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别人内心的拧巴,才能让 TA 买买买
来源:奥美中国(微信号:ogilvymather)
作者:Nicola Watts
本文原载于Ogilvy.com,由奥美中国独家编译
我们经常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到底为啥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了我们的行动?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动机吗?
有很多原因影响着我们作出决定,好坏祸福都有。但不巧地是,人们至今未能找到一个可以解释全面的理论。但,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为你归纳了一些最普遍的理论,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也更好地了解顾客心中所想。
01「动机」究竟是个啥?
「动机」一词源于拉丁语「Movere」, 意为移动。它是我们为了一个特定目标而行动的驱动力。动机在心中会不断生成,因为我们总有些需求或欲望,而只有得到满足才能真正缓解这种力量所带来的紧张感。
这种驱动力促使我们行动,也经常被用于描述我们做某事的缘由,那些有意识或潜意识里的需求解释了我们的行为。并且,动机的存在让我们极力想要完成一个目标,对特定的产品或服务一见钟情。简而言之,动机让我们对所做的事情充满热情。
「动机」是一个过程。在正常状态下,它是一个闭环的。以 “ 饥饿 ” 为例,当我们有所需求时,会触发紧张状态,随后,我们通过某个行动缓解这种紧张感,同时获得回报与反馈,需求因而得到满足。当需求再次爆发,上述过程会重复。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很清楚地分辨出每一环,但是可以从目标行为中推导出来。
02 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奇妙关系
事实不总是如此简单。人类是如此复杂的生物,我们的需求非常多样:既有本能的生理需求,类似口渴和饥饿;也有文化与环境中习得的心理需求,像是被认同,被爱。也并非所有的动机都能有效地促成行为的发生。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使消费者的动机有效转化为行动?
请记住,我们从不是完全理性的。提供积分、折扣、航空里程等额外奖励的确有效,也可增强消费动机。但是研究已表明,重复提供过额奖励可能导致内在动机和个人满足感下降 —— 即过度合理化效应。
有几个理论解释了这一效应是如何发生的:一种理论认为,相较获得享受,人们更注重回报。所以更愿意把任务与回报联系起来,进而忘记了从事这一任务的最初兴趣。另一种理论认为,这种奖励回报带有强制性,导致得奖反而像是心理上的 “行贿”。让完成任务更像是工作,而非享受。
一个经典实验证明了一点:Lepper,Greene 和 Nisbett 以儿童为对象,将安排孩子们用马克笔绘画。当孩子们已经表达出对此有兴趣之后,实验人员对儿童的绘画行为进行奖励,结果发现儿童得到奖励之后反而对绘画活动变得不那么有兴趣。
图片来源于 lifehacker
另一项研究更进一步:一群由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和卡内基梅隆研究所的经济学家组成的联合团队,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资助的资助下展开了这项研究。
他们给实验学生一组身心挑战,例如记忆数字、猜字谜、空间拼图,通过铁圈扔球。研究者发给他们三档额度的钱来激励表现。结果表明:对于简单的机械性操作,奖励机制确实发挥了预期作用,奖励越高,学生表现越好。但若是任务涉及到认知技能,情况就不一样了,奖励越高,学生反而表现越差。此项结果经重复实验而展现出一致结果。
03 读懂动机的锦囊妙计
当然,我们还没有单一的一个理论可以完美解释动机。每个理论都只是 “动机之迷” 拼图上一小块碎片。下面的 7 种观点为我们对消费者动机的洞察提供了非常多样化的视角。
1. 本能论
动机主要基于本能的生理反应。
2. 诱因论
动机源于对奖赏和增强的渴望。
3. 内驱论
动机是为了降低内心未满足需求所触发的紧张感。
4. 觉醒论
动机是调整觉醒水平,以维持个人最佳生理的兴奋感。
5. 人本主义论
动机是要满足我们个人潜能,像是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6. 期望论
动机源于我们对结果积极可能性的预测。
7. 自我决定论
动机由三个先天心理需求驱动:掌控力,归属感和自主性。
真正理解顾客选择品牌的潜在动机,才能使你用最合适的手段来触发消费者的购买。同时,了解自己的潜在动机,将能生活更加愉快。一举两得。
微信:奥美中国
ID:ogilvymather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