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再提“互联网+医疗”,要让牛刀、菜刀、水果刀各司其职!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8-05-02


WechatIMG4065.jpeg

1994年,日本政府修订《医疗法》,推出一项旨在将患者从大医院向小诊所分流的制度,规定原则上如果患者没有诊所医生出具的介绍信直接到大医院就诊,除了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外,甚至可能会遭到院方拒绝。这项制度推出后,彻底改变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

4月初,国家层面多个会议接连提出要大力发展健康事业。

公众基本只看到了“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这一则惠民政策,却鲜有人看到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一系列措施。

仔细去看会发现,国家正在试图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方式缓解看病就医难题,改变大医院人满为患现象,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尤其是在4月26日,国家卫生部门负责人回答媒体提问时,继续强调明确医疗卫生行业将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部署要求。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上进行多方面的实践,对于慢性疾病患者探索放开院外处方和第三方配送。

甚至提到,“互联网+医疗”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即小病或初诊到社区医院或零售药店,大病到三甲医院,优化就诊流程和医疗资源配置。

我想用“让牛刀、菜刀、水果刀各归其位”这个比方来形容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

卫生部门种种举措这和1994年日本《医疗法》的目的几乎是殊途同归。

牛刀、菜刀、水果刀

治什么病,用什么刀。这本来是很通俗的道理,但是这在国内医疗体系之中却很混乱。很多时候,居民治小病是在用“牛刀”——这固然和国内分级诊疗制度不够明确有关,也和居民缺乏科学管理健康手段有着密切联系。

比防说,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的治疗费用占全国医疗总费用的70%以上。对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和居民自身家庭财务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

居民自身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缺乏认知,防控意识不足。在欧美国家,社区医生和家庭医生层面即可解决的疾病日常预防护理,在国内因体制原因缺乏这样的健康守门人,导致患者不能早期发现问题,病情加重才进入医院接受治疗。

就拿心脑血管疾病来说,国内居民普遍缺乏预防意识。饮食大油大盐,导致很多年青人呈现高血压先兆症状,而后还不注意护理,最终导致不可逆的高血压、冠心病等慢病。

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国内医疗体系承受重负,也迫使国家层面接二连三提出要“互联网+医疗健康”,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完善医疗健康体系。

事实上,早在2016年,医改政策就在发生转向—— “以治病为主”转为“以预防为主”。根据《健康中国2030》指导精神,我国高血压等慢病管理预防必需逐步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要知道,医生日常工作本来已经繁重,更不会专注于生活方式管理这种类附加值的工作,而且生活方式管理也不需要非常专业的医学知识,杀鸡不用牛刀。

此时国家再度提出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号召,目的就是要形成有梯度的医疗健康体系。

所谓“梯度”是指:居民预防+社区管理+医院治疗三者相结合,让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科学的健康管理手段。

用前文中所提到的牛刀、菜刀、水果刀各归其位来解释就是——居民自身预防是水果刀;社区管理是菜刀;院内治疗是牛刀,三者各归其位、各司其职。

“前置”与“下沉”

既然医院作为“牛刀”,不能随便使用,那么日常健康管理则需要一类医疗外延服务者。他们从科学出发,融合跨学科领域的不同专家,深耕院外,为患者提供一系列健康相关服务。

目前国内是非常缺乏这类医疗外延服务者的——这也是“每一个人身边都有一个医生朋友”这种说法会得到普遍认同的核心原因。

以笔者自己的父亲为例,他在5年前被查出患有冠心病,每天都要测量血压,每周需要测量血糖。身体一旦出现不适时,都需要去咨询在三甲医院工作的堂哥到底要如何处理。堂哥工作繁忙,往往是在中午、夜晚休息的间隙才能给他回一个电话。

但更多人身边是缺乏这样的亲戚、朋友做医生的,他们在面对日常健康管理时往往手足无措,出现小毛病时第一时间只会想到去医院、打医生电话——这对医疗资源来说,是一种过度使用,也是另一种浪费。

