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商业评论》专访MUSINESS版权音乐素材平台:音乐版权蓝海
标题:音乐版权蓝海
导读:把公司做小,把市场做大,把产品做好,把业务做精。
记者 曹彦君
编辑 韩璐
2021年1月,第8届中国国际音乐产业大会上,音乐B2B交易平台成了重点议题。
后疫情时代,短视频、直播兴起,MCN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市场对背景音乐的商业化需求加速,B2B音乐版权赛道的发令枪正式打响。
另外,政策层面正持续推动音乐版权的保护。2020年4月,两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正案草案)》进行审议,全国著作权法的最新修订中,对音乐版权的保护、侵权的赔付标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音乐版权发展迈出的一大步。
商用版权音乐平台奕颗贝壳MUSINESS(下称“MUSINESS”),即是该新兴产业的代表。创立两年来,MUSINESS已成为行业知名度前三的平台。
MUSINESS创始人兼CEO童小言向《21CBR》记者介绍,公司很多客户都来自短视频领域,例如papi酱的公司papitube、李子柒创立的四川子柒文化、《吐槽大会》出品方笑果文化等,都是平台作品的使用方。
实际上,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很多人观念存在误区,认为音乐是免费使用的,但Z世代的年轻人不同,他们愿意为音乐、为知识产权付费。在童小言看来,现在正是国内发展版权音乐最好的时代。MUSINESS将迎来的,不是转瞬即逝的风口,而是大势所趋的前景。
专注版权
最早,我是在一家世界500强的德企工作,先后负责中国区市场部和另一个更大的BU的战略发展部负责业务分析与计划。
后来,我在上海投资了一个3000平方米的文创IP孵化园区,当时收到了很多文创领域创业者发来的BP(商业计划书)。其中有一份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我在台湾政大的一位EMBA学长正是中国台湾的音乐教父林隆璇,有次他来上海,带我认识了同样来自台湾的资深音乐制作人Jason Wu。见面后约过了一个月,Jason发给我一份BP,我们聊下来发现,在中国台湾是有版权音乐平台的,也就是俗称的“罐头音乐”,但在大陆好像尚没有较为规模化的BGM平台。评估觉得这事业可做,我便全身心开始了奕颗贝壳MUSINESS商用版权音乐平台的创业。
“奕颗贝壳”是英文Incubator(孵化器)的谐音,一方面指我将原打算投入的文创IP孵化现聚焦到音乐领域,另一方面指音乐版权/IP就如同珍珠,而我希望我们平台如同孕育珍珠实现更多价值的贝壳。MUSINESS是MUSIC和BUSINESS这两个词的完美结合,意指我们将专注做好“音乐的事业”。
版权领域其实不难理解。以视频版权为例,以前很多片子都可以免费观看,但现在我们已习惯购买各平台的会员,也不乏为一些好影片额外单独付费,这就是对正版保护的体现。如果你是一个vlogger,拍了视频放到网上,突然发现某一天被别人拿去剪进了他的作品里,对方却没有知会你,你肯定不会愿意。哪怕对方用于他的毕业论文或者公益项目,虽然不盈利,但你觉得根本上他其实应该提前跟你“打招呼”。这就是版权授权的意义。无论视频、图片、字体、音乐……都有知识产权。
对音乐创作人而言,很多从小开始接受音乐教育,购置乐器及音乐制作设备,这些都是不菲的投入。拿我们公司的线下录音棚来说,其中光三只话筒就差不多20万人民币,可见制作精良的音乐/声音作品是不便宜的。我们可以想象,当音乐人发现他们用心创作的原创作品被盗用或侵权了,会是多么难过的心情。
保护原创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营商环境和创作土壤,是基于对版权的保护和尊重。一个充满抄袭和盗版的环境,创作者没有安全感,总会担心作品被盗用,被盗用以后维权难,没法儿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这样,会有多少人愿意投身其中去创作呢?
