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想暴富了,只想平安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479篇原创
1
2021年春节,是用来打破结界的。
2020年,大家都非常的不容易。
看上去一切都没变,其实一切全变了。
而且还不是往好里变。
“有些人只是被困在了家里两个月,但是有些人却被困在了2020。”
原本楼下的早餐店,突然换了老板。
再去逛商场,熟悉的商铺门头已经换成了别家。
外卖列表上,那家好吃的店已经很久没有刷到过了。
社交软件的通讯录里,有些人的动态再也没有更新。
事情变得有点微妙,可是城市里的人们,本来就来去匆匆。无法真正探究个人离开和行业退场的全部原因。
随着复工复苏的全面展开,所有的微妙,被人们用理性的粗线条勾勒出的新思维穹顶,屏蔽在大脑的情绪区之外。
纵观人类文明中出现的著名疫情的发生到结束的时长,历史经验和教训,提供了一种意义上的积极乐观。
1347-1351,黑死病,5年。
1629-1631,米兰大瘟疫,3年。
1665-1666,伦敦大瘟疫,2年。
1720-1722,马赛大瘟疫,3年。
1894-1959,第三次鼠疫,66年。
一种全新的默契正在形成。
几乎所有人都慢慢养成一个习惯,一边小心谨慎,一边不去问那么多的为什么。
我们不再关心电影票房,也不热衷于预测什么风口,发财致富跟酒庄的生意深度捆绑。
信息越来越透明,凡是午夜12点没有登陆网X云上线,就是人间值得。
很多人离别的时候,也不说苟富贵,勿相忘了。
光不动声色地苟,就对了。
唯有一点让人没办法忽视——时间被偷走了。
对很多人来说,2020年从3、4月份才真正开始。
对有的行业来说,2020年上半年的时间都拿来求生了,余下的半年时光,有且只能混一个囫囵。
人和时间,穿插错位。
时近年终,所有人都在等一个转机,过年。
这是我们给自己设置好的一个时间线,也是冲破整个2020封锁的关键所在。
我们需要一个喜庆快乐的氛围,好好补偿这一年里,我们因疫情而被迫放弃的外出和社交。
那些年初因疫情产生的悲伤恐惧,也是时候让它滚到一边了。
对中国人来说,过年,意味告别和重启。
没有过年,这一年就不算过去。
换句话说,过年,是我们跟自己较的劲,必须进行这么一茬,我们才能跟2020彻底了断。
一定要好好过年的迫切,成为了很多人心底积压的暗火。
过年,这两个字比任何时候都更具有魔力。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新年,让时间复位,好让自己都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2
在过年隐藏的意义里,有平安和回家的双重意义。
过个平安年,一家人健健康康,团团圆圆,更是每个中国人生来就有的习惯。
以往每到年关,大家讨论的热点,无非是怎么更快更好地抢车票,可以拿多少年终奖,以及怎么避免亲戚朋友盘问。
跟往年大家过年的热情不同,今年的话题风向完全变了,每个人都面临一个灵与肉的拷问:究竟要不要回家?
随着各地疫情的不断变化,就地过年的倡议,各种核酸报告以及返乡离乡所必申报隔离,让原本的要不要回家,慢慢又分裂出了另外个问题:能不能回家以及怎么回家。
大家纷纷开始思考,新年对自己的意义是什么?
