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焦虑?穷?《戏剧新生活》内外的真相是什么?︳黑白文娱戏剧人线上沙龙

转载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1-03-02



爱奇艺《戏剧新生活》播放至中程,见微知著地将戏剧舞台背后的那些创作和生活真相揭开,让更多人了解。黑白文娱此次特别邀请到了话剧行业中的制作人、剧场经理人、演员、编导这四种不同的角色代表,做了一次特别的线上沙龙,一起来聊聊他们眼中的更多真相。

作者:蓝二

编辑:王子之

版式:王威


黑白文娱戏剧人线上沙龙


参与嘉宾:


  • 李歌(李国杰)  -  知名戏剧制作人、策划人,参与策划制作20+部戏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秘书长

  • 马向龙  -  北京鼓楼西剧场经理

  • 陈喆  -  戏剧演员、配音演员;曾出演李宗熹导演的《海洋天堂》、易立明导演的《秦国喜剧》和王翀导演的《大先生》等;曾为国漫《雾山五行》里的六叔、《一人之下》里的王并和迪士尼动画电影《魔发奇缘》男主角费林•雷德配音

  • 赵仪迪  -  赖声川导演前编导助理,四年间参与香港话剧团版《如梦之梦》《幺幺洞捌》《曾经如是》《隐藏的宝藏》《水中之书》等创作;上剧场骨干;自2015年每一年都在乌镇戏剧节


主持人:骨猪,黑白文娱特约撰稿人,资深媒体人、编剧;《南方周末》前资深记者;央视《朗读者》、浙江卫视《同一堂课》等撰稿


讨论话题:


  • 做戏剧,到底能不能挣钱?挣了钱的戏剧人和剧场,做对了什么?

  • 戏剧存不存在“大众化”的可能性?如果存在,是什么阻碍了戏剧大众化的脚步?

  • 戏剧人的使命是什么?

  • 有人认为在线的戏剧演出,打破了剧场的外延,也有人认为戏剧作为一种大众眼中现场的、即时的演出形式,它的在线化创新没有任何意义。诸位如何看待?

  • 疫情带来的行业创伤,现在恢复到了什么程度?

……

那么,通过这些戏剧人在其中的努力,我们觉得《戏剧新生活》做出的力证,也是说出的很重要的真相就是,戏剧的观赏门槛没那么高,理解壁垒没那么厚。


《养鸡场的故事》,小朋友们能很好地理解,能对人物形成喜爱或不喜爱的明确认知。《鸡兔同笼》,社会大样本中随机找到的观众,无不被深深打动。即便只节选部分且相对意识流的《出山》,就算对剧情没明白过来,也依然会被末尾处吴彼那个眼神击穿。


而最近期的新剧目《巴西Brazil》,更是实打实火出了圈,在微博上到处都能看到片段、讨论、话题;甚至很多人都会发现在自己目之所及的新闻、社区里,突然这个“国名”就不断出现。


无论是怎样的主题、情感,甚至可能最难以拿到大众面前的隐晦话题,都被《戏剧新生活》里这些戏剧人们创作出来了。而与此同时,其实没有哪个是观众看不懂的,反而是普通的观众们在传播中还在做自己更深的解读,更多的发挥,更独到的点评。


关键是,有没有用心做?


在与我们的沟通中,资深的话剧演员陈喆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从业者的姿态可以放低一点,不要把我们自己抬得很神圣很高雅,和大众隔离开;自身业务水平可以提高一点,让大家能听懂你在说什么,看懂你在演什么,而不是打着小众旗号其实是不说人话、不走心的表演,反而把好不容易引进剧场的观众又推出去了”。


都说要相信观众,尊重观众的智商。在我们看来,戏剧真的不应该再被外界强行定义为,或者说被圈内理所当然地当做一种“小众审美”。因为一旦如此,许多问题就会掩盖于这层“小众”包装之下,反而不利于戏剧的发展。


戏剧界确实在声量上相对吃亏,特别是在这个流量时代,他们缺乏机遇与窗口,而一旦戏剧里头最有生命力的因素,人、情感、创作的活力,有了这种被观众看到的机会,它的魅力实打实地会释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戏剧新生活》,它设定的让更多人能真正“走进剧场”的目的,已经在快速地完成使命——大量在评论区或弹幕里的存在都是,想去剧场里看一下。


