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星没落是大概率事件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549篇原创
1
3月19日,释小龙主演的电影《燕赤霞猎妖传》在全国上映。
这部看起来既蹭了倩女幽魂又蹭了捉妖记的电影,上映首日票房3千8,总票房不到4.7万,豆瓣评分4.8,首映4天后就转战网播。
是不是你觉得没有一点印象?
对,就是这样。
不止是释小龙,当年陪伴我们成长的那一代童星好像都是如此。
《九岁县太爷》、《真命小和尚》里的曹骏一直认真,一直想努力翻红,可惜始终不得法门,沦为三四线。
号称“小李连杰”的谢苗开始大量接拍网络电影,登不上院线,也进不了正经剧组。
去年,曹骏登上《演员请就位》,商业价值排行倒数最终被淘汰;
《小兵张嘎》里的嘎子谢孟伟沦为带货主播,天天不是为家人代言,就是兄弟来砍我。
但实际上,大多数童星的最终宿命,就是泯然众人。
很多人觉得童星如此高的开场,为啥最终只道平常,因为童星的定位,从来都不是明星,而是道具。
造就童星“出道即巅峰”的,大多数不是“演技”、“发挥”、“实力”,甚至都不是“时运”,而是工具。
回想起我们童年记忆中的那些童星,他们带给我们的是演技吗?
或许并不是。
大多数影视剧、电影中需要的童星,不是要演技好的,而是要“形象好”适合的。
需要的是不怯场,发挥自然,像个小孩,同时带有一定特点,比如声音甜美,长相萌,沉默冷静,透着狡黠感的小孩。
需要的不是演技,更多的是天然自带的“萌感”或者“灵性”。
比如《笑林小子》里的释小龙,《新少林五祖》里的谢苗,只要摆出一张扑克脸,一本正经的耍武术就可以了。
能够火,靠的不是实力,不是演技,而是“自然”。
四五岁的小孩,话都说不一定利索,还要求他有演技,那未免太强人所难了。
很多童星能够火,凭借的是符合预期的长相,眼神,以及自然的表演。
但这些是演技吗?
大部分都不是。
很多的童星,在剧组中做的工作就是卖萌、耍宝、演自己。
只是自然发挥,根本说不上演技。
但当你长大后,真正作为一个演员,你要演绎的角色复杂得多,开始真正的需要演技,需要实力。
没有人能接受一个角色天天不说话,成年会面对各种场景,各种情绪,作为演员需要用自己的演技将那种场景演绎出来。
这种时候才是真正考验演技和实力的时候,但很可惜很多的童星在过早到来的巅峰中,一直在重复着相同的套路而很少磨炼出演技。
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提前进了套子里。
说到底,童星和传统意义上的“演员”、“艺人”并部在同一条赛道上。
所以当童星长大,希望在演艺圈,在娱乐圈上取得成绩,实际上几近于重新开始。
但已经见过顶峰的童星,要让他们重新开始,这又谈何容易?
