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疯狂背后的7个心理学魔鬼
来源:量子学派(微信号:quantumschool)
作者:李卍
双十一自09年开台,单日成交1亿!
11年52亿!
13年350亿!
15年912亿!
16年1207亿!
……
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时代的密码。
它是互联网电商的高度抽象,也是商业文化的巅峰之作。
直至今日,“双十一”在民众集体无意识+商人有意识中被塑造成一种新图腾。
2017年双十一以马云的“功守道”为传播核心,你已经分不清哪是商业,哪是文化了。
回思9年来的双十一,你隐约能触摸到21世纪脉博的跳动,也能感觉到无形之手在后面推动。
任何一种现象级传播的背后,都是因为刺激触碰到无数人的内心G点,马云这个外星人的背后,除了5亿女人在为他摇旗呐喊外,还有7个心理学魔鬼在助力。
魔 鬼 1
锚定效应
“占便宜”的安慰心理
今晚零点,我们一起做个明媚的女子,
不求倾国倾城,只求倾家荡产。
占便宜心理并非新发现,但千年以来却是商家屡试不爽的“法宝”,自从有了“商品交换”这样的行为后,没有几个人能够逃脱得了这一心理法则,这也是助力“双十一”的第一大心理学魔鬼。来吧,有便宜可占了。
双十一最大的卖点就是:疯狂折扣,给每个人都抛了一个高价的锚。
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现象,指人们在做决定或下判断前,容易受到之前的信息影响,该信息犹如一个沉重的锚,沉到了海底,让你的思维以该信息为基准,在它的一定范围内做判断,而这样的判断往往会造成决策的偏误。
基于此,双十一时许多商品通常都会出现一个价格先涨后降的现象,为的就是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一个高价格的印象,然后,当我们以这个较高的价格作为参考价时,折扣价就会看起来异常划算,使我们产生一种自己“占了便宜”的安慰心理。“不只五折”“仅限当天”这博人眼球的促销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再不去占便宜就要后悔到明年的“双十一”了。
魔 鬼 2
从众心理
商业群体的野蛮狂欢
钱没了可以再挣,东西下架了就没了!
乌合之众是极容易受人影响的,我们追求的是一种集体狂欢。单身狗们抱团撒野,败家娘们建群团购。在一个商业时代,没有几个人可以独善其身,你逃得掉淘宝编织的段子,也逃不出女人的购物车,360的菜单栏不断闪烁,提醒着你该一块领个红包了。
双十一,买的不是东西,买的是刺激。
1908年出版的心理学经典《社会心理学引论》一书中,提出人类有11种本能,其中的两种“屈从本能”和“群居本能”就是从众心理的根源之一。作为一种群居动物,人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只有很少的人能够保持独立性,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反映在双十一的全民狂欢中,是群体盲动的无集识,人们乐于在双十一中屈从消费,盲目攀比,享受从个体购物到集体竞争的双重刺激。
魔 鬼 3
麦克斯韦尔定律
这一次,我可能是幸运的
双十一最应该打折的是什么?
自己的手。
著名的墨菲定律总是告诉我们:我咋这么倒霉呢?
与之相反的定律是麦克斯韦尔定律:它在双十一之前提醒你,你可能是幸运的。
这就是很多大商家的绝杀技:秒杀竞争机制。
时间一到,盯着秒杀屏幕的她,活脱脱就是名斗士,愣是活成了商家最爱的模样。
双十一还剩N天,败家娘们找着各种秒杀链接,像动物生存本性被诱发激活了一般,商家有意通过这场数量有限,先到先得,不是所有人都能抢购成功的侥幸秒杀,引起买家之间的竞购行为,引发麦克斯韦尔定律。
秒杀成功的买家,会有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带着被鼓励的商品继续购物,而秒不成功的买家也无所谓,只能怪这该死的电信网络,而继续进行疯狂的购物竞争。但不管怎样,麦克斯韦尔定律在这里如鱼得水。
魔 鬼 4
多数依赖症
应该不会只骗我一个
老婆拿着刀大喊要剁手,老公赶紧安慰她:
亲爱的,钱没了可以赚,
手没了就真的没了,你放心买,我掏钱!
老婆这才满意的把刀从老公手上拿开。
很多人在双十一是被商家坑过的,但每到双十一仍然“外甥打灯笼”,生怕不跟着一块看促销,就一不留神错过了一个亿。
既然有这么多人逛淘宝,马云大哥多少也会看着点。就算宝贝质量有问题,我总不会这么不走运就踩上。多年的大风大浪都见过,还会在这滑跟头?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却是,就算是受伤,也不只有一个我。
就像吸烟的人都相信自己不太可能得肺癌等疾病,酒驾的人都相信“喝酒出事的都是别人,我就没有关系”。让受试者评价自己的驾驶水平,超过半数的受试者倾向于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所有驾驶员的前20%~30%。
这是群体毫无理由的互相依赖,或者叫乐观主义偏差(Optimism bias)。
而最后的收益者,除了马云,还有节后再次上门闷声赚大钱的快递小哥。
魔 鬼 5
合算交易偏见
“伪理性”的非理性判断
“你不买东西也是没钱,买了东西也是没钱,
那就说明买东西它不要钱啊!不要钱为什么不买!”
