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与剧本写作要点(一) 筑基篇

举报 2021-03-12

本文首发知乎,作者林野,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www.zhihu.com/people/lin-ye-22-64

一 剧本是什么

编剧是什么

首先,与我的大部分同行们一样的是,我极力劝阻非本专业毕业生进入编剧这个行业。并非是害怕自己的饭碗被抢,而是因为除了编剧这个职业之外,包括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内的诸多国内本科毕业生,你们都有许多行业领域乃至于细分职业可以选择。

而编剧这个职业,需要面临的苦难与险阻,实在是有些多了。

作为编剧,署名自然是最重要的。署名并不仅仅是你成名乃至于提升业内地位的途径与工具,更多的是它证明了你参与了一个项目的部分工作,是你工作能力与工作结果的证明。但仅仅是这样一个最基础的东西或者说tittle,很多编剧都拿不到,或者说“编剧”这一工种之上的其他“工种”或“领导”不愿意给出,你的工作成果与努力有极大的可能被磨灭甚至被抛弃。

目前来看,国内影视行业对编剧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除去署名之外的原因,包括拖欠稿费、项目腰斩、负责人人间蒸发在内的诸多“突发情况”都有可能导致一个职业编剧数月甚至是一整年的努力化作虚无。至于其他可说不可说、能说不能说的原因,我在此也就不一一例举。

可能你要问,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还在继续当编剧,为什么不转行呢?

因为我热爱。

或许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面对国内影视行业的蓬勃健康发展之态势,我能勇敢且开心地邀请各位踏入到这个行业当中,邀请各位来到这样一个正常且向上的行业里打磨自己的技巧,成为一个手艺人。

我迫切地希望这一日能够到来。

剧本是什么

剧本,被广泛应用于包括但不限于电影、电视剧、短视频、VLOG、广告、综艺乃至于新闻采访等诸多影像作品当中,是一部影像作品的基础。没有剧本,一切影像作品的拍摄都是无头苍蝇,难以起步。作为一个编剧,我甚至可以骄傲地说,剧本在影像作品中起到的是重要的指导作用。

那么,剧本是什么?是一段文字吗?是一段话?是串联起对话、形象、人物、场景、动作的文档吗?还是说只是对诸多叠加场景的文字描述?

显然都不是。戏剧也有剧本,小说也由文字组成,但我们现在所说的剧本,线然是要明显区别于这两种文字形式的。影视剧的剧本,绝不是小说,也与戏剧有着明显的区别。

当我们阅读一本小说的时候,我们可以明显发现的是,小说的展现范围更广阔,更为宽泛。在小说中,我们不但可以追随主人公的行为与主线剧情并驾齐驱,更可以深入窥探主人公的思维与脑海世界。人物的所感所思所言所行,都一目了然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读者常常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共享视角”,一同经历诸多事件。而一旦故事中出现了“第二主要人物”,或许读者的视角会发生转变,但很快,我们又会回到原来的视角当中。

而戏剧,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第四堵墙”。戏剧又被称为舞台剧,舞台上的三面是场景中的三堵墙,观众所在的观众席位是“第四堵墙”。观众们身处第四堵墙外去观察、窥探场景中的人物们的思想与表达,去感受发生的一系列戏剧性事件与故事线。在舞台上,更多的信息通过对白表达,对白撑起了舞台上的大部分戏剧事件。

而电影,或者说影视剧本中,对白不代表一切,直接窥视人物的大脑更是被明令禁止的。在创作一部影视剧本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实际上是和影像打交道。影视作品实际上是一种视觉媒介,创作者们将诸多影像画面与声音传递到观众们的眼睛与耳朵中,从而为他们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在影视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一个人一生的颠沛流离,也能感受到他在某一瞬间的喜怒哀乐。现实中能看到的,看不到的,我们都可以在影视中看到。

如果非要给影视剧本下一个定义,那么我们可以说,“一部电影剧本就是一个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还包括语言和描述,而这些内容都发生在它的戏剧性结构之中。”

剧本的结构

剧本、或者说剧情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就如同黄药师的桃花剑法,变化复变化,变化无穷多。实际上,这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剧本,只有更好的剧本。

但尽管如此,我们依旧能从前贤的诸多经验中总结出不少可用的经验,而悉德·菲尔德更是给出了我们一个剧本的示例,这个示例告诉我们,以这种结构来创作剧本,至少不会出差错。

