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怎么碾上你的脸
这是仙人JUMP的第389篇原创
1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或许互联网从来没有消除过信息差,只是让利用信息差牟利的人换了一批而已。
有甚至于,他们连人也没换。
比如说买车,这是一个普遍存在信息差的需求,一方面行业知识确实有门槛,一方面买车的流程和各种黑话本身就是奔着让你搞不懂来的。
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绝大部分普通人都没有办法越过这个专业门槛,也就滋生了大量借助信息差吸血的群体。
如果不是为了赚达不溜,谁愿意天天对着消费者呲溜?
以前主要是某些4S店的销售喜欢利用信息差搞事,最简单的就是卖车的时候兜售各种增值服务拿提成,或者在保险和售后上面做文章。
踏实一点的销售靠一张嘴硬吹,只坑自家客户,让客户多花钱,自己和公司多拿钱。
不踏实的销售能玩的套路就多了,能连公司也一起坑。
我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例子,有个4S店销售竟然自己伪造了一批合同,在卖车的时候拿给客户签字的合同,上面卖了一大堆加装的东西,但是给公司看的合同是显示卖出去的就一辆车的合同。
这些加装的零件,就让自己熟知的三方供应商介入。
这样一来,所有提成都进了销售自己的腰包,但是客户加装的项目出问题了就没人负责了。
这倒不是什么品德问题,而是很简单的利益取舍。
无论销售主观上有没有坑你的意图,他首先都得保证自己有钱赚。
要想服务好也行,得加钱。
讲道理,销售如果只是单纯的拿一辆车的服务费,他一天才能卖出多少辆车,能赚几个钱?
再加上他每天接触到的潜在客户,又大多是特别好忽悠的小白,结果自然是销售的胆子有多大,就有多赚钱。
如果是本来就对汽车有了解的爱好者还好,不容易被4S店上下嘴皮子一碰就给忽悠了,但发烧友永远是少数。
很多人都是在要买车的时候,才临时开始做功课的,加上又没有靠谱的信息来源渠道,被人下刀子基本上就是必然结局。
屠夫的手法和创意,决定了被宰的时候你要出多大的血。
动手的人不同,但疼是相同的疼。
2
后来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传统4S店和车展不再垄断普通人对汽车消息的主要渠道,一部分汽车媒体又开始在汽车行业赚信息差的钱了。
本来这些汽车媒体刚开始都是以打破信息差的姿态出现的,哪一个有影响力的汽车媒体没有怼过4S店的套路,哪一个在圈内有口碑的汽车媒体人没有出过几篇买车防坑指南。
但是一旦获得了地位和流量,某些汽车媒体的内容就变得越来越温和了。
即使有记者想写实话,主编也不会让发。
导演,这段给掐了,甲方爸爸看了屁股要开花。
当某个媒体的影响力越大,涉及到的利益链条和甲方就越多,说话的时候受到的限制就越大。
不是世道变了,大家不敢说真话了,而是因为大家不能和钱过不去。
你总不能前脚拿起筷子吃肉,后脚就放下筷子骂娘吧。
所以一部分曾经犀利的人发展到最后,就变成了委委屈屈的小媳妇,抬头一看,偌大的汽车行业,哪个品牌都不能得罪,哪个品牌都是甲方。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不能喷,但又要报道,那就只能报喜不报忧,把所有车企都车轱辘话一遍。
谁都夸了,也就意味着谁都没夸。
如果要走调和路线,严格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说不通的,毕竟逻辑是圆的。
就算汽车领域的内容创作者再多,但只要利益捆绑问题不解决,无论是传统的汽车媒体还是汽车自媒体,都无法让消费者建立起信任。
算来算去,真正受伤害的,最后还是消费者。
不敢信车企,不敢信4S店,也不敢信媒体。
买车的流程本就复杂,现在因为某些靠信息差吃饭的机构平台的存在,光是在构建信任上,就要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这是一笔难以忽视的成本。
3
要让消费者信任汽车内容的消息提供方,第一条,就是要让这个信息提供方有人养着,不需要百分百自负盈亏,而且养它的人和任何车企都没有利益相关。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吃谁的饭,屁股肯定就坐在谁那边。
想要得到一个公正的信息渠道,就不能让它的主要收入来自车企。
屁股要是歪了,嘴巴当然不会正。
在这方面,就要提到快手的快说车频道了。
快说车本身不是一个媒体,而是一个以短视频和直播为主的、通过UGC来构建内容生态的平台,其以UGC形式生产内容,主播需要让用户对自己产生信任才有可能发生更多连接甚至交易。
这个平台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模式不会受到太多利益绑架。
在初期,快说车创作者的风格就是有啥说啥,不留情面。
关键是,快说车频道的创作者并不存在从有话直说到唯唯诺诺的苦衷。
因为他们是依托粉丝而存在的,只需要对粉丝负责就行了,不需要让汽车企业给它当甲方。
他们最大的甲方,就是粉丝本身。
只要没什么外部力量可以改变这个关系,那快说车就是纯粹的第三方平台。
这样的第三方平台,它做的内容不一定是最权威,但肯定大部分是不掺杂利益相关的。
因为如果要给平台钱,车企总不可能买通快手吧;
如果给创作者钱,快说车上有几亿用户,人人都可能成为创作者,那这个钱给谁。
作为一个内容平台,一旦创作者不需要顾忌甲方的颜面,放飞起自我来可是非常恐怖的。
很多创作者不是创作不出犀利的内容,只不过因为利益链条的存在,在创作的时候只能束手束脚。
犀利本来就要建立在客观之上,快说车的这种客观性,就决定了它可以迅速获得公信力。
另一方面,快手还能给快说车的内容生产提供助力。
举个例子,快手一直在做两件事:
第一,给快说车上面的创作者发补贴。
第二,结合快手本身的基建,构建创作者变现渠道,把变现渠道化。
