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全世界?我还记得你!
“几天前,我们的影片终于完成,即将前往荷兰IDFA电影节进行世界首映。我们期盼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他们故事的温暖,也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能让大家共同关注阿尔茨海默症家庭,关注养老问题。”2015年11月,纪录片《我只认识你》的制片人冯都在为FT中文网撰文时这样写到。
两年过去,《我只认识你》在中国区的点映也已陆续在各座城市开启。截至目前,该片在大象点映上的评分已达9.8分。
影片的主人翁树锋和味芳是一对生活在上海的耄耋老人,他们是导演赵青和制片人冯都的叔公和叔婆。由于命运和时局的变故,两位人到中年才走到了一起。但当他们携手走进生命最后一段岁月时,味芳却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空巢和疾病,是雕刻在两位老人晚年的一记伤痛,但影片却以一种轻松而诙谐的方式将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不卖惨,也不沉重。
观影后给出五星评价的网友也多是为片中主人翁感人的爱情故事所打动,连导演也戏称:“这其实是一部爱情片”
“影片节奏很慢但不冗长无聊,跟随记录的镜头去感受相伴一生的承诺和感情,与其说是讲老年痴呆症,不如说是以老年痴呆症为例讲的其实是养老问题。看完有感动也有温暖。”
一部从私人情感角度出发的纪录片,呈现出来的是含情脉脉的家庭私影像,足够令人动容,却也体现了影片展开不足的缺陷。作为一部承载了更多社会意义的影像记录,理应带给大众更多感动之余的思考。但大量拼凑温情而缺乏社会层面更深度的挖掘与展现,往往会导致大众只记住了患者及家属之间动人的故事,对病患、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却没有随之增添的尴尬局面。
事实上,以阿尔兹海默症为题材的影片很多,其中有不少还是经典佳片,如《恋恋笔记本》、《我爱你》、《依然爱丽丝》等等。阿尔兹海默症作为题材似乎一直没有被人们忘记,但过分强调情感的渲染,反而转移了大众的注意力。导致这个病症对于公众来说,仍然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然而在中国,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已超过一千万,痴呆病人有两千万,在这其中接受治疗的却仅仅只有20%。得不到及时的就诊,是导致这一困境的关键一环。
/ 我们需要让大众正确认识它 /
提起阿尔兹海默症,人们往往容易将其标签为“健忘”。但事实上,记忆力的衰退只是这一病症的初期表现之一。
影片《依然爱丽丝》就还原了一个阿尔兹海默症病人从确认到恶化到行动阻滞的全过程,从初期记忆慢慢缺失到出现定向障碍、认知障碍,再发展到生活无法自理、无法控制情绪与行为,不过半年的时间。
同样,影片也还原了作为患者家属可能表露出的态度:背负支撑家庭重担的丈夫、得知最有可能遗传此病的大女儿难掩的埋怨,三个孩子因谁来陪伴在患病母亲身边而产生的矛盾……这些“人之常情”,才是患者家属真正需要面对的日常。
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阿尔兹海默症?它与痴呆症之间又有何联系与不同?医疗器械机构MAAB制作了一个科普短片,用浅显易懂的方式、生动可爱的画风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需要强调的是,在向大众进行疾病科普时,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相关社会组织,统一传播口径尤为重要,否则只会在传播效果上相互阻挠。
例如,痴呆症实际上并非“老年人”的专属,因此“老年痴呆症”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在传播上采用该说法,更容易让人们固化“只有老年人才会患上痴呆症”以及“痴呆是人类自然老化的结果”的误解。
/ 我们需要让大众意识到这件事情与“我”相关 /
像阿尔兹海默症这类在医学上暂未攻克的疾病,实际上并不仅仅只是医疗问题,它更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患者及其家属所面临的社会现状,不仅是医疗与养老福利保障体系的缺失,市场上同样缺乏专业的护理机构及护理人员,社会支持系统的不完备,也导致了整个社会环境缺乏相关知识的科普及筛查方式的普及。
而这些,并不仅仅与患者及其家属有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在面临的问题,它与社会每个人的生存福祉息息相关。
记忆健康360工程就倡导发起了一场名为“认知症好朋友”的全球化社会行动。它鼓励每个人主动了解认知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的影响,消除恐惧、病耻和歧视。“认知症好朋友”的目的就是创建一个认知症友好社会,让全国几千万受认知症影响的患者和家庭成员,继续享有生命的愉悦和尊严。
每年的9月21日是世界阿尔兹海默日,在这段期间,认知症好朋友都会联合各方密集地发起一起列活动以唤起公众对阿尔兹海默病的关注。今年,麦利博文(上海)广告公司就联合汉仪字库共同合作开发打造公益性质字体“汉仪阿尔茨海默病体”。以碎片化的字体风格,直观的体现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能力减退和记忆缺失。
同时,这次公益活动还进行了跨界宣传,出现在了众多热门App的欢迎界面,呼吁民众关注的同时,更清晰地表明了“及早筛查”的关注重点。
/ 我们需要明确向大众指明“下一步”/
在今年的腾讯99公益市集北京主会场上,关注认知症科普及预防的项目“记忆小屋”摊位一直人满为患。摊位志愿者被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该怎么办?”
事实上,许多公益传播在成功吸引受众关注后,却没有清晰地为大众指出下一步行动,就会导致传播转化率低下的问题。我们在通过各式手段唤起大众关注后,还需要明确地向大众指明下一步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认知症好朋友就通过颁发“认知症好朋友护照”来为每个关注认知症的民众“授勋”,这种充满仪式感的交互在互联网公益盛行的情况下并不算新奇。
但是,在认知症好朋友护照界面不仅标有鲜明的“分享”提示以推动传播,同时也有引导人进一步了解认知症好朋友行动的按钮。
在该界面里,它明确地说明了成为“认知症好朋友”后你可以怎么做,可以通过哪些行为来帮助认知症人群。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避免了传播成为“一次性用品”,真正提供了转化的可能。
公益传播的最终归宿仍然是撬动更多的关注和行动。打动受众固然重要,但远不应止步于此。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动人故事轻易唤起有相似经历人群的共鸣及同理心,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让每个人知道:
这件事情,和你息息相关;
这件事情,需要你的行动来让改变发生。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