注意,这只是一个示例,而不是模板。模板是一成不变的,示例则只是举例。模板是教条,示例则是给我们一个直达及格分数线的捷径。

下载.jpg

一张桌子,无论如何变化,都需要一个桌板与数个桌腿。

一盘棋局,没有一盘棋和至少两个棋手都无法成局。

牢记这个结构,至少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自己的前路。

二 结构

什么是结构

桌子由桌板与桌椅组成。

房子由地基、房梁与水泥组成。

人体由骨肉皮肤与内在器官组成。

万事万物都又结构,剧本也不外乎如此。

什么是结构?结构就如同一个玻璃杯,杯中的空间就是戏剧发生、发展的空间。结构是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决定了你故事的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没有结构的剧本或故事就是一盘散沙,是一段闲言碎语,是诸多零散镜头的集合体,是片段化的情绪表达。

我们需要结构,结构是故事的骨架,是帮助我们完成剧本写作的最重要武器。

结构的示例

世界在发展,万事万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结构的示例能够在剧本写作初期帮助我们完成初步的实验与创作,这是一份通用示例,但不是教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模板。

建置-情节点一-对抗-情节点二-结局

在剧本创作教学中,这是好莱坞常用的最基础戏剧结构。对此结构深入学习,是剧本创作的入门基础。

建置

通常,无论是对剧本审阅人还是观众来说,一个故事的前三十分钟,也就是剧本的前三十页,决定了他们是否对这个故事感兴趣,是否愿意为这个故事付费。

而建置,实际上是一个动词。

三十分钟其实是一个较长的时间,实际上在一个剧本之中,创作者通常只有十分钟的时间用来建置故事、人物、戏剧性前提、故事的情景以及人物关系网。要牢记,你只有十分钟的时间来做这些事情,超过了剧本前十页,几乎很少有人愿意为一个“失败”的剧本付出更多的时间。

让我们重复一遍,十分钟,每个电影剧本的创作者都只有十分钟的时间来建置自己的世界,而这个时间点在电视剧或短剧当中,可以等比例拉长或缩短。

在建置中有一个相对难以理解的词汇,“戏剧性前提”。我曾多次尝试使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与词语来解释它,但都失败了。但是现在,我们或许可以将其理解为“世界观”、“故事是关于什么的”其中之一。

情节点一

情节点一是连接故事第一、第二幕的重要环节,是一个剧本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情节点可以是任何一个偶发事件、情节或大事件,只要其满足必要的戏剧任务,就可以成立。

什么是情节点一的戏剧任务?

它应该是一个“钩子”,钩住第一幕,将其转往第二幕。

它起到承接的作用,延续上文,引导下文。

它是一个转折点,转折就是变化,但变化需要其合理性。

对抗

对抗的戏剧性需求可以被概括为“在剧本中人物所期望赢得、攥取、获得或到达的目标”。

这是一个过程。

在你明确了主人公的戏剧性需求的前提下,你需要为这一需求设置障碍,这样这个故事就成为了主人公持续不断地克服一个又一个障碍,从而达到其目的并实现自己戏剧性需求的过程。

救人、成功、生存、赚钱,都可以是戏剧性需求。而这些需求的设立,与主题有关。

情节点二

情节点二有一个更加通俗的说法,“灵魂黑夜”。

情节点二的功能性在于,它承接了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转折或承接功能。而无论在小说还是剧本等诸多故事文本中,“转折”是故事好看的必要因素之一。

我们通俗易懂地讲,“将一个人物沉入谷底,再让其勇攀高峰,是好看的故事。”

结局

结局不意味着结尾,结局意味着“解决”。

第三幕实际上是一个结束故事的喜剧性动作单元,而结尾是剧本中结束全剧的一个特殊场景、镜头或段落,它并不是故事的解决。

你的人物是否达成了自己的戏剧目的?没有达成,那么后续又是怎么样的?

此中涉及的则是开放性结局与非开放性结局的区别。

三 主题

你必须明确地知道你的主题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终其后半生都为了追寻自由。

在《霸王别姬》中,主人公用尽气力都是为戏而活。

在《楚门的世界》里,主人公想要找寻的是世界的真相。

创作一个故事、一部小说、一个剧本需要什么?一个想法,这是必须的。但你绝不可能只凭借头脑中的一个想法就开始创作。虽然想法是不可或缺的,但想法只是一个模糊的、随时都可能产生变动的概念。它没有细节、没有深度、没有特点,甚至无始无终。

很明显,当我们写作时,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想法。

在任意文体的写作中,你都需要一个主题来戏剧化地表达自己尚处稚嫩萌芽中的想法。这是简单的两个字,是贯穿全局的两个字,也是最重要的两个字。

主题是故事的骨架,是支撑你向前行走的基础。如果没有主题,不但故事很容易变成一盘散沙,就连你想要表达的东西也随时可能发生改变。显然,微生物经过千万年的演化最终变成人类是进化,但如果一个人走着走着就变成了桌椅板凳飞机大炮,那就是离谱。

