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如何推动城市“聚引留”人才战略?
经历了疫情的冲击之后,城市经济如何触底反弹,重现辉煌?这对于在疫情中受创最严重的武汉来说任重而道远。对于重振经济,向更高的城市发展阶段迈进,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熊军认为,其核心在于人才战略的有效落地。
(本文整理自熊军主任在「2021中国优秀企业人才培养实践高峰论坛」武汉站的分享)
分享 | 熊军
编辑整理 | 云学堂
九省通衢武汉,因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天的武汉,更以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成为国内具独特发展优势的潜力之城。 2019年武汉GDP达1.7万亿,在全国239个城市位列第7;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风暴将武汉经济打入冰点。进入疫后重振期的武汉不断拼搏赶超,在危机中创造新机遇,全年实现经济总量15616.1亿元,位居全国城市前十,稳住了经济发展基本盘。 经历风雨之后的英雄之城,目标更加明确:
成为长江经济带的脊梁;
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成为世界城市发展中的亮点城市。
与这四个目标一脉相承的,是武汉市两会提出的打造“五个中心建设”—— “十四五”期间要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家交往中心、区域金融中心。
对此,熊主任总结其核心点就是要引进人才,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为什么要引进人才?
熊主任认为,引进人才和武汉未来的发展目标有着紧密联系:
1. GDP总量增长
武汉成为全国大城市第一梯队的前提是GDP达到2万亿。
2. 人战略增长
跻身一线城市,要靠人口资源。
人口是决胜未来很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工作是为人口战略服务的。人口红利消失将会造成城市发展动力不足、老年人口社会保障问题加剧等问题,所以,人口资本、人口资源是武汉人才战略的出发点。
3.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武汉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结合本地实际,提出打造九大支柱产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未来产业的“965”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中心,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策源地、数字经济先行区、转型升级样板地。
因此,武汉需要引进更多人才助力城市补齐在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等产业上的短板。
如何吸引人才?
对于引才方式,熊主任提到政策层面的“三个坚持”和“四个转变”。 三个坚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痛点思维、坚持精准施策;
围绕大学生人才的安居、落户、就业创业扶持,高质量就业,企业和学生精准匹配等痛点,武汉提出四个转变:
从给钱为主转变为以优化环境为主。
从事前补贴转变为事后奖励。
从分期零星补贴转变为一次性补贴
从补贴个人为主转向奖励用人单位为主。
此外,还要打好“聚引留”人才牌。
聚:以事业聚才。升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拓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领域。
引:以政策引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创新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包括人才子女的就医、就学、社保、医疗等等,全方位打造服务链,形成招才引智的土壤。
留:以环境留才。优化环境留才“软实力”,才能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强动力”。
引才策略如何实施?
加大政策供给,提供一揽子暖心政策 在安居保障方面,对高层次人才、大学毕业生给予更大力度的免租减租优惠。
就业创业扶持:积极拓展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支持激励创业带动就业。
奖励机制:在重点高校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站,推进武汉就业创业服务联盟建设,对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取得突出成效的高校、重点企业给予奖励。
优化服务措施,提高就业服务便捷度
优化就业服务:制定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清单,优化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学生留汉专区服务功能;
优化生活服务:启动青年人才驿站建设,面向外地来汉求职创业或实习实训的大学生和青年人才,提供短期免费住宿以及就业咨询、实习实训、创业指导、人才交流等综合服务,打造来汉大学生和青年人才之家。
优化信息平台:整合人才信息推送发布渠道和人才服务线上职能,建立大学生实名制管理系统和服务信息平台。
同时,针对吸纳符合认定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的企业,武汉还将启动一系列补贴及税费减免政策;此外,对创业园区和创业街区也将提供补贴支持。这都是百万大学生在汉就业创业的利好消息。 建设现代化的大武汉需要更多创新人才的加入,武汉还在不断探索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的新路径。相信有了强大的政策支持,有了新一代青年的智慧输入,武汉距离成为新一线城市榜首的目标指日可待。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