,而答案藏在微信的品牌故事当中。
例如在能量枢纽站,其内容主题是“连接”。用户可以通过角落里的记事本,看到微信产品开发日志,以及上线时间——2011年01月21日,这样对应了灯泡颜色规律,进而推导出20110121为答案,继而可以解锁主题为“连接”的“私域运营专场”和“智慧政务民生专场”论坛。
而其余的三个板块,分别对应的主题是“聚能”、“同行”和“激发”,答案也分别藏在星图顺序、模糊图片和大钟时间里,答案背后也关联着不同的品牌故事,其中包括了微信用户破亿时间、各重要功能上线时的图片纪念和被驳回功能背后的产品理念等等。
除了自我探索外,小游戏也加入了社交板块——邀请制和“梗文化”。
邀请制直接体现在照相馆中,用户需要邀请好友,才能让模糊的图片变得清晰,其次用户解锁后的板块,也可以赠送给好友,继而形成了“互利”的社交裂变。
“梗文化”是年轻人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它是一种“你和我都懂”的默契。微信将品牌故事和理念,预设到到游戏解锁环节当中,用户是基于主动探索,而非被动灌输信息,更利于品牌诉求的传达。
完成关卡后,用户可观看大会分享内容,线上内容采用AR线上虚拟展示的方式,更直观和丰富地传达内容信息,即还原了线下大会的舞台效果,也带来不一样的感官体验。
通过“密室逃脱 微信的秘密”小游戏,我看到了基于小游戏的连接能力,以及品牌游戏化的社交传播能力,即品牌用一些游戏元素促进用户更趣味性地完成某些任务,更能形成破圈效应,以放大品牌的影响力。
品牌游戏化、运营社交化和内容AR化,是小程序及其背后连接微信入口的能力,带给品牌线上大会的启示。
在小游戏之外,微信还上线了“微信十年 时空隧道”小程序,以用户第一视角启动微信,并以“时空中转站”微信群聊天的方式,将微信聊天、朋友圈、公众号、微信支付、小程序、企业号和视频号等功能拟人化,讨论十年前后的对比,进而引导用户参与制作时空卡片。
在参与小程序的同时,微信将品牌故事与用户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品牌与用户一起对比十年前后的自己,朋友圈“爷青回”的时空卡片和相关话题也刷屏破圈。
用户分享“微信十周年”时空卡片的同时,也是在分享自己。刷屏朋友圈的是一个个用户故事,进而形成微信品牌的“社交货币”和谈资,卷入更多的社交关注度。自发传播持续提升“微信十周年”的话题影响力,最终引导到2021微信公开课PRO直播间中。
小游戏和微信十年时空隧道小程序,直接导流到2021微信公开课PRO主论坛和微信之夜的视频号直播,张小龙在微信之夜出场,分享了对产品进行的深度思考,有180多万人在视频号观看了这场中国最具影响力产品经理的演讲。除视频号外,众多新闻APP、直播平台也进行了同步直播。
通过前期预热、话题引导和直播间互动,以视频号为载体的直播形式,连接其微信平台的所有用户入口,实现了持续的社交热度和影响力,这便是是强社交的逻辑。
强社交的线上大会,拥有一条完整的策划路径,各个节点都是流量入口,持续增加视频号直播间的热度,配合话题聚合、上墙评论和福利设计,也更能发挥品牌的自主性。
高效传播,兼顾to B和to C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能看到线上大会的破圈,会形成广泛的讨论和影响力,无论是高势能、大事件还是强社交,品牌话题都能融入到大众的语境中,同时完成to B和to C的影响力。通过持续深耕线上大会的内容和互动体验,不断沉淀用户预期,或许品牌也能打造自己的“one more thing”。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