你需要一个主题,你需要它来明确地指导你的写作。

一如在你开始创作之前,你需要明确这个故事的开端和结局一样。

什么是主题

关于主题,悉德·菲尔德给了我们一个定义:

“主题被定义为动作和人物。”

动作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人物就是遇到这件事情的人。

人物可以产生动作,人物也可以依附动作而创造。

每个电影都有一个主题,即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或故事是关于什么的。

我们可以把电影剧本看作一个名词——某一个人在某一个地方去做与他有关的事情。这个“人”就是主人公,而去做与他有关的事情就是动作。当我们谈论电影剧本的主题时,我们实际谈论的就是剧本中的动作和人物。

一个人,在某地,做了某事。他为什么做,做完之后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这就是故事的主题。

一个人,在某地,做了某事。他做这件事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这就是故事的全貌。

了解主题是创作的起点

要牢记,每个剧本或故事,都有主题。

每个故事都有明确的开端、中段和结尾。在电影《唐人街探案》中,开端将老秦和小唐的相遇以及他们被冤枉的过程戏剧化了。中段则用喜剧的手法叙述他们寻找线索并抽丝剥茧寻找犯罪嫌疑人,同时在此中做了大量伏笔。在结尾处,他们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找到并成功战胜了真正的犯罪嫌疑人,同时也发现了更多的秘密。

在这一过程中,有建置、有对抗、有结局。

实际上,《唐人街探案》讲述的就是一对侦探搭档为自己沉冤昭雪的过程。

当你能够通过动作和人物用寥寥数语说明主题时,你就可以开始扩展表现形式和结构的要素了。别着急,也别气馁,当你还在训练时,能用极少文字表述他人作品的主题也算是一大进步。坚持下去,这并不难。

也许刚开始你需要用好几页纸去叙述故事,而不能直接抓住基本要点;你也不会把一个复杂的故事压缩为简单的一两句话。但是别急,坚持做下去,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与刻意练习,你渐渐就能明确自己想要述说的思想,或者故事主题。

明确自己要写什么,与推敲动作和人物一样,这是非常必要的事情。在我与雁北堂出版社的翠花姐姐聊天时,她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

内容情感的传递是递减的。创作者只有自己的创作情感足够饱满深情时,才能有机会传递感染到读者,再往下才是影视的二度创作。当一个创作者在情感上都无法打动自己的时候,就更别说打动读者和观众了。

如果连你自己都不明白要写什么,怎么能期望别人知道呢?创作者在决定如何把故事戏剧化时,常常要进行选择并履行自己作为创作者的责任。每个创造性的决定都来自选择,而你的责任,就是对你创作的故事负责。

对主题负责,对故事负责,对人物负责。

给自己一些压力吧,这并不是坏事。

如何寻找主题

每个创作者都可能会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当我们急于去创作一个故事的时候,却不能立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我们迫切地想要去寻找主题。可是啊,当你寻找一个主题时,那个主题也在找你。你也许会在某时某刻某地忽然就抓住了一个主题,也可能随时随地将其忽略。

天才是不缺灵感的,可即使我们不是天才,也有一些笨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一同经历这样一段简短的流程:你要写的故事关于什么?关于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什么事情?当时主人公的情感状况如何?这段故事是否能从你本人、朋友或家人的生活情感经历中找到印证?或者是你曾经读过的一段故事?亦或是报道?

如果以上都不是,如果只是你的一个偶发灵感,那么你应该迅速将其记录下来。

当我们有了其中一部分基础信息做辅助之后,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可能的信息来源进行进一步的信息搜集。这种信息搜集的媒介或渠道包括但不限于:

对电视、网络、报刊新闻媒体刊载信息的查阅;

对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的直接或间接采访;

对书籍,或官方渠道披露的信息的记录;

对曾出现过的同类或相同作品的借鉴。

请记住,调查研究是绝对有必要的。无论你是什么职业,我都建议在创作初期尽可能地调查与主题相关的素材,而这种调查实际上就是搜集资料。

有一点我们必须牢记:写作最难之处在于创作者要知道自己写什么。

你知道的越多,你能传达的也就越多。

深化你的主题

主题包含两个内容,即动作与人物。

动作包括两种,有形的动作和情绪的动作。有形的动作可以是一个战争段落,也可以是一场战斗的片段,更可以是一场正面的对决。在这一类型的动作当中,电影《金刚川》的开场战争画面最具说服力。情绪的动作与之相反,其指的是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或变动,这往往是一部影片的戏剧中心,电影《迷失东京》中主人公对自己内心向往的追逐是最具可信度的展示。大多数好的影片兼具这两种动作,但如果你能将其中一种做到极致,也可以极大地提升故事的质量。

