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精神癌症的90后,病入膏肓不自知
来源:网易公开课
一到工作时间就萎靡不振,下了班立马生龙活虎。
现在大部分90后已步入职场,常常一提起上班就感觉抵触,很多人还以为是自己懒。
但其实,你很可能已经病入膏肓。
巨大的社会压力下,日本和中国的年轻人同病相怜。据日本政府统计:1996年到2008年,得“职场抑郁症”人数增加了两倍以上,从20.7万增加到70.4万。
针对2200家上市公司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5%的企业都有员工患上职场抑郁症。
为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日本NHK电视台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侵袭职场的新型抑郁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预测:2020年,抑郁症将超过癌症,成为人类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
虽然“职场抑郁症”不算严格的抑郁,却像癌症一般,在每一处都渗透着独属于新时代的不安和焦虑。
“职场抑郁”不是矫情
纪录片中,有一些年轻人无助地表达自己的无奈。
一个大学生说,之前他在一家餐馆打工,店长在很多人面前骂过他,“为什么你昨天要休息?”
那时候,他觉得其他人的目光很恐怖。
这种“害怕”,并不能全归咎于年轻人“心理承受能力差”。成长经历中,对潜意识的不合理塑造,难免培养出没那么坚强的心。
24岁的铃木在新人培训中因为不会“寒暄”被上级指责,她选择辞职,之后也尝试过一些兼职工作,但因为心理问题反复复发,所以只能放弃工作。
她在日记中写,“没教养,那个人是魔鬼,不想干了。”
接受采访时铃木说,“在被批评‘为什么做不好’时,感觉很想吐。也许别人是随便说说,但我会把自己当傻瓜。”
她去找心理辅导师求助,在交谈过程中,辅导师发现铃木对自己妈妈的看法特别在意。
妈妈要求铃木把一切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只要按照妈妈的意图做了,就是好孩子。
但是因为她只是按照母亲的意图做,所以完全没有自己完成任务的经验。
到了社会中,在被他人指责时,就习惯性地把责任推给对方来保护自己。
辅导师认为,没有弹性的教育观让铃木“动弹不得”,她没法做出判断,自己也很痛苦。
而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新型抑郁症”。
除了“模式化”家庭教育遗留的问题,整个社会中的环境,对年轻人也都没有足够友好。
新型“社会病”早已蔓延
纪录片中,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各领域的专家和HR、年轻人在一起讨论这个社会现象,他们发现,以往同类抑郁症的成因,多是长时间劳动和失业带来的不快。
而患有“职场抑郁症”的年轻人,多是在自身的思考方式和性格上出了问题:习惯性地把小事情扩大化和严重化。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小杉正太郎认为,职场抑郁症是在白领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心理疾病。
对于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又没有适当地处理压力,进而造成了“心理扭曲”。
职场抑郁症主要在20到30岁的年轻人中蔓延,主要表现在职场中苦闷和焦虑。
通俗点说,就是一到上班时间就觉得非常难受,不想工作,昏昏沉沉;一下班就马上换了个人,能完全释放自己。
职场抑郁症有普通抑郁症的症状,有很强烈的忧郁感,无法集中精神,无法工作。
多数周围人会认为这个人是在偷懒,只是不想上班而已。
但往往就是这种不被关注,会让病情进一步加重。
它不是白领的专属心理病,而且已经逐渐在其他工种中有所体现。
“过去的抑郁症多发于有责任心的勤奋的人,现在的新型抑郁症发生在自我为中心、容易倦怠的人身上。”
这种新型抑郁症的增加主要在于两个原因:压力大和教育问题。
在日本和中国,社会都有一个相同点:社会竞争过于激烈。
对于中国来说,社会的变化速度太快,巨大的社会变革带来生产力和物质水平的提高,心理方面却不一定能承受得住随之而来的考验。
一位80后的社会学者认为,现在的社会生产模式已与之前不同,交流沟通的需求增加,对于不擅长说话的人来说,被强加传统价值观,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法政大学教授尾木直树认为,教育对年轻人认知世界的方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年轻一代接受的教育要求他们全面发展,除了分数,各方面都要接受竞争,比如兴趣、意愿、态度等各方面考核……
“看见别的小朋友举手,自己也一定要举手才行。”
所以这一代人,尤其在意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从而缺少自我肯定。
低下的自我肯定感,也是引发新型抑郁的根本原因。
为了成为一个好孩子,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关注着身边的环境,但对于自己精神上的困惑却不能及时解决。
潜在的问题,都藏在“不需要操心的好孩子”心里。
过去的人,最大的紧迫感在于“不拖后腿”。大家一起上学、一起上班,顺理成章地在一个环境中竞争。
对于现代人来说,上了好大学也不一定能有好工作。不过虽然这种竞争带来的不都是消极影响,可“成为不一样的自己”,还是常常让人无所适从。
该如何面对
纵然百般痛苦,人还是逃不过要参与到这个世界中来。面对职场抑郁症,第一步是要“看清自己”。
1、正视心理症状
出现苗头,不要隐瞒,不要害怕被别人耻笑。工作生活中解不开的结,如果“只堵不疏”,难免转为内心的愤怒。
向自己出气无法从正面解决问题,反而容易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2、发挥自我优势
就算犯错,也不意味着全盘皆输。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在繁杂的工作中,你需要抽身出来,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在那个点上,让自己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作用。
也许成长经历让你没有无条件自信的心理,但你可以试着自己培养。
3、为了必要的沟通打开自己
与寒暄、客套不同,为了高效完成一件任务,现代的工作大多建立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
从内心深处改变“同事上司就是看不起我,他们就是讨厌我”的负面想法,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才来到这里,从本质上来看,每个人没有太大的区别。
除了“自我救赎”,可以借鉴的是,日本对于员工的心理状态在逐渐给予更多的关注。
大部分企业让得了“职场抑郁”的员工休假,并在守则内容中追加了一点:在休病假期间,必须专心治病。
纪录片中,一家日本企业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即使是抑郁症患者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公司做出贡献。”
所以,他们甚至更愿意雇佣一些已经得了抑郁症的人。
比如,有个程序员不太善于与其他人沟通,但是他的优势是注意力非常集中,公司就请他做一些公司的常规输入工作和发票整理工作,并且允许员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
从去年来到公司后,他已经恢复了精神,并表示在这里工作非常开心,不再觉得工作是一种负担。
这个公司还会定期检查员工的工作安排,为员工安排更合适的工作,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自信。
公司负责人表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为每个人安排适合他们的工作,企业和个人的配合非常重要。”
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岗位,也在无形中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一种广泛的心理现象成因很复杂,社会背景、教育习惯、体系缺陷,都会在每个日常的工作细节中让人走进死胡同。
但工作不是上刑场,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别让心里的洪水猛兽击退了干劲儿。
不过读完这篇文章的你,也可以选择暂时放过自己。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