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斯词典2017年度热词榜单发布,油腻和秃顶都输了!
来源:馒头商学院(微信号:mantousxy)
作者:于蒙
热词动图来源:柯林斯词典
原标题:《油腻和秃顶都输了!2017年度热词竟然是……》
本文已取得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1月2日,柯林斯词典发布了2017年度热词榜单,“假新闻”(Fake news)荣登榜首。词典编纂者表示,自2016年以来,“假新闻”一词的使用率增加了365%。
其他年度高频使用词汇还有: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零工经济(Gig economy)、独角兽(Unicorn)、性别流动(Gender-fluid)、抱抱季(Cuffing season)。
柯林斯词典在各类媒介上调查了45亿词汇,发现这些词在2017年的使用频率有了显著的增长。他们“不评价,只研究和记录”,但这些热词从无数信息中脱颖而出的背后,必然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再大的数据,也大不过“人”本身的力量。
01 假新闻
2016年,《牛津词典》评出的年度热词是后真相(post-truth),“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
彼时网络上最火的反转案例是《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刷屏,后被指营销炒作。时至今日,操控公众情绪似乎越来越容易,“自媒体新闻”的准入门槛已经从公众号文章降格为聊天记录和朋友圈截图。
8月,小朋友画作公益H5刷屏之后不久,“阴谋论”开始浮现,许多人开始恐慌、怀疑、声讨。
10月,一张来源不明的聊天记录截图又成了爆炸新闻,宣称彭于晏和张磊出柜。两个主角,前者已经八无可八,于是一向低调的张磊变身主角,催生了若干爆文。
这两个案例结果还算圆满,当事人辟谣后舆论平息,但更多的新闻经历反转、甚至再反转之后,最终成为罗生门。
就算你已经忘了年初的《就算老公一分钱股份都没拿到……》,但最近的“赛龙突死之谜”你一定记得。
这是一个事实不足、观点过剩的时代。人人都能表达,但到底事实是什么,似乎对大家来说并不重要。
毕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闻一旦成了旧闻,谁还去管他?
真相?互联网上,不存在的。
02 回音室效应
“假新闻”成为年度热词,特朗普立了不小的功。自今年1月就职以来,他一直斥责美国主流媒体散播针对他的假新闻。上任的前6个月,他在twitter上一共发了991条推文,其中82条用来驳斥“假新闻”或批评媒体。
美国总统一直是假新闻的中心。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Facebook就曾把“教皇支持特朗普”、“奥巴马不在美国出生”等假新闻置顶,并向用户推送,Facebook因此备受诟病。
但其后扎克伯格表态:Facebook是一家技术公司,并非媒体,不像传统的新闻媒体那样,有编辑策划内容、检查准确性,而是让工程师编写算法,根据用户的历史偏好选择新闻。
这么干的还有今日头条,以及在今日头条成为超级独角兽之后对个性化推荐阅读趋之若鹜的众多产品。
“你关注的,才是头条”,他们深谙人性弱点,不断降低信息接收的心里门槛,让你在信息海洋里舒适地遨游——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暗合你的价值观,日理万机的你感到这个世界如此令人满意,不禁频频点头。
你只看到你喜欢的,你只喜欢你看到的。个性化推荐阅读造成的回音室效应,会让人在不知不觉间画地为牢。算法帮你过滤掉了异议,内容不再能够开拓视野,反而只是不断印证你的已有观点。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这样描述“回音室效应”——在自我意识减少的同时,你也就掉进了互联网最具诱惑力的幻象之中:在特别营造的小天地之中得到虚假的保证,仿佛与自己的信念相抵触的事实全都不再存在。
但那些你并不关心的、甚至让你厌恶的,也许才是真相。
03 零工经济
柯林斯的释义是: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公司内)只有少数永久雇员,大部分工作由临时工或自由职业者承担。
这里的gig原指艺人接到的临时表演工作,现在引申为个人或小团体接的“零活儿”,接活儿的人被称为gigger。
这不就是罗振宇说过的U盘化生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虽然他已经在今年初的一次演讲中承认这是自己给业界挖的坑——我们刚开始讲U盘化生存,转头我却变成了一个“主机”,开了一家公司。很多人很愤怒,说你背叛了你自己,你不是要当U盘吗?我当时是那么想的,然后改主意了,我进步了。
但很多人还没“进步”。扬言“可能一些三四十岁的老一辈企业家,他们没办法了解互联网”的那位00后,也许就觉得自己和QQ群里的七八百位追随者都会成为零工时代的“超级个体”。
00后无知者无畏,大可横冲直撞,但80后90后的“中年”们可要小心,别被不用打卡的自由和有朝一日可能发大财的幻觉冲昏了头脑,没成为“超级个体”,反倒成了背锅的“临时工”。
零工经济的基础是最大程度消除信息的不对等,但互联网上信息嘈杂,信任的成本日益增加。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看起来最有实力的那个说不定就是最专业的皮包公司。
拨开重重迷雾看到真相,我们曾把希望寄托于互联网的发展,但前有“假新闻”,后有“回音室效应”,网络媒介的中立性和真实性愈发可望而不可即。
看来要想玩转“零工经济”,去伪存真和独立思考,可比变成“U盘”重要得多了。
04 独角兽
传说中的生物,形如白马,额前有角,代表高贵和纯洁,现引申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近期的新独角兽,趣店可能最广为人知。
可是,为什么是10亿美元?为什么用独角兽比喻?为什么人们那么关注独角兽公司?