动笔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故事的模样。是一部惊险刺激的动作或战争片?或是一部人物关系复杂的爱情电影?当你明确了故事的模样,找到故事的发力点就成为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而在人物内容中,首先我们要明确人物的戏剧性需求。他或她的需求是什么?是什么推动他走向故事的结局呢?利益?情感?还是自证清白的必要性?电影《唐人街探案》中,主人公秦风的戏剧性需求就是后者。

同时我们要明白,动作即是人物。放置“故事”这一概念暂且不谈,在电影中,“主人公为达到自己的戏剧需求而克服种种障碍”是一个通用且永远不会犯错的模板。主人公所遇到的困难与冲突,并为克服其中重重阻碍所进行的斗争与对抗是观众爱看的东西,这是戏剧性的基本成分。创作者的职责就是创造足够的冲突去吸引你的读者或观众对主人公的对抗过程产生兴趣,并持续观察故事的进程与发展,直到问题被解决。

让我们总结一下:创作者首先要明确故事中的动作与人物,并为主人公规定戏剧性需求,最后我们要为主人公实现这些需求而设置种种障碍,推动他或她克服障碍,完成需求。

主人公的戏剧性需求,就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源动力。

没有冲突就没有动作,没有动作就没有人物,动作即是人物。一个人的行为表明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非只是言谈。

在故事中,行为的比重要远高于言语,或台词。

当你开始探索或寻找故事的主题时,就会发现故事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为关联的。莎士比亚曾说:“一只麻雀的死,亦有其特殊的天意。”不要放过你故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将这些细节严丝合缝扣在一起,最终完成你的故事吧。

不要忘记,要清楚地知道你的主题。

四 人物

什么是人物

这是一个从写作初期就开始困扰文学理论家的问题。创造真实情景中活生生的人是一种多变的、多方面的却又独一无二的挑战。因此,试图明确如何去做就等同于试图将水握在手中。

除去事件的结果,人物是什么?除去人物说明,事件又是什么呢?

说了这么多晦涩难懂的话,我们无非是要明确一点:人物是故事的基石,是故事的心脏、灵魂和神经系统。在动笔之前,你必须僚机你的人物。

“动作即是人物。”

一个人如何,在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他说了什么。

纯粹的对白堆砌是无法讲好一个故事的,故事的核心是行为。我们必须展现人物是如何采取行动应对他们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所遇到处理的事件或活动。

将一切事件都紧紧围绕在主人公身边,这样你的故事才会完整。

明确你的主要人物

在写故事之前,你要明确地知道你正在讲述的是谁的故事。

如果你要讲述的是一群人的故事,那么你就要明确这些人中哪一个是主要人物。

当然,主要人物可以不止一个,但如果你只定义一个“英雄”,故事会明了许多。

创作你的人物

攥写人物传记是一个必要的工作流程。这个工作流程可以很漫长,但却是必要的。

将一个虚构或半虚构的人物放进你的故事中,在创作初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你了解的越多,能写的也就越多。”

你当然清晰明了地知道自己一生的经历,但对故事中这样一个“陌生人”,在述说对方的故事时候,也那么容易就能写出诸多细节吗?

所以,一些准备工作是必要的。

主人公的姓名性别是什么,有特殊的爱好吗?

主人公有着怎样的家庭成长环境与亲属关系,经历过特殊的情感事件吗?

主人公人生的前二十年是如何度过的,这二十年对其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在故事发生前主人公经历了什么,近期经历会对其当下判断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故事发生时,主人公的需求是什么?其想要、需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目的的需求是什么?

在询问自己、询问你的人物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用“什么”而非“为什么来作为问题的开头。注意,这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意味着特定的回答。

”为什么“,则会引发许多不同的答案。

因此,一定要用”什么“来对自己提问:

什么促使我的人物以这种方式对这件事做出了这样的反应?

什么导致了我的人物拥有了当下的家庭与特殊的性格?

什么是我的人物做出这种举动的目的?

你需要询问自己很多遍,才能得到足够的、足以夯人物基础的回答。而在这种监视的基础上建置人物的内在生活与感情生活,你的人物才能在故事设定的人物框架内发展。

将人物建置在特定的框架内,其才会在特定的情感行动中变化、成长,并做出你满意的反应。

要注意,你绝不是你的人物,人物只能是其自己。

如果你依旧对创造人物的过程有疑惑,那么开始动笔吧。

挑选一个假定故事中的人物创作。

在创作初期你可能会写出两千甚至三千字的人物传记,不要急,开始浓缩其中的内容。

当你能将一个人物传记浓缩成五百字以内的人物小传,你就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