交易效用理论,又称合算交易偏见,最早由芝加哥大学的塞勒教授提出,他认为,合算交易偏见的存在会使得人民经常做出欠理性的购买决策。
举个例子:我和败家娘们打算买一套普通双人被,为增添二人世界的性福感。商品原价500,店面促销价400元,正在犹豫买还是不买?但当我们看到另一套豪华双人被650元也是促销到400时,转眼就迅速拍下了豪华双人被,两相对比,得到250元的折扣,多么合算呀!但商家却在背后露出了狡黠的笑容,其实他想卖的正是650元的被子。而我们最后才发现,这床被子不太适合于“滚床单”。
所以,理性地说,当人们在决定是否购买一样东西时,衡量的应该是性价比。可是,我们做购买决策时,心理恶魔却老爱盘算着另外一项——交易带来的效用,即老想着钱花的低于参考价越多,我就越合算。
这种合算交易偏见的存在,经常使我们做出了非理性的购买判断。在自我意淫赚到多少的世界里,冲动地掉进卖家的商业陷阱中。
魔 鬼 6
思维定势心理
不抢点东西怎么对得起双十一
今天打游戏,老婆又唠叨个没完,
我火了说有本事你把电脑砸了我就不玩!
老婆二话不说就把电脑砸了!
我心里笑了,双十一了,一个电脑值了!
年年到除夕,合家看春晚。
年年双十一,电商大扫购。
这已然在无声无息中,成为了很多人一种默契的心理定势。比如:过年时,微信抢红包;11月到了,往女同胞们的账户里多打几个0。
思维定势(Thinking Set),也称“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当双十一化入骨髓,开始成为国人的一种思维定势时,这才是最成功的心理魔鬼。这已经不是一种商业行为了,狂欢shopping已经在国人的心理上打下了烙印,这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的积累。有时候,不得不感叹,商业资本真的太强大了。
魔 鬼 7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网购其实是一种病
突然想起来,我当初学习网购的初衷是为了省钱,
顿时我双眼含泪,泣不成声。
“网购成瘾”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就好像逛街能促使多巴胺分泌一样。
她们不知道自己已经完全被绑架了,还以为这才是幸福生活。
很多购物患者在无意识中,已经对电商平台形成了一种依赖,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种症状,又称为人质情结,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的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它会使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
足不出户就完成了一切交易活动,淘宝,自03年成立以来,以颠覆性的购物模式成为人人都爱的网购平台。马云,更是以他巨大的商业成就和演说家魅力迅速圈粉。我们是马云的用户,“圈钱的人质”,但同时无疑也是马云的粉丝,“热情的拥护者”,我们感激涕零互联网的时代,热情拥抱双十一的到来,“剁手”剁得心甘情愿。
抵抗七大魔鬼
试试CPW公式
国外现在流行一个名词叫“CPW”(Cost Per Wear),它的计算公式是CPW=P/N。据说,只要教会了败家娘,就不用再偷按支付宝,输错她三次密码了。
比如,当你看到一件衣服时,你可以把它的价值(P)除以你会穿这件衣服的次数(N),得到的数字就是这件衣服每次穿着时的花费(CPW)。
具体栗子,一件300元的大衣,你穿10次,每次的穿着成本就是30元;而一件200元的大衣,你穿1次,那每次的穿着成本是200元。
这样的算法不仅限于衣服,你可以把它推广到任何一件商品,由此你就可以知道这件东西是不是你真的想买的,购物车里一下子刷掉几十栏。
此外,你还可以在买之前问问自己,“这件东西买回来后放哪?”“这件东西有什么作用是我需要的?”“以后真的会用么?”“商家到底在想什么?”如此,等等。
总之,面对冲动刷钱的7大魔鬼,还是三思而后“买”。
结 语
魔鬼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你自己
狂欢的背后总隐藏着某种悲伤,纵欲过度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商业有商业的底线,文化有文化的高标。
商业能玩出文化的高度,历史上并不多见。
双十一被塑造成一种文化符号之后,销售数字可能成为真正的图腾。
这到底是时代进步还是倒退,实在不敢妄下定论。
但从现在的数据来看,对物质的追求已经到了某种病态。
大多数人已经不能控制自己,总有一个魔鬼让你中招。
……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