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案,懂反问
作者:阿福,监制:鬼鬼,首发:广告常识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为了一点小事和杠精吵架,却不知道怎么回怼,等到事后复盘说得头头是道。吵输了,心里不服气,后悔地拍大腿! 最近我发现不少大佬,在怼人这方面真是太犀利了,大家快来学习一下。
前不久在吐槽大会上,马思纯被易立竞反问连击的恐惧,历历在目。
大佬不可怕,就怕大佬有文化,易中天老师的反问,怼得真漂亮。
大佬们作为杠精中的战斗机,做了一个优秀示范,以毒攻毒,加倍奉还。 其实“反问”在文案中也担任了重要点缀,下面盘点一下它们的表现,enjoy~
一、抛出问题型反问
提出疑问句的反问,答案已经在文案中,主要作用是,让用户自己主动脑补。
01 今天你呷哺了吗?
呷哺呷哺源于日语Sabu Sabu,表示吃火锅时发出的赞叹声。同时,开创了一人一锅的吧台式小火锅形式,朗朗上口的名字,亲切又容易记住。
02 短片《谁是赢家》
男人在赌局中输掉了所有财产,把自己的车给了大佬,却没想到最后两人的处境颠倒了。 “你感觉到绝望了吗?”、“闻到绝望的味道了吗?”,通过主人公的反问句,调动起观众的情绪,结尾反转,真正鹿死谁手,不到最后永远不知道。
二、展示产品型反问
反问在产品中的运用,可以利用认知冲突,提出一个假设,引发用户思考,加深产品记忆点。
01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世界将会怎样”的反问,留给我们无限发散的思考空间,告诉我们没有想象力的世界,多么匮乏。 “联想”一语双关,让用户联想到联想的重要性。不仅启迪我们的想象力,也为世界增添一抹创新的底色。
02 这一杯 谁不爱
用略带挑衅的反问,表达这杯咖啡人人都爱,如果你不喝就out了。 这种反问容易让用户有负担感。作为连锁咖啡,启用代言人张震和汤唯,我还以为要走精品咖啡路线,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
03 吃都吃得没滋没味 怎能活得有滋有味
美食文案强调食物的美味不新鲜,这句文案从生活的切入点入手,告诉我们生活的朴素真理,吃点好的,才能活得好。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一天没吃饱三顿饭,写稿都没心情!
04 脸皮薄,难道不算优点吗?
开头以一句“脸皮薄”象征核桃的外表,配合蜜汁自信的反问“难道不算优点吗”,让用户get到核桃皮薄容易取核桃仁的方便,暗示产品质量上乘,核仁蕴含丰富营养的卖点。
05 让我脸红的,究竟是你,还是酒呢?
周冬雨的娇俏小脸微微一红,呈现少女暗恋的害羞,并将产品聪明地植入其中,营造了一个人喝着微醺小酒,飘飘然的暗恋心情。
06 为了开好直通车,错过了多少末班车?
表面上看似讲错过末班车的遗憾,其实是通过反问戳中受众的痛点,回忆起为了直通车奋斗的日子,引发电商人的情感共鸣。
三、人生态度型反问
用否定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观点,答案在文案中,让受众自己领悟到人生真谛,有一种终于有人替我说出藏在心里话的畅快。
01 短片《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
短片中男主一开始在参加马拉松比赛,突然话锋一转,回过头对着镜头,“但真是如此吗?”
一句反问,剧情反转,他偏离轨道,奔向海边、隧道、婚礼……
最后,励志的反问文案出现:人生各自精彩,谁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的? 没有谁比日本人更会拍励志题材,极具感染力的台词,没有刻意说教。
通过热血沸腾的节奏,号召人们不要循规蹈矩,探索人生新的可能性。
02 今年不妖魅,更待何年?
白马和妖魅的女人,制造了强烈的视觉冲突,突出仪式感的美学。
想到徐佳莹《身骑白马》的歌词“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素衣,回中原”,突出一个女人勇往直前、追逐内心向往的写照。
03
爸妈都希望我走一条更平坦的路,但谁又愿意,有一个被安排的人生呢。
文案中平坦的路是父母的观念,通过反问体现个人意愿,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被父母操控,主动掌握自己人生的渴望,引发情感共鸣。
总 结
营销学教授乔纳·伯杰在《疯传》中写道:产品需要和用户形成一种有感染力的互动。
这种互动可以用反问来完成。它能激发用户阅读兴趣,让用户的注意力转移到产品身上,跟用户形成有效互动。 创作时,设置好反问的主线,以文章中三类反问类型总结如下:
1、抛出问题型,提出发散性问题,不要让用户做选择题。
2、展示产品型,利用产品拟人化、场景化生活,勾起用户的记忆点。
3、人生态度型,提出大胆的主张,或对比两种不同的观念,产生醍醐灌顶的作用。 老规矩,送上反问的万能公式。
你,学会了吗? 我们下一期再见。
作者公众号:广告常识(ID:adernous)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单纯的比较后浪、深圳和快手三条朗诵体的片子,文案都可以说是好文案,但是前提是不是以广告文案来看,而是以演讲文案来看。
每一条片子都带着一种,我要“向你输出价值观了,你赶紧准备好感动得五体投地”的姿态,可能后浪因为本身形式就是朗诵演讲,稍微弱化了这个“冒犯”的感觉,但是后两条片的这种色彩非常重,整个片子就是强烈地摆明了要给你上价值,可能这个就是大家口中的“爹味儿”。
如果以广告文案来看,过多的修饰词,虽然水平比较老练,但是也不过是一种“相对克制的矫情”,“有趣的无趣的,有用的无用的”还是在依靠大量形容词在堆砌意向和理解而已;再加上楼下评论说的“理解成本过高”,超长文本带来的观看和记忆门槛,都非常大的影响了观看体验。
胜加关于品牌和时代的价值观思考是很好的,但是文案大可从朗诵体再回到广告一些,长文案旁白输出价值观的广告也有很多成功案例(比如《踢不烂》),不一定要把文案的角色放到这么大,如此依赖文案,多幕桥段、场景式的拍摄,都可以给洗练的文案带来更多加分。
而且朗诵真的是一个很偷懒的执行方式,感觉就是agency主观输出了长文案,为了保住文案后,勉强找到一种执行方式。从后浪的纯演讲,升级到深圳的舞台剧感,执行是好的,但是不过也只是为了保留文案,强行锦上添花的东西而已。
全部评论(25条)
我们打开快手
去突破人心的囚笼
即使更快的网络
即使万物互联
人与人之间
依然数不清的盲区
我们要去拥抱彼此
去发现我们身上一样的东西
这里说的什么啊?逻辑不通顺啊,到底是要打开快手还是要去拥抱?
这个文案朗诵体,
也是有些失望。
听到中间部分我已经很厌倦这种“宏大叙事”了,帅哥靓女和壮丽的风景支持着我勉强看完。
少了普世性和真诚。看拍来干嘛用的吧,也许是给投资人和上面看的呢?
不管是广告还是电影,台词从演员口中说出来.演员自己说的舒不舒服奇不奇怪,看的人听的人是能感受到的.
文字就是文字,影像就是影像.人物就是人物.侧重点太多.反倒喜欢不起来.
——————————————————————————————
PR的文章写的相当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