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的夜里,不是在吃瓜,就是在合成大西瓜
最近一周占据大家视线的瓜实在太多,可众多真瓜假瓜中真正的顶流之瓜,我只认——合成大西瓜。
合成大西瓜,初见平平无奇却拥有让人欲罢不能的魔力,有了瓜之后,熬夜的理由可能只是为了一个令人讨厌的小葡萄.
吃瓜造瓜之余,让我们追本溯源,回顾一下顶流大西瓜的爆红之路。
大西瓜的游戏模式非常简单,类似于曾经爆红的2048和更古老的俄罗斯方块。
游戏每次随机提供一个不同的水果给玩家,玩家需要选择一条纵坐标将这个水果扔下去,相同的水果互相解除后会变成更大的一种新水果,而最大的水果就是“大西瓜”了。游戏空间有限,一旦到达一定高度就会失败。由此可见,虽然玩法简单,但大西瓜巧妙地综合了两代经典游戏的优点。
1、简单的规则蕴含着无数的变化
大西瓜简单的游戏模式中有着很多模拟运动带来的不同的小细节:随机的水果+水果掉落后没法准确预判的运动状态+不同组建结构引发的不同效应,这些差别让大西瓜的合成过程中充满了未知。和俄罗斯方块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出现的是期盼已久的惊喜还是有一个可怕的小葡萄。而不同的摆放方式也为玩家提供了无限地可能,有人喜欢铺满再消,有人喜欢步步为营。
2、给玩家巨大的成就感
也许玩家能够拒绝很多诱惑,但没有玩家能够抗拒一颗绞尽脑汁之后带着圣光和彩带出现的大西瓜,大西瓜比前辈俄罗斯方块和2048多了一些仪式感,正是这些仪式感,给了玩家巨大的成就感。
3、随机性带来的抓狂瞬间
让人上瘾的永远是让人不能永远满足的。无数玩家抓耳挠腮企图用重力把两个葡萄合在一起的时候,大西瓜就在他们心里扎下了根。大西瓜扑朔迷离的模拟运动轨迹让玩家猜不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也让它魅力倍增。
除了游戏本身的玩法特质,大西瓜的爆红其实也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
大西瓜的第一个爆点:来自豆瓣小组的吃瓜群众
大西瓜第一次被吃瓜群众们看到是在豆瓣小组,从1月21日到1月22日之间,零星的安利帖子引发了小型的合成热潮
在豆瓣小组中搜索大西瓜,带有关键词的帖子中,1月22日之前只有一页结果,而1月22日一天的相关帖子就有7页之多,讨论度在豆瓣小组中实属顶流。而1月22日是什么日子呢,正是真瓜假瓜满天飞的“内娱辟谣日”。
这个难得一见的日子里,一个名字带“瓜”的游戏飘在以娱乐八卦为主题的豆瓣鹅组、自由吃瓜基地、豆瓣拉踩小组等小组讨论中,很难不被吃瓜群众注意到。
透过百度指数和微信指数的曲线,我们也能明显地看到1月22日到23日的可观增幅。
第二个爆点:从豆瓣扩散到微博的热搜
微博热搜一直是娱乐营销必争之地,有多少人使劲浑身解数却不能触及热搜的裤子腿,但大西瓜做到了,而且是持续的高位热搜。1月24日,合成大西瓜蹿上了微博热搜第四位。
微博热搜也助力合成大西瓜热度达到了一个顶点
第三个爆点:互联网的玩梗大赛
就如同每一个ip的发酵,上述大西瓜本身的三点特性决定了他很适合玩梗。
从各种表情包开始,到破解版大西瓜,再到合成小葡萄、合成大**,无数网友自发地玩梗让大西瓜占据了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当一件事成为热点的时候,无数热点就会自发地向他靠拢。而这,也让大西瓜热度不减。
总结陈词一下,我们在做营销内容的时候能参考大西瓜的什么呢?
1、经典永远是经典,在经典玩法上推陈出新不容易出错。
2、时机很重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比盲目跟风更容易成功。
3、在内容上线之后,及时地发酵和引导才能让热度不断累积。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