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给创业者的死亡教育
一向温文儒雅的李彦宏,凭借一句“早死早超生”成了创业圈的头号公敌,有人斥责百度的巨头面目,有人抱怨创业之不易,甚至有人歇斯底里的进行了一通人身攻击。
作为站在镁光灯下的公众人物,李彦宏的本意绝非是激怒创业者,其反对“重复造轮子”的观点也不是一家之言。但李彦宏始料未及的是,听惯了鸡汤的创业者俨然多了几分矫情,多了几分玻璃心,多了几分“视死如归”般的信念……
干了这碗鸡汤再创业
2010年的一个晚上,河南某县高中请来了省内一位小有名气的成功学大师,为即将高考的高三学子们上了一堂生动多彩的“励志课”。犹记得那位大师讲述了自己从一个差等生考进西安交大,又将一个个“庸才”送进清华北大的传奇故事,铿锵有力的言语,不失时宜的情绪煽动,台下数千名学生为之热血沸腾。
据说当天夜里高三宿舍楼灯火通明,不少人熬夜做完了两套理综试卷。那年的高考成绩已经没有人记起,在河南这个竞争最为激烈的省份里,一夜的心灵鸡汤恐怕并不能改变数千名考生的人生轨迹。
现在的很多创业者也相信成功学,就连罗永浩都在《我的奋斗》里提到过,当年在备考新东方的时候,也会看成功学的书,坚信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力量。到了今天,投身创业大潮中的罗老师,依旧是一个优秀的演讲者,但锤子科技的发展是否如他试想的一般顺利,就不得而知了。
直到今天,机场和火车站的书店里摆放最显眼的书籍多半和成功学相关,比尔·盖茨、乔布斯、稻盛和夫等商业巨擘的传记仍然是畅销书,马云的演讲视频在电视屏幕里被一遍遍循环播放,就连公然“diss”创业者的李彦宏,又何尝不是一大波创业者的偶像呢?成功学从来都不缺少土壤,心灵鸡汤从来都不缺少对象。
心灵鸡汤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靠热情、勤奋和头脑来解决,却往往忽略了个人素质、机遇、商业模式等外在环境。无数创业者被心灵鸡汤灌的信心满满,盲目地自信,未能选择合适的领域入场,结果普遍是“期望入场,失望离场”。
每年都有一波创业者出现,也都有一波创业者倒下,一些苦熬了好几轮的创业者已经年过半百,偏偏和一次次“风口”擦肩而过。要怪那一碗碗心灵鸡汤不够奏效吗?听多了成功学的河南考生不可避免继续在80万的人群中继续挣扎,一饮而尽的创业鸡汤又怎么会有“逆天改命”的神奇功效。
逃脱不掉的自然规律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假若从卡耐基开始算起,心灵鸡汤的当代史都已经有了七八十年,正当性看起来不容挑战。创业者所信奉的是,“为了取得成功,你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了避免失败,你不必走别人走过的弯路。”大佬的观点、名人的传记、创业方法论等无一例外成了创业者奉为圭臬的“鸡汤”,且推陈出新,源源不断。
卡耐基是靠销售成功的,可卡耐基成功学盛行了那么多年,并没有把不适合销售的人变成优秀的推销员,不过是让原本适合做销售的人,更加有激情罢了。创业者的鸡汤有着类似的功效,让你更有信心去埋头苦干,成功与否仍是“命运”使然。倘若与自然规律相悖,恐怕喝了再多鸡汤也改变不了创业失败的事实。
几乎在每个行业爆发的时候,都有大批的创业者看到了机遇,最终仅有一到两家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近两年的共享单车、共享出行、外卖等尤是如此。李彦宏的观点有些苛刻,对于喝着鸡汤前行的创业者却是一个警醒:打着创业的幌子,重复着巨头最擅长的生意,技术和商业模式上都难言创新,最终因为成本和效率成了别人成功路上的一具具白骨。
本·霍洛维茨在《创业维艰》一书中如此回忆自己的创业时光:“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放在中国互联网的语境里,就叫九死一生。市场竞争从来都不是公平的,资本会用脚投票,社会资源也会因为强弱之争产生倾斜,导致大多数创业者成了“殉葬者”,九死一生的说法或许并不夸张。
而当代创业者最喜欢讲的大抵就是“颠覆”一词,几乎所有的细分市场都被瓜分殆尽,所有的新兴市场都不乏BAT等行业巨头的身影,想要实现自己的“创富梦”,唯有颠覆。可到底什么是颠覆呢?在电商领域再造一个阿里,在社交赛道上重建一个腾讯,还是用搜索和AI复制出一个百度?
过度强调颠覆换来的往往是歧途,在别人成熟产品的基础上修改某些功能,增加用户体验,便对外宣称是颠覆式创新,以此去忽悠投资者,笼络消费者,有着把10个BAT干趴下的勇气。只是在巨头眼中,这种创业者不过是在重复造轮子而已。
和巨头们斗狠的代价
近两年的创业潮从“互联网+”到“AI+”,其间还夹在着新零售、共享经济、知识付费等等,风口变换之快无疑印证了一个事实:投资者对某个行业的看好只是为了挣一波快钱,压根没有耐心等到市场的成熟。
随之崛起的创业者也无非两种,一类是纯粹的技术公司,诸如AI领域的旷视科技、商汤科技,无人机赛道里的大疆等;另一类是商业模式取胜的公司,滴滴、饿了么皆为案例。前者需要忍受长时间的技术研发周期,并且做好和巨头们同台竞技的准备,后者则一次次演绎了九死一生的创业故事,且有了一个既定的事实,无论是滴滴、摩拜还是饿了么,哪一个的背后没有站着一位巨头?
2018年一跃而红的“撒币游戏”,为市场给出了新的定调:“模仿是必然,侵略是常态。”创业者恐怕高兴不起来。王思聪抛出直播答题的玩法后,映客、花椒、西瓜视频、一直播等在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内全部跟进,即便是网易云音乐等外围玩家也在第一时间内推出了类似的玩法。创业者可能还没有摸清行业的脉络,就已经被巨头们远远撇在了身后。
或许是李彦宏的一时冲动,讲出了巨头眼中的游戏法则:以开放的优势加速行业的淘汰,大量做重复工作的公司成为时代的牺牲品。“早死早超生”是一种警示也是一句忠告,至少那些被灌了太多鸡汤的创业者,是时候思考自己的处境了。在一曲曲生死悲歌奏响之前,提前离场或转换赛道无疑是成本更小的选择。
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也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巨头们之间的乱战总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复盘机会,好比说微博和贴吧在社交领域战火不休,爱奇艺走明星路线的泡泡社区却一度获得6849万的日活;再比如在内容领域相互掐架的四大门户……创业者们很难在巨头们的优势赛道撬开缺口,这并不意味着在新的赛道中不可能对巨头进行“奇袭”。
相比于令人兴奋的心灵鸡汤,当头棒喝的死亡教育更加发人深省。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互联网几近全面进入存量时代,用户时间成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同时资本的投机态度和产业链的自然延伸等早已稀松平常。少读写心灵鸡汤,抽出时间思考下自然规律和市场形态,才更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
最后,创业者们最需要的是收起侥幸的心态,忘掉过气的心灵鸡汤,做好被巨头淘汰的准备,或者是学会另筑围墙。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