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你明明就是“显性贫困人口”

举报 2018-05-04

醒醒,你明明就是“显性贫困人口”

作者: 刘强 曹吉利,来源:新周刊(ID:new-weekly)

什么是“隐性贫困人口”?网络上对其的定义是: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他们主要是刚步入社会,还没什么积蓄,但日常消费极高,不仅存不下什么钱,甚至还在负债的二十多岁、三十出头的年轻人。


曾被上一代人担心成为“垮掉一代”的80后90后们长大了,他们看清楚生活呲牙咧嘴的真面目后,终于在心底里承认了“自己也不是省油的灯”这一事实,纷纷抢着认领“隐性贫困人口”的标签。

这群人致贫的原因,不是赚得太少,而是花得太多:作为一名都市白领,房不能租连CBD都看不到的地方吧,宠物不能不养一只吧,热门电影不能不看吧,健身卡不能不办吧,有性格的live不能不去吧,换季了置办几套新衣服不过分吧……

醒醒,你明明就是“显性贫困人口”
你的眼里什么时候有星星?也许只有被种草的时候。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我们的消费活动与真实的需求无关,而是不断地运行、巩固消费主义的符号社会学系统。”所谓的隐性贫困,也不过是在维持足够体面生活时,感到一点捉襟见肘。

那些大声自嘲“隐性贫困”的年轻人们,往往既不隐性,更不贫困。


真穷和装穷

年轻人有多爱装穷,中年人就有多怕真穷。

放眼世界,中国人的储蓄观念都是数一数二的。对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父辈们来说,不存钱是不能被原谅的行为,乱花一毛钱都像是犯罪。“省到就是赚到”“量入为出”“能不买就不买”“再看看有没有更便宜的”“别扔啊,我留着还能用”……这是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尽量不下馆子,尽量不打车,尽量不买新衣服,尽量把一切享受型消费压缩到最少,存折(注意是存折)上的数字才能日积月累地增长起来。

现在的中老年人,大都在年轻时尝过穷的滋味,至少曾经被缺钱的问题困扰过。在工资不多,社会保障也不够完善,父辈的父辈不仅提供不了什么支持,甚至还等着儿女接济的年头,攒钱几乎是唯一的理财手段。

醒醒,你明明就是“显性贫困人口”
对于上一代人来说,省着点花是一种信仰。

如今形势则不一样了。根据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的《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经达到29.39%——有史以来第一次进入了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富足区间。

也许隐贫青年又要大声疾呼,平均数不能反映一切,巨大的收入差距让自己“被富裕”了。但勇于自嘲的他们也必须勇于承认,和上一代人以及当前真正的社会底层人口相比,他们收入稳定,也没有来自家庭的巨大经济压力。他们所焦虑的,仅仅是距离自己的理想生活还有一段距离。

去年,台风“天鸽”袭击珠海,一个中年大叔在狂风暴雨中死死推着自家赖以谋生的新货车。但强风轻松地掀翻货车,大叔被压在车下身亡。很多人转发这条新闻,感慨着谋生不易,但动动手指感动自己的人里,有几个真正体验过这种让人不惜以命相搏的贫穷?

装穷成习惯的年轻人们,其实连真穷的影子都没见到过。


欲望和反欲望

内心萌发的欲望,和压制欲望的理智之间的斗争,是贯穿中国人生活的一大主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省着花钱的克制传统成了老黄历,消费欲望被捧上了前所未有的高位,“买点什么”四个字背后,不仅仅是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的满足,还关联着一个人的社交地位、情感生活、自我满足等等。

醒醒,你明明就是“显性贫困人口”
剁手是不可能戒掉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戒掉。

在汹涌的消费欲包围下,“种草”“拔草”“吃灰”“变砖”“吃土”“剁手”等有关买买买的专有词汇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琢磨着怎样“超阶层消费”。

买不起借钱也要买,即便还不上也要继续借,校园代理、小额网贷在年轻人中的流行,甚至让有些经济学家都担心起来:中国会不会即将从一个高储蓄率的极端,滑向高负债率的另一个极端?

当你的欲望稍稍冒一点头,全世界都来帮它茁壮成长。

醒醒,你明明就是“显性贫困人口”
不买点啥不舒服是一种现代病。

比如你刚刚收到一笔奖金,电脑右下角就立刻弹出一则广告,广告里的鞋子符合你一贯的审美和网购习惯,你不由得点进去看一看。网店在做活动,但打折后的价格依然不算低,你犹豫了。看中的颜色库存好像不多了,你有些着急。忽然一篇题为《男人/女人,你凭什么不更疼自己?!》的文章跳进你手机里,匆匆看完,若有所思,想到已经半个月没买鞋了,有点心疼自己。

终于,同事发在朋友圈的一张秀包包的照片让你下定决心。选尺码、下单、付款,一气呵成。最后的最后,等不及鞋子到货的你,先选了几张商品图发在微信、微博里,故作云淡风轻地写道:“拔草了拔草了~心心念念很久,特别向各位小仙女/帅哥推荐哦!”

这一刻,你买到的不只是商品本身,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满足和快乐。

醒醒,你明明就是“显性贫困人口”
没有什么比上网买点东西更开心。

当消费欲望被各种技术手段、社会环境、媒体舆论裹挟着越来越膨胀,而压抑欲望的力量只有自己那一点点可怜的理智时,它自然横行无阻,占据我们的大部分生活。

而对此毫无抵抗力的青年人们,就算月入十万,恐怕也还是一个“隐性贫困人口”。


最穷的人是油腻中年,但他们不说

“隐性贫困人口”还年轻,进入社会不久。面对高房价,他们可以选择自暴自弃,选择及时行乐;对婚姻、育儿感到恐惧,他们选择独处,等待遥远的佛系爱情降临。但随着年龄增长,岁月流逝,这种自由生活的可持续性是值得怀疑的。

醒醒,你明明就是“显性贫困人口”
网络重新定义了”财务自由“。

人到中年,乐呵呵的自嘲很可能变成不那么好玩的现实。现在不去想“遇到大事怎么办”,因为真正会摊上大事的,最后还是那些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稳定但是高压、生活水平不低但是活得小心翼翼的中年人。他们又不能不小心,一次试错就可能会导致几个家庭致贫。

在某些方面,他们可能才是真正的“隐性贫困人口”:表面上光鲜,但实际上神经紧绷,束手束脚,消费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都被压缩到很小,近乎无。对于人到中年的隐性贫困,我们还准备了一个更确切的词:中年危机。

醒醒,你明明就是“显性贫困人口”
有钱也不敢大手大脚的中年人,才是真的隐性贫困。

那这种生活可以逃脱吗?很遗憾,大多数人不能。你现在当然可以随便举一百个理由反驳,但每一代年轻人几乎都嘲笑过中老年人的保温杯,等他们到了身体衰弱、压力骤增的年纪,大多数人都没逃过乖乖接过保温杯的宿命,有的还加一把枸杞。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压力山大的中年人摆摆手,选择什么都不说。真正的底层人士,说了什么我们也听不到。于是,只有一些挣得不少,花得更多的年轻人反复念叨着“隐性贫困人口”。

醒醒,你明明就是“显性贫困人口”
娃娃机满足了人们的获得欲望,济南一女孩抓娃娃上瘾,投入万元。

其实,他们既不是真正的贫穷,也并没有突破金钱的限制,无限消费欲和有限收入之间的矛盾是那样突出,一望而知。对这群年轻人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显性贫困人口。

来源新周刊(ID:new-weekly)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