对很多外来务工者来说,过年让他们获得了几天喘息的时间,可以陪陪父母和孩子;
对很多从业人员或者小业主来说,辛苦了一年,过年意味着难得的休息时间;
对很多自媒体从业者来说,即便是假期只是换了个地方上班,但过年至少意味着拥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时间。
总之,“平安过年”四个字,注定意义非凡。
当然,对那些原本就不想回家的人来说,这下正好有了一个理由,可以名正言顺地逃避父母催婚的理由,减少“家庭矛盾”。
对迫切想回家的人来说,横亘在面前的一切核酸检测和隔离,都只是升级打怪,遇强则强。不管前方有多艰难险阻,这个家回定了。
至于剩下的一批人,也不是不想家,但奈何回家实在太麻烦,想想还是算了。等有了假期再回也来得及。不回家过年,原则上也没什么,该吃吃该喝喝,一点不耽误。
只是,要不要回家的问题,往往还在反复提醒我们另外一件事。
对于在这座城市来说,我们只是异乡人。
办公室外的那些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跟我们其实关系并不大。
城市和人的关系,瞬间有了一种逼仄感。
这就会引发另一个问题,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我们是不是能真的做到平安过年,还是我们只是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吃喝不愁的假期。
2021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问题。
好像想平安过个年,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3
关于城市,很早之前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和城市之间总是特别相似,好像大家都不太喜欢做自己,就连在规划结构上,大家也都大差不差。
每个城市都有一条差不多的仿古街,卖着当地的特色小吃和从义乌批发而来的工艺品。差不多的大商场,差不多的品牌入驻,差不多的装饰布局。所有人的生活模式也是前所未有的雷同,要么宴席散了之后唱K,要么逛街喝奶茶看电影。
这个观点成立,但不足以完全描述城市的全部意义。
城市只是一个代名词,背后的细节,掌握在城市里来来回回的每一个身影里。
城市的性格,最终是由生活在里面的人决定。
无数人在城市里打拼,最后有留下的,也有离开的,但一点都不妨碍他们为这座城市奋斗过,为了它更好的发展努力过。
而城市也尽力彰显自己友好的那一面,无数来自异乡的陌生人,在这里变成同学、同事,变成同伴、情侣,还有的在这里集结成团队,他们发明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让我们的沟通变得更加的畅快无阻。
人和城市,本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关系。
生活在城市的人和人之间,从来也不是孤立的。
每时每刻,我们都在跟不同的人产生交互和影响,最后这一切又叠加成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
比如楼下的水果店,虽然早就是扫码支付,但可能我们早就加上了老板娘的微信,在朋友圈经常能看见水果打折的信息,还有她偶尔发的自己父母孩子的照片。
比如合租的室友,可能一年也打不了几次照面,平时联系全靠手机,但是疫情期间,大家一起在家办工,起先只是帮忙拿个外卖,时间长了熟悉了,变成了一起在家做饭吃。
城市让人有了距离,但它同时也在教会人们,距离上的远离,并不一定会是情感上的阻隔,有时候距离感反而会让大家更加牵绊彼此。
尽管不能回家过年,但是我们还可以跟家里人视频,互报平安,一起云看春晚。
虽然不能当面拜年,但是还能通过手机给家里的长辈和孩子发红包,转账。
平安过年,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意。
4
其实很多行业,很多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在默默表达着自己的心意。
在每年万家团圆的时候,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大家的平安过年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哪怕是在一些艰难的时刻,他们也在倾尽心力地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让大家保持有序有质的生活。
尽管,大多数时候,他们的这种牺牲奉献,因为场景和岗位的关系,并不为人所知。
去年春节,平安银行客户经理江威,仍然坚持每天分享两次AI名片,推广平安提供的便民金融服务,以便帮助疫情期间仍有不时之需的客户。
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正确的。
2月2日晚,一位合作伙伴在看到江威分享的服务信息后,立刻告诉他有一位姓丁的客户,因为疫情,生意受困,连员工工资都无法发出。
得知这一消息的江威,第二天上午就与丁先生取得了联系,当即给出了一套详细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电话指导丁先生,完成了全部申请办理,顺利拿到了50万资金,一下子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员工工资也得以顺利发放。
丁先生只是去年疫情期间平安银行服务的客户之一,疫情期间还有好多这样的案例。
平安银行所表现出来的响应与解决,证明了它在金融方面的专业性以及业务方向的判断力,而平凡岗位上心意,恰恰证明了它对平安的理解。
真正的平安,来源于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和帮助,是一方有需求,一方有回应。
今年情况虽然和去年有所不同,但是平安银行依然会坚定不移地给大家提供帮助和支持,更是推出了“平安过年”的活动。
为大家的平安过年保驾护航。
5
回到现实,很多人因为回不去过年,感到不开心。
甚至还有一部分人,为此而不甘心,不甘心又错失了一个春节。
实际上,这种不开心和不甘心,并非没有价值。
尽管回不去家乡,但是大家其实都是在为身边的人做贡献,为大家的健康安全着想。
这本身也是在为更多的人能平安过年,贡献自己的力量。
或许很多年后,我们再回头看这样一个别具意义的春节,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还是生活在其中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在为恢复往日的秩序极力隐忍,暗自蓄力。每个位置上的人都在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好把失去的东西一点一点寻回,把错位的东西,一点一点进行校正。
哪怕,很多人能够做的仅仅只是响应号召,就地过年;是做核酸检查,在家配合隔离;是尽力去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
现在,还能用文字和图片把这一切记录下来。
平安银行推出了一个H5的活动贺卡,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心声,对未来的期盼,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
每个人都能用这个方式,告别过去,开启平平安安的一年。
新年快乐,幸福安康。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