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反借势,新华社、腾讯刷屏的新套路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7-10-30

大叔从大学毕业开始,就在外漂泊,至今和父母已经不在一个城市14年了,虽然大叔尽量保证有空就回家,但一年下来,与父母见面的机会不足1个礼拜。唯一的沟通方式就是电话,电话一打通,总是老三样:“中午吃啥了?天气如何?身体如何?”父母总是在电话里说“挺好的,我们没事儿”。

上周,父亲在老家做了一个小手术,和10年前一样,还是没有告诉我,手术结束之后的几天,快要出院了,才告诉我,理由也是“我没事儿”,但母亲却在接到我电话的瞬间哭了出来。

新华社抓住了这个点,在重阳节做了一个报道《有一种慈爱叫“孩子,我没事儿”》,大叔看了很是感动,媒体把重阳节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上,十分扎心。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y0566os1mnl.html

无独有偶,这几天有关油腻的中年危机和30岁焦虑的话题讨论十分广泛,好几篇文章刷屏了,但充斥着很多对现实的无奈,负面情绪很大。

腾讯新闻的一档节目《和陌生人说话》也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抛出了一个更有社会意义的话题:人活着有啥意义?尤其是90岁了。这对于早就大面积步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当下来说,残酷又扎心,好在节目给出了一个很具有榜样效应的案例,并在新浪微博发起了#重阳不老#,呼吁媒体和网友关注老人,但并不是带着“怜悯”的视角,而是平等。怎么说呢?

《和陌生人说话》这期关于四个酷老头故事的选题来自年龄加起来超过340岁的4位老人(汪锦标、孙桂本、王志勇、苏朋学)。2016年11月6日,澳大利亚帕斯举办的世界老奖田径锦标赛上,四位平均年龄在88.5岁的中国老人,打破世界田径85岁以上老年组4X400接力赛的世界纪录,勇夺冠军。节目就讲述了这4位老人的跑步故事。

比如老爷爷说他找跑步的伙伴有人半身不遂有人已经不在,所以,那些不怕老的老人,看似表面是励志,背后其实有些扎心。 而现在人们习惯用可怜、同情的眼光帮助老人。而腾讯新闻出品的《和陌生人说话》其实是希望号召大家发自内心的关注和鼓励,给老人力量,以这种更正能量更平等的方式敬老。

大叔觉得这个初衷特别好,因为大叔发现,现在已经很难理解80岁的外婆和60岁的父母,做小孩的时候,家长都是偶像,亲密无间,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长期身居两地,大叔真的有些时候觉得看似熟悉的外婆和父母,变得越来越“陌生”,而《和陌生人说话》则传递了一个朴实的道理:人与人之间能给对方最好的关爱莫过于理解。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cover/qm1g1cmqtquif1k/k00244ho5u8.html

短短两天,这期节目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超过1100万,而在新浪微博,#重阳不老#的话题讨论量超过2300万。

大叔发现,腾讯新闻从去年开始有一个不小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很多原创类的视频访谈类节目,比如前段时间刷屏的《十三邀》,许知远和马东的一次对话,瞬间引发了从互联网圈到全民的热议,大家在吐槽许知远的主持功力和老派知识分子“尿性”的同时,实际上是在探讨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奇葩说》为首的新一代互联网文化的价值以及它的方向。

请允许我装个逼,其实去年第一季的《十三邀》,还没有奔驰冠名的时候,大叔就看完了整季,不能说迷上了许知远吧,但大叔确实看到了一些思想的碰撞,犹如高中的时候一边洗着脚,一边看《艺术人生》一样,可惜的是,似乎现在很难再从电视上看到什么有意思的访谈类节目,而网综的崛起又给全民娱乐的中国网友送上了一大盘快餐文化。

从新华社的《我没事儿》,再到腾讯新闻的《和陌生人说话-跑步爷爷》,大叔发现,不管是媒体还是品牌,都选择在一个热点的时间截点,发掘一个更深刻甚至反热点的角度来讲故事,再加上形式的创新,实现了刷屏,大叔总结了3点:

1、借势依旧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

大叔在本文的开篇就说了,每个节日热点话题,总有品牌能够杀出重围,获得流量和口碑,这个现状证明,借势依旧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但像重阳节这样节日的借势,其实挑战度很高,毕竟重阳节和老年人相关,但大部分品牌的目标受众并不是老年人,显然,这是一个“公益”话题。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一般的操作手法也只是从民政局拿一些养老的数据来传播,而到底中国的老年人群过得怎样,似乎关心得人不多。腾讯新闻找了一个切入点:4位跑步的爷爷,成功了。

除了故事扎心之外,实际上,腾讯新闻出品的《和陌生人说话》希望借助#重阳不老#的讨论,来让整个社会重新审视如何敬老这个话题:对老年人的理解和支持比逢年过节提点好吃的去看一趟更有意义。

2、好的内容自带流量和话题。

这也是大叔的一个传播理论:即在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时代,渠道越来越不重要了,好的内容自己就有话题和流量,可以实现自传播。所以,无论你是品牌新媒体运营,还是自媒体人或传统媒体,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把内容做好,不用考虑分发的事,因为好的内容,别人会主动帮你做分发。

无论是《我没事儿》还是《和陌生人说话》,都是典型案例,内容足够好,发布的时机也很对。实际上,媒体每天永远都缺好内容。大叔做了网络媒体6年,10年前,都是网络媒体在“搬运”传统媒体的内容,大叔当时70%的精力都是在复制黏贴做稿子以及把这条稿子调配到页面上合适的位置上。10年之后,变成了传统媒体缺内容,从网络媒体转载内容,足以看到网络媒体强大的内容生产力以及内容的重要性。

以腾讯新闻为例,大叔了解到他们在过去几年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电视人才,开始在互联网制作了一系列纪实类视频节目,提供了真正优质和有品质的内容,而不是一味地泛娱乐化和迎合像二次元这样的受众。建议大家把其他几期《和陌生人对话》也看看。

3、视频竖版化是手机读屏时代的重要变革。

这其实是大叔最想聊的一个趋势。《和陌生人说话》是第一档完全以竖版视频的形式播出的节目,完全符合手机的观看习惯,从H5到H5竖版视频,再到竖版视频类的网络节目,大叔认为,这是传播视频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大进度,更是一个趋势。

如果从1983年的第一届春晚计算至今,中国电视走过了34个年头,但实际上,传统视频内容制作形式基本未发生变化,只不过从标清到了高清,画面比例4比3到了16:9,画面还是横着,用户似乎也习惯被迫在用手机看视频里,转个90度,继续横着看,但过去两年无数次的刷屏已经证明,竖版视频的传播价值。

腾讯新闻在节目上坚持内容为王的传统,却在形式上敢于创新,这种竖版视频类节目的模式,在形式上比新华社的《我没事儿》更适合移动社交媒体的传播,大叔猜测应该会很快被别人模仿,而APP应用也会专门为竖版视频的展示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大叔非常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