所以许多童星会选择去拍网大、走穴、直播,去快速变现。
而不是好好打磨,重新出发。
大部分的童星要原地打滚好几年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演技这个事实。
这时候怎么办。
哪怕是常常被网友惋惜,演技出众、却成年没有成为一线男星的张一山,其实也是童星中一个正面的典型。
其实现在能够从《家有儿女》的光环中走出,老老实实雕琢演技,成为新生代中演技的代表,能有稳定的影视资源,也已经是难得的幸运儿了。
更幸运的是撞上了适合他的《余罪》。
再看杨紫和杨幂,无不是命运的垂青。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童星更大的一个问题在于形象的“固化”。
形象固化其实很好理解,大家回想起那几个童星,想到的肯定不是他们自己,而是他们那几个经典代表作的形象。
说起释小龙就会想到功夫小子,说到郝劭文就会想到臭屁小鬼,说到曹骏就想到带着小和尚,说起谢苗就默认他是李连杰的儿子。
形象的固化,作为网红,或者是流量艺人,可以说是有了固定的人设,可以更好的恰钱。
但对于演员来说不是好事,起码说不一定是好事。
你是性感美女,你可以借此接到一大堆同类型的角色,让你吃穿不愁;
你是功夫皇帝,有了足够影响力,你可以一直拍功夫片拍到死。
但你只是一个普通演员或者艺人,一个固化的形象,就代表你再也接不到其他戏了。
这种固化的形象就会成为你的束缚,让你陷入一个自循环的怪圈中。
拍了一个片出了名,接下来找上门的都是同类型的片,你为了活路只能拍接下这种工作,但越接这工作,这种形象就越固定,到最后你发现,你已经被角色绑架了。
不会有人找你演其他角色,因为人家根本想不到要去找你。
而影视内容市场,风向一直在变,一个类型的片不会一直拍下去,同类型的片也无法一直找同一个人出演。
像成龙、李连杰这种自己活成了一个IP的是少数。
角色固化的演员通常的结局,是随着某一类型片的衰落而退场。
你看今天吴京老师如日中天,当年被功夫小子的形象捆得死死的,功夫片逐渐式微,他的演艺生涯也随着一起变危,要不是前几年拼死拍了部《战狼2》,今天想起吴京依然是那个长城上面耍太极的小伙。
可谁并不是人人都有吴京这样财力、毅力、执行力去拍一部《战狼2》,并且再赌一次《流浪地球》。
就算有人有钱也没用,电影这东西不确定性太强,近乎于赌博,一部大投资下去,赌对了你是战狼,赌错了你就是死狗。
名利场亦是修罗场。
然后是时间。
时间从来不在童星这边。
原本童星在开始脱离“童星”身份的青春期就应该开始思考后续的解决方案,寻求改变。
但一个十几岁,连高中都不一定上完的小孩,既没有成熟的“心智”,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去帮助他做出这样重大的选择。
释小龙到了年纪就去美国留学,曹骏在最当红的时刻选择了学业,两个人到后期想重新回到业界却发现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一个童星发展得最好的例子是李奥纳多。
童星出身,十几岁主演《泰坦尼克号》,成为炙手可热的全球巨星,随后一边接大制作,一边打磨演技。
四十多岁的年纪,火了三十多年。
但又有多少人能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有如此坚定的心智,能够明确清楚的自己一生所求?
更何况,小李子为了一个奥斯卡等了多少年?
最后,危险在身边。
作为童星,人生的高光来得太快,没有经历过人生和社会的打磨,同时具备了强大赚钱能力的童星,也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这不单是指童星自己容易上头,也是指童星的父母和身边的人。
有的父母,认为读书才是正经事,你就好好读书将来当个医生律师就好。
这种父母会从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未来,但更可怕的是另一种父母,他们会把孩子当做印钞机。
一个人,在小小年纪就具备了超越一般人的强大赚钱能力,正常人是不会好好爱惜的,他会在你还能赚钱的时候,抓紧时间榨干你的剩余价值,毕竟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父母,经纪公司、资本方,都会开足马力让他努力印钱。
不要以为这只是假想,现实中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
前几年就传出不少童装模特被父母天天赶着拍照带货,一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新闻。
你不赚钱父母怎么过上好生活?你不工作公司里的叔叔阿姨可是会失业的。
于是烂片,走穴,商演一个接一个的安排上,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他一直在输出,从未在输入。
于是最后就被榨干。
说到底,童星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演员,而是一个在特殊条件下运转的工具。
作为工具的童星,想要作为一个全新的演员出现,不论是屏幕前的观众,还是屏幕后的资本,都无法接纳他自己的选择。
因为当下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
你有钱收,我有钱赚,观众有剧看。
你要改变?那不好意思,你对我来说就已经没用了。
童星如此,所有工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放过彼此。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