小众市场也从容


当然,尽管我们认为不应再将戏剧定位为“小众审美”,但戏剧的小众市场与小众发展状态是现实,也仍会是一个较长期的累进过程。


对于忽然爆出的声量,以及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关注流量,更大的考验反而是落在了戏剧人身上,习惯了以小众身位前行的他们,要决定如何继续走。


但在戏剧行业,与其他领域很明显的一个心态差异是,他们会努力扩大受众,却并不存在关于大众化的焦虑。究其根本,是由戏剧所强调的“现场感”和“不可复制性”所决定。


在过去一年中,关于电影影院沉浸感的必要性可能更多地被讨论,而放到戏剧舞台来说,只会更甚。只有在现场能感受到的“对话”,每一场都需要演员全情投入、不可能完全一致的表演爆发,舞台设计的意境和氛围感染力,种种现场因素本身即是作品内容的组成部分和魅力所在,在一部作品的呈现中占据到了非常核心的位置,也会严重地影响到对于作品的真实评价。


一定程度上,这种创作与观赏规律,或许也正是戏剧也曾经是大众文化,而后却归于小众甚至有过低谷的一个重要原因——戏剧显然生产效率不够高,产能相对低,当文化消费随着时代进入“快餐速食”轨道之后,热钱不会追着这样的领域跑,注意力经济也不会向它投射。


但时代总会不断再发展,当社会圈层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又当消费者开始懂得为好内容投票,戏剧也成为了一股不可小觑强势抬头的文化力量。

小众市场总面临一个大众化的问题,从总体上来说,戏剧市场近年是在不断变好的。


“一个旁证就是现在剧场越来越多。走进剧场看戏的人肯定是多了,尤其是像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资深的戏剧制作人李歌有着这样的观察。


剧场的增建发展,做的是物资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与此同时,春笋般涌现的各类优秀戏剧节展、创作者扶持计划以及各种文化政策,做的就是人才、内容创作源头这样的上层建筑的推动。戏剧行业的“基建”做得更好之后,这个市场规模就有了可不断持续增长的依靠。


当然,很多的市场力量也在做着戏剧走近更广众的颇具巧思的努力,比如我们前面提到“明星戏”,这是目前一个比较代表的“引流”类型,像民营小剧场的“顶流”北京鼓楼西剧场,当家剧目《枕头人》就由周一围担起明星版本,进入大剧场,这一版本当下正在全国巡演当中。而据该剧场经理马向龙介绍,今年他们还将把去年大火的剧集《隐秘的角落》原作,紫金陈《坏小孩》等三部曲搬上戏剧舞台,这又是一种反向导流。


又比如《戏剧新生活》本身,除了呈现节目之内的剧目,还与文化乌镇合作,举办了线上的《戏剧新生活》“乌镇杯戏剧大赛”,邀请百家青年剧社在线上展映作品,无门槛地为戏剧人和大量的网民观众提供了被看见和可接触的双向入口。


挣钱,这是个相对概念与应变能力


第一,看到戏剧的魅力,第二,看到戏剧人生活的真相,这可以说是《戏剧新生活》给很多大众观众带来的新知。


当然,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挣钱还是不挣钱”的问题。一方面,作品能不能挣钱,另一方面,个人能不能挣钱。


在节目中,通过做戏与生活的结合,能够看到对这两方面状态的同步展现。


实不实?很实。


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戏剧人们每一次表演的寻找场地、谈判价格、售卖门票、拉取赞助。一部获奖的剧,拉来乌镇一个店家、一个酒吧的赞助,需要为他们做口播,看起来可能太“节目效果”、太大材小用,但与真实情况却也不会相差离谱。