之前网易云音乐的报告中提到,如果单靠音乐收入,大部分音乐人月收入不足千元。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很多音乐人没有办法全职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就像马斯洛需求理论说的,人首先要解决基本的生理需求,比如温饱问题,才有余力去追求更高的自我实现。
所以我们创立奕颗贝壳MUSINESS商用版权音乐平台的初衷,其中一点就是“帮助音乐人拓宽变现渠道”。第二点是对于被授权方的利好,过去其实B端客户也不容易或不便捷找到自己想要的音乐、配乐素材,我们的出现可以让品牌方一站式实现:快速搜索、精准匹配、购买音乐、下载正版授权证书、提交开票申请等需求。
曲库生态
我们做的细分市场,是to B商用版权音乐,虽然整体市场没有to C的万亿级别规模,但它比较纯粹,商业模式非常简单。
我们作为一个平台,链接版权提供方和需求方,罐头音乐的版权方往往比较分散,我们平台有约30万曲库,集聚了众多音乐人。音乐素材的需求方也比较分散。而我们就是通过平台帮助版权方和需求方达成授权协议。
大概只花了8个月时间我们便通过音乐圈内深厚良好的关系获得约30万首庞大曲库的代理,现在我们平台曲库仍以每天新增约800首的速度在持续更新中。另外,我们约近10万首独家代理,包含很多世界名曲,《班得瑞Bandari》的全部15张专辑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授权代理,就在我们公司。这些都是我们MUSINESS的核心资产之一。
我们的客户群体主要分成五大类:广告、短视频、影视、动漫、游戏。
目前,广告和短视频领域是主要收入来源,约占营收的60%。在广告领域,我们曾为阿里巴巴、腾讯、雅诗兰黛、海尔、美的等众多品牌的宣传广告提供背景音乐。短视频客户有比如papi酱的公司papitube、李子柒、上海的笑果文化、SNH48,都在使用我们MUSINESS商用版权音乐授权平台。
游戏方面的客户也很多,比如游族网络、分众游戏等等。王者荣耀2019世冠杯决赛的开场BGM就是我们的音乐人制作的。
品牌方经常和我们感叹:要是早点知道有你们这样的平台就好了!在我看来,MUSINESS给品牌方带来的效益主要有三点:
第一,客户拥有音乐素材的随片永久授权。很多国内外音乐版权平台都需要使用者在半年或一年后再次续费,我们采用的是随片永久授权机制,即客户在某一视频项目中使用了我们平台的这首BGM,便无需再次续费。
第二,MUSINESS的音乐明确可在中国境内合法授权使用。一些国外的平台,没有写明确是否可在中国使用,这是有风险的,用户需要单独联系平台确认,可英文Email发过去,可能一个礼拜都得不到有效回复。我们平台的客服回应时间基本上在2小时以内,可以较及时处理客户诉求。而且我们有许多中国特色的民乐,这也是国外平台所缺乏的。
第三,MUSINESS的订阅服务能够提供“无与伦比”的价格优惠。我们从曲库中拿出8万首,推出订阅会员服务:对于自媒体、广播FM、公益项目等,用户可以通过30元的价格获得每月5首歌曲的免费下载权,并且享受“随片永久”授权。对于广告宣传片或网络剧,订阅价格是199元5首,折算下来单首音乐使用成本差不多才40元。一般来说广告片的背景音乐版权费是每首2000块,也就是说,我们平台的价格是1/50。这是我们拿出自有或者自己可以做决定的8万首曲库,用来回馈给B端客户的服务。
推出这样的订阅机制,不是想要用低价来竞争,而是希望助力正版意识的培养。一些小B企业,比如偏远城市的微型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文化传媒公司,预算十分有限,可能没有办法承受高昂的版权费用。如果他们觉得正版音乐太贵,就会冒险使用盗版。我们希望通过以他们负担得起的价格,降低使用正版音乐的门槛,让大家建立起正版意识和使用习惯。
在技术方面,MUSINESS也有专门的投入。通过 AI技术辅助商业,我们识别出有背景音乐需求的品牌方,实现对客户的触达。我们使用明水印和隐水印技术加强对平台音乐作品的版权保护,大家在歌曲试听中会听到“奕颗贝壳”的声音循环,这是明水印。隐水印是指每一首作品内置的一串独特编码,我们可以追踪到每一首音乐作品最终用在了哪里,这也是一种保护。我们会审核上传作品的音质以及原创性,一旦发现有侵权作品,我们会立刻下架。
平稳前行
2019年,MUSINESS在成立一年后,就实现了单月盈亏平衡。2020年的营收规模较2019年增长了30%。
目前,奕颗贝壳MUSINESS的知名度约处于行业前三。各版权音乐平台,在战略和战术上其实各有侧重。我个人一直是开放合作的心态大于竞争,因为我们都是在为中国音乐版权的保护作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较于其他家,我们奕颗贝壳MUSINESS在上海,所以不同平台的客户群体也形成了一些差别。有些平台可能更加注重影视方面的音乐授权,上海因为MCN机构、广告公司比较多,所以我们着重于广告、短视频领域。
2019年1月,奕颗贝壳MUSINESS完成了种子轮融资,由极客基金、复旦创投共同投资,融资金额为200万元,资金大部分投入在平台开发和团队建设两个方面。记得当时和领投人见了一面,我大概讲了5分钟不到,他们就决定要投资了。其实那时我们只有一份BP,平台连雏形都没有,但投资人还是相信我,印象深刻的是领投人像大家描述我说的这句话:“她做什么都会成的。”
2021年,奕颗贝壳MUSINESS会继续专注商用背景音乐市场,该细分市场是蓝海,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估算大概达到千亿规模。
未来,我们的投入方向主要还是在平台推广。MUSINESS的平台和商业模式已经非常稳定了,对平台研发的投入每年都维持在一定水平;在推广方面的投入,每一年也都会持续增加。
奕颗贝壳MUSINESS还是一个小而精的团队,现在团队规模约20多人,技术团队在北京,上海的团队主要是商务和音乐部。我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定期让他们参加外部和内部培训。我们安排团队成员去参加清华、复旦、交大的一些EMBA课程或进修课程,比如清华有一个文创领域的课程,主要是创业者或企业高管参加,我们的核心团队就会经常飞到北京去上课。奕颗贝壳MUSINESS也会定期组织给员工进行谈判和营销方面的内部培训。
我希望团队在工作过程中仍然能学到东西,并且不断获得成就感,这是很重要的。通过逻辑梳理,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从0到1的过程,之后的1到100,他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进步和努力实现了。
我不追求公司人数到达多少规模,而是比较认同这个观念:把公司做小,把市场做大,把产品做好,把业务做精。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