如果这样的医疗外延服务服务能够市场化、社区化,显然对完善国内医疗体系会起到重要作用。乐心医疗其实就是这样的医疗外延服务者。也被称之为“医生助理”,解决方案是“智能硬件+人工智能+人工客服”。

乐心医疗早在2016年就在“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布局。核心理念是“预防前置”和“社区下沉”。

所谓预防前置指的是,通过医疗硬件和数据监测的方式,帮助居民管理健康。

在前端,通过血压计、血糖仪、体脂秤以及心率设备来监测用户的健康状况;在中端,通过云平台健康大数据分析以及专业健康管理团队解读,给出健康评估建议;在末端,可为医院提供患者病情监测等数据,方便医生快速给出诊疗意见。


对身体健康或是处于亚健康的居民来说,这种方式可以便于自己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在前期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的办法来避免、延缓疾病。而对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等慢病的居民来说,长期监测有利于控制、稳定病情,防止慢病加重。

所谓社区下沉指的则是,让社区卫生站分流大医院健康管理的功能,减轻医院负担。

乐心医疗慢病管理系统和中山市板芙镇政府顺应国家号召,正在打造智慧健康小镇。推行有效的互联网技术支持医患者连接,并提供有效的模式,使医生实现更有效的片区患者管理和监测,方便及时介入。

这个模式也为中山市板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名社区医生、416名高血压患者提供服务。


让社区卫生站承担起居民日常健康管理的工作,不仅便民利民,让身边可以有给出健康建议的人。对国家来说,也可以减轻医疗体系的负担,降低医保支出,把医疗保障资金花在诊疗的刀刃上。


总体来说,乐心的思路是依托智能设备监测有连续的生活(睡眠/运动/久坐)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运动指导。预防前置、社区下沉基本都是围绕这个主轴开展开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预防前置和社区下沉当然从目前来看,还是相对比较理想的状态。

这需要更多企业和社区能够参与其中,把国内医疗体系的“水果刀”、“菜刀”市场补足。面对这个问题,国内也需要借鉴成熟发达国家的医疗体系。

美国的分级诊疗制度可能算是世界上最成熟的分级诊疗制度。小病先找家庭医生,家庭医生解决不了再转诊社区医院,社区医院棘手,再转诊到大型医院。所以,在美国的医院里,看不到排长队候诊、排长队取药的现象,大型医院救治的患者都是真正的重症患者。

但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城乡二元体制迟迟没有破解,很多社区太过松散,居民和社区之间的健康管理体系很难搭建起来。因此“互联网+医疗”会成为另一种有效手段——医疗外延服务者某种意义上弥合了家庭医生的空白以及社区医院的盲区。

其实在日本,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乐心医疗所设想的未来。这对中国医疗体系来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005年12月日本制定的《医疗制度改革大纲》中,就确定40-74岁的被保险者,有义务参加生活习惯病预防为目的的特定健康检查、保健指导,对生活习惯病的发病危险进行评估,并由医生、营养师、保健师进行跟踪保健指导。

此外,日本早在2014年就在探索成熟的社区医疗养老模式。当时松下和日本18家企业在日本湘南藤泽地区开办了一个智慧小镇,小镇在社区内设置了“地区一揽子护理系统”,主干医院、药房、诊疗所、上门看护站,这些医疗设施利用ICT与护理养老院、服务型老年住宅相连,可以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管理。

国内老龄化步伐还在加速。未来两个孩子供养四个老人的局面将会非常普遍。因此乐心医疗的做法非常超前,和政策、国情也是相匹配的。作为中国民族品牌,乐心医疗在老龄化社会的当下,正在寻找适合中国人自己的健康管理模式。

当然,一家乐心医疗这样的企业远远不够。在国内庞大的医疗需求空白面前,国内需要更多这样的企业,和政府、社区、医院一起,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管理体系。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