与这帮戏剧人行业状态最相似的,同样也是业内知名的话剧演员陈喆告诉我们,“小剧场的赞助几乎就是微乎其微的,可能给一两千块钱,要负责给口播,或者打到节目册上”。


背后的问题,通过《戏剧新生活》伸出的透镜,很多人也能第一次深入浅出地去了解到:比如很显然,受限于空间和观众流量,百十来人的场子,最多大几百人的场子,有巡演的剧目可能也就十几二十场,大部分剧目的表演票房收入是存在天花板的;也同样因为这种触达人流的有限,再知名的剧作,可能获得的商业赞助都有限,毕竟哪怕一个普通网络节目的点击量都数十倍百倍于一个作品能拥有的观看量,这是一个当下必然的现实性困局。

但节目里做呈现,却并不是在卖惨,要让戏剧人获得外界的同情,或者某种呼吁——如果只看到这一层,那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事实上,所谓“悲惨”,不过是戏剧人们的一个自我戏谑,就像黄磊在节目中的形容,戏剧原本就是从“生活这堵高墙的裂缝中照进来的一束光”,透过这些戏谑表象,戏剧人们更值得被看到的是,真能扎下来的人们,无论是综艺中或是综艺外的人,多数是有一种理想心性以及一种成熟心态。


对他们来说,挣钱,可以是个相对概念与应变能力。


比如在节目中,戏剧人们会做酒吧的“戏剧之夜”,来解决场地及道具成本和赞助收入的问题。身上缺钱,也会小小地在街头卖艺做点补充。这些按照惯性思维而被看成的节目组“设置难题”,或者过场花絮,实际上就是一种缩小版的现实。


“确实目前来说国内戏剧的现状,很多收入合作形式就是这种包场、赞助,我觉得没有必要拒人于千里之外”——陈喆在戏剧生涯中解决的各种问题看起来就像是戏剧本身,比如某次遇到家具厂大额赞助,赞助的却是实物,实木家具价值不菲,却既当不了道具、折现起来也费劲;又比如一次演打劫银行的戏,某晚遇到的恰好是银行包场赞助。


“想尽了各种办法,把这银行怎么怎么好给它植入进去。我们肯定是要想出办法的。”


却也恰是戏剧人的这种创作努力与创作自觉,当落入大众流量的综艺中,马上就有了脱颖而出的表现。在《戏剧新生活》中,戏剧这门过去在品牌商业合作领域的“极小众品类”,随时迸发火花与客户广告的贴合度,令观众“不出戏”的乐于接受,也让过往与戏剧隔绝的品牌主及其他市场主,嗅到了其中的文化潜力。比如说那位被代言人黄磊“带”进组的金主“爸爸”佳贝艾特羊奶粉,一次看似“冒险”的率先尝试,因为愿意对文化进行支持的态度,随着节目出圈已经圈到了大波的年轻人好感,完全将存在感刷到了原本的母婴圈之外。

可以说,处在一个相对“清贫”的文艺领域,民间戏剧人的灵活性、应变力和抗压力是被充分锤炼了出来,这种“易弯不易折”的状态或许也正是他们追求戏剧梦想时更能坚持的重要原因。


“说做戏剧是否就要坚持清贫生活,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因为戏剧只是一个行业,不是因为从事戏剧就更高尚。现在年轻戏剧人和其他行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区别呢,大家都是在生活,都需要去拼搏。”戏剧制作人李歌这样表示。


而从收入的角度上,一方面是将剧目做得更好,争取更高的票房以实现共同的收入增加,另一方面,戏剧人们更多的是很习惯于实现更灵活的自我保障,来支撑自己梦想更好的实现。


比如我们采访的话剧演员陈喆,他在业内另一知名身份就是配音演员,做过大量知名动画、影剧、游戏、广播剧,甚至商业场合语音内容的配音——“解决温饱问题以后,我更可能全身心投入角色的塑造和剧本理解,我觉得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先解决的问题,你先把饭吃饱再说这个事儿。比如我可能每年会有一半的时间去做配音、讲课,维持自己的生活,另外一半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戏剧编剧、导演、演员的工作”。


而这样的状态,事实上在《戏剧新生活》的所有戏剧人,甚至黄磊赖声川身上都曾发生,这也是这个节目最闪光的真相之一。

THE  END

欢迎朋友们把黑白设为星标,这样你的推送会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