2013年,美国著名CowboyVenture投资人Aileen Lee将私募和公开市场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做出分类,并将这些公司称为“独角兽”。这一命名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比喻意义。
而对更多的人来说,创业公司数以万计,孰优孰劣难以分辨,这样简单的标准和容易记忆的名字,自然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但创业成功的标准只有成为独角兽一种吗?
Upfront Ventures 风投公司的创始人 Mark Suster 的话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之前遇到了一位有钱的中国投资人。我用非常缓慢的语速,向他说明我们过去支持过一些的公司,如今估值都超过了 10 亿美金!这些公司平均要花 9 - 11 年的时间达到这个估值。我试着给他讲一个故事,主题是勇气、冒险、决心,主角对市场有先见但苦于四处说服人家获得支持。可是我讲到一半他就笑了,还用糟糕的英语对我说:“噢,你们有独角兽!”
不,我们没有独角兽。我们只有创业者通过几年呕心沥血的努力升值的企业,再加上一点点的运气,干成了一些大事。
05 性别流动
独角兽=优秀的创业公司,这种贴标签的思维模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因为,贴标签能帮助我们压缩认知成本,抽象出某个企业、某类人群的特征。
这是我们获得安全感的方式,也有利于我们和他人进行互动。但另一方面,刻板印象和“以貌取人”也正来源于此。
8月,@人类实验室进行了一次网络暴力实验——性感女、Coser、纹身男,他们在台上讲述自己的爱好、经历,但台下的观众似乎并不在乎这些故事,而是武断地认定他们是“心机婊”、“脑残”、“瘾君子”。
事实上,他们都只是普通人,外表的不同也只是个人选择,却足以引起语言暴力,那如果我告诉你,性别也可以自由选择呢?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周围的人反复告知,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男人和女人,而且我们只能属于一种。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性别”比我们以为的要复杂的多。
性别流动就是其中一种观点,它认为人的性别不是只有“男 / 女”两个极端,而是一条连续的光谱带。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位于这条性别光谱带上的任何位置。
从Facebook注册时可选的56种性别,到无性别卫生间,这种努力并非想要去除生理上的差异,而是撕去性别的标签,承认、尊重每个人不同的特质。
先于男人、女人而存在的,是“我”这个人。
06 抱抱季
(Cuffing season是指秋冬季时,单身的人更倾向于寻求稳定恋情。)
冬天来了,冷空气和雾霾交替来袭,单身狗看着自己购物车里的优衣库羽绒服和3M口罩,丝毫感觉不到温暖。
双11到了,很快还有双12、圣诞节、元旦、情人节……没人给清空购物车也罢,熬夜购物之后想炫个富,还要被人讽刺没有性生活。
暖气还不来,刺骨的冷遍布房间的每个角落,蜷缩在被窝里,他们又默默地打开了购物App,1米和1米2尺寸的电热毯都打3折,看来睡单人床的人,格外需要电热毯啊
怎么办,月薪5万的单身狗,可能过得还不如月薪5千的小两口。
重重压力之下,在逐渐变长的黑夜里,单身狗的心开始蠢蠢欲动。
属于他们的cuffing season到来了,交友App们的日活,有救了。
以上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你要加油哦!
微信号:馒头商学院
ID:mantousxy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