创作者不一定需要为了钱去和车企勾兑,只需要专心做好内容,剩下的事情交给快手。
数钱的手,就是快乐的小手。
平台对创作者的补贴,也是针对优质的、可以和用户产生信任的创作者去扶持。
这个时候,快手本身的信任经济和老铁经济,就成为了构建快说车生态的另一个基础:
因为快说车平台和创作者,以及车企没有利益链条,所以用户天然相信快说车会站在消费者“老铁”这一边。
而又因为快说车上的几亿用户信任上面的内容和创作者,产生了巨大的流量和导向价值,让创作者可以用内容赚到更多的钱。
到底是“拿钱说话”,还是“说话赚钱”,这就是在同为吃内容创作这碗饭的情况下,敢不敢说真话的核心因素。
所有选择,最后都是利益选择。
但是只要用户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那我就既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战,也是为用户的利益而战。
这是双赢。
赢麻了。
4
根据快说车2020年和2021年的年度白皮书,这个频道靠原生的汽车内容,构建了流量的自循环,覆盖超过三亿用户,每天超过一亿人在快手上看车。
而且它的内容布局,并不止于线上。用内容获得的线上流量循环,还可以通过和线下车展连动,实现用线上流量触达线下生态的转化。
就比如前段时间在五一节来临前闭幕的2021上海车展,这次车展有超过一千家企业参展,还因为某车企刹车以及友好用户交流的新闻天天霸屏热搜,基本上算是当前汽车圈的顶流。
而快说车,就全面参展了这次车展,和包括各种国际汽车巨头、国内大型汽车公司、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内的汽车行业头部企业并列。
一方面,这是因为快手本身的流量就大;
另一方面,也是平台的汽车内容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汽车内容,当然也是有吸引力的。
谁不喜欢开车呢?
很多人对做汽车内容的模式有误解,总觉得汽车作为一个消费品,内容价值就只有消费决策,内容方向只有夸和骂。
这就太狭隘了,汽车作为人类机械之美的集大成者,本身就是美感和乐趣的化身,我读书的时候男同学聚在一起聊天,话题除了游戏就是车。
即使人到中年,对很多东西失去了激情和兴趣,依然会对车充满狂热,一群中年男人啥事不干,光是聊汽车,都能聊得颅内高潮。
如果只是罗列数据,夸一款车好,喷另一款车不好,这样的内容当然容易审美疲劳,但是汽车内容又何必局限于此?
聊车、看车、发布新车,这些东西本身就可以作为内容创作的题材;而且在玩车这件事情上,本来就不只是亲手开车才能爽,看别人测评车、研究各种新车老车的型号和技术,一样可以爽。
真正的老司机,都是用嘴开车的。
5
快说车的起步算是行业里比较晚的,但是从流量规模和内容价值上来说,却可以说是后发先至。
在这一点上,除了前面所说的内容趋向可以做到相对公正客观,以及快手不惜代价的扶持外,还有一定的时代因素。
任何一个内容类型,都会有最适合的展现形式。而汽车内容作为机械美学的极致,短视频和直播形式其实是比图文形式更适合表现其特点的。
只不过这种创作形式,一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才真正普及和兴起,给了汽车内容创作者更多的选择。
而快手在国内短视频直播领域的地位,又不必多言。
说多了算违反广告法。
另一方面,快说车的优势,还在于快手本身就有非常完善的基于短视频和直播的变现模式。
像直播打赏、电商、快享、快接单、在线课堂,这些基建方面的东西,其他平台就算想要模仿,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比如说直播带货,快说车之所以能为创作者做好服务,是因为快手早已有相应经验,让快说车可以直接对接行业供货商和达人,并且提供运营和服务。
在把基础设施做好的情况下,快说车又有优质的内容和精准的流量,电商的成功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汽车内容平台的变现和带货,不是让不想买车的人被忽悠得去买车,这个洗脑能力就连传销都不一定做得到,而是让本来就有购车意愿的人在几个犹豫不决的选择中偏向某一方,让还没有购车意愿但是有潜在需求的人埋下对某个车型的好感。
只要流量基数够大,并且匹配到足够精准的受众,自然可以产生很好的带货效果。
截至去年12月底,有5000多位汽车达人在快手完成了汽车销售,订单总额超过3亿元。
说多嘛,也不多。
但考虑到这是一个新平台,这就很多了。
这是对传统4S店销售模式的一次挑战。
在用内容获取流量、构建信任的基础上,快说车还在借助直播电商这样的服务,重构传统的线下买卖车流程,打破汽车行业固有的模式。
至于这种行业改造能不能成功,其实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说白了,无论是在哪个行业,主流消息传播技术的升级,一定会影响到销售渠道的改变。
传统的汽车销售,接触受众的主要渠道是4S店,其实流量入口非常狭窄,而且缺乏精准匹配能力。
但是快说车的模式,是一种更高效率的模式,实际上是把短视频/直播技术、汽车内容、电商转化三方面串联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越来越普及,以短视频/直播为载体的汽车内容和精准流量对汽车行业和汽车消费者的影响,自然也会越来越增强,最终囊括从看车、买车到用车的方方面面。
快说车的崛起,在汽车媒体这个行业来说,似乎是一个偶然。
但从技术升级改造行业模式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个必然。
我们所熟悉的一切生活方式,最终都会在技术升级的大潮中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赛博朋克。
不管你有没有做好准备,反正历史的车轮子都会碾上我们的脸。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