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工作中的10大怪像,你肯定也遇到过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8-02-25

timg (3).jpg

无论你在BAT还是创业型小公司,这10大怪像,你肯定遇到过。

怪像一:开会是为了扯淡

开会前,只被通知时间、地点和大概的主题;开会中,忽然领导问,“大家有什么看法,随便说说”,你一脸懵逼,但既然被问了,总得说上几句,这就产生两种情况:

一是,你说了也白说,因为方案早就定了,开会就是走个流程而已;

二是,各抒己见,看似群众智慧大爆发,结果叽叽喳喳半天,实质性意见一个没有,光顾着互怼,还有更绝望的情况,下一次开会能把上一次讨论的结果推翻。

开会,应该是会前大家都思考的差不多,通过开会来统一意见,再把任务具体到执行层面,但很多情况下,开会就是为了扯淡。

怪像二:能在线聊的,绝不当面说

同事A有急事找同事B,他们明明就在同一个办公室,或者相距不远,走几步就到了,但就不走,而是选择微信聊。

我认为在工作中,沟通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当面沟通、电话沟通、微信沟通、邮件沟通。

有些时候流程不得不走,但屁大点事儿直接口头说就好了,何必在线聊呢,费时又费力。

怪像三:又抱怨活多,又不接受合作

同事接到新任务,嘴里碎碎念,“怎么又是我,手上活儿都多的干不完”

你问他要不要替他分担一些,回答肯定是“算了吧,不用,我一个人弄就行”

然后,又听到他在抱怨......

那他是为了侧面显示能耐大,还是真的有苦自己咽?鬼才知道。

怪像四:善于提意见,却不善于承担

无论团队还是其他人做什么事儿,他总能有一堆意见,但是拉他入伙一起做的时候,却又回答“这是你的活儿/你是专家,这方面我不行的,我瞎说的”

一件事儿成了,他会凑过来说,“你看,我说的对吧”

如果这件事儿不成,他肯定捶胸顿足,“我说什么来着?我之前就说过,不能这样”

站在岸上,总不知水深浅,反正不会淹着自己,动动嘴皮子,何乐而不为,估计这就是他们的心态。

我们呢,就别指望他能撸起袖子一起干,对他的各种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怪像五:“在吗”“好的”“点赞”

总有一些同事,喜欢把逛淘宝的那套方子带到工作中,有事找你,微信张口一句“在吗”,就不直接了当说有什么事,你说你怎么回,还能回个不在咋地?

还有一些同事,聊天中把“好的”,用得炉火纯青,不信,你看——

同事A:“有个流程帮我审批一下”

同事B:“好的”

同事A:“好的”

同事B:“流程批好了”

同事A:“好的”

同事B:“好的”

“好的”二字,本来是积极向上,能带给人稳定情绪的,这里却让人头痛不已。如果对话变成下面这样,就变得自然而高效:

同事A:“有个流程帮我审批一下”

同事B:“稍等,之后给你结果”

同事B:“流程批好了”

同事A:“好的,多谢”

更有一些同事,赞多得无处安放。

如果在朋友圈点赞,也就算了,毕竟能促进彼此友谊,可在工作中,不分场合、对象、事情,各种洒赞,各种表情用得飞起,感情赞不要钱,就这么乱花~

“在吗”“好的”“点赞”乱用的本质是,由于人情上存在界沟,不得不牺牲沟通效率,来婉转的表达本意。

有时候,我们把最真诚、简单的词汇,粉饰了工作,而对于最亲近的人,就吝啬得多,你是不是这样呢?

怪像六:赖着加班

有任务需要加班,无可厚非;但手头又没什么事儿,一群人就是不走,哪怕在那呆坐着,看看电脑,玩玩手机,也要混到七八点才走。

你如果6点准时走,他们会冷不丁冒出:“这么早就走啦,拜拜”

你妹啊,搞得他们活儿很多似的,劳资干完活儿还不能走,咋地?

怪像七:群的数量多得令人发指

想起一个经典笑话,女生宿舍4人,却有5个微信群。放在部门内,也是类似的情况。

除去细化工作,建立的微信群,其余,私下的群,多得你不敢想象。尤其是女生多得部门,群数更是呈指数级上升。

你永远不会知道,表面上对你乐呵呵的她,在小群里怎么说你,你更无法知道,你在小群说的话,怎么又传到她耳中?活生生的碟中谍。

怪像八:领导和员工抢活儿

我认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应该具备三方面的能力:

一是,在某个专业上,能拉开其他人很大差距;二是,让团队像拳头一样团结,内部和谐,每个人都劳有所得;三是,代表团队利益,让每个部员涨工资。

从上面可以看出,部门领导和员工之间,没有任何冲突,员工发光发热,部门就能更上一层楼,那代表这个部门的领导,在公司的话语权也更大,而现实中,却出现领导压制员工,甚至和员工抢活儿的情况。

究其原因,只能是不自信,害怕底下的员工在业务上,超越自己,所以只能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不足。

怪像九:跨部门协作难于上蜀道

多部门协作,理想的情况是,各部门出人出力,奔着同一个目标,把事做好。

但现实很残酷,如果A是主导部门,B是辅助部门,那么A如果想问个事情,问多少,B才会说多少,明知道前面有坑,就是等你跳,要么就是主导部门的优先级人为压低,不以事情的轻重缓急为顺序,以事情的部门属性来划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总而言之,主导部门往往是孙子,得求爷爷告奶奶,方能有效推进。更关键的是,即使知道其他部门不配合,也得哑巴吃黄连,不能四处嚷嚷,他方不给力。

说到底,部门难协作,在于利益二字。事情完成了,主导部门是受赏大头,辅助部门赚个吆喝居多,所以辅助部门大多采取面子工程:你需要配合的地方,都配合,明面上你肯定挑不出刺,但什么时候配合、配合到什么程度,那可就深浅不一了。

怪像十:无疾而终

一个项目,从立案到执行,本应在总方案下,按部就班走着,途中遇到具体情况,再具体分析。

但是,有时一个项目做着做着,就没声儿了,负责这个项目的部门,集体失忆,好像从没这件事儿似的,没有结果,更谈不上复盘。

项目流产的过程,很有意思,起初项目是被重视,从策划到预期收益都可圈可点,执行的初阶阶段,具体执行人都一五一十的做着,执行的中级阶段,变成只有几个人做,再到最后,没人做,项目也就无人问津了。

究其原因,不能怪责在执行人,只能说项目负责人没有项目意识。

项目的核心就是资源的投入与收益,无论结果是有没有收益,都应该紧紧跟进。

打个比方,资源就是石头,浪花就是收益,一个石头扔在河里,有浪花,要分析原因,为了下次能激起更大的浪花,没有浪花,更要分析原因,是扔的位置不对还是水位太低等等,否认自己扔过石头,是万万不可的。

数英用户原创,转载请遵守规范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