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装备领域里的下一个小米会是它吗?
眼下,中国创业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挑战是:当做到一定规模,如果不选择站队BAT,该如何冲破BAT的结界?创业家APP,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文 ✎ 朱丹
编辑 ✎ 石海威
“当年并不觉得什么,但现在想来还是有点心痛。”在华米上市后,咕咚CEO申波回顾2013年放弃做智能手环的决策时坦言道。
彼时,运动手环行业一年有数千万出货量,华米科技还未入场厮杀,咕咚手环的订单还在增加。而申波选择在行业火爆时彻底放弃智能硬件方向,转做运动APP和赛事服务。此举一度让咕咚整个硬件团队都跳到申波的对立面。
如今回顾咕咚这次大转折,申波用“有得必有失”来做总结。申波对创业家&i黑马表达了自己的决策逻辑:
1、 从消费电子的产业链来说,创业公司对供应链的控制力不强,难以做到高性价比;
2、 智能手环仅仅是记录数据,不是用户真正的刚需,使用粘性不高。
“虽然华米上市了,但当年同期做手环的企业如今都死了。”在第一波智能硬件风口里,概念炒作虚火、投机者众多,最终死伤遍野,就连融资9.83亿美元的手环巨头Jawbone也发布了讣告。
事实证明,转型为咕咚带来了生机。据咕咚最新官方数据显示,其用户规模已经超过1亿、月活1500万、已累计举办了500多场赛事。
申波告诉创业家&i黑马,咕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或运动鞋服公司,而是一个整合了运动社区、运动工具、赛事活动以及运动品牌的公司。在业务构建逻辑上,咕咚选择从用户的运动需求和运动场景出发。某种意义上,这和小米的打法相似。
(咕咚CEO申波)
拓展边界
小米从手机起步发展到现在的小米生态,已经聚集了一群趣味相投的米粉,其成功的秘诀正在于满足了这群人的需求。申波表示,咕咚也是围绕用户来组织咕咚的产品和服务。“当你想要运动的时候,咕咚可以提供你所需要的一切。 ”
从最初简单的计步工具App到现在集“工具、内容、社区、赛事服务、电商、运动品牌”的综合体,咕咚一直在探索自己的业务边界。“正如击败微软的不是另外一个微软,而是谷歌。搞定谷歌的不是另外一个谷歌,而是Facebook。亚马逊从卖图书做到线下零售,美团做打车业务,它们都在围绕着人的需求谋求跨界,纵向发展。” 申波告诉创业家&i黑马。
在盈利模式上,在广告和赛事服务商业化天花板见顶的情况下,咕咚必须要寻找商业化的突破口,其中电商是流量变现的一个重要渠道。
起初,咕咚的电商平台只售卖阿迪、耐克等第三方运动品牌,但利润空间很低。因此,在2017年咕咚推出了自有运动品牌。但与阿迪、耐克等品牌的休闲时尚定位不同,咕咚自有品牌选择从智能运动装备领域切入。在申波看来,中国目前有80%的健身人群因为没有运动教练,导致其运动指导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咕咚想通过智能的运动装备检测收集用户的各项运动数据,搭配课程内容,远程指导用户健身。譬如,咕咚通过在跑鞋内置入芯片收集用户跑步数据,在用户运动中给予指导,实现互动式健身。
申波将“互动式健身”类比在线教育中的“互动式教学”。但与需要老师陪伴的在线教育不同的是,互动式健身可以完全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申波判断,互动式健身对传统健身行业来说是创造性的改变,未来将会取代80%初级教练的工作。
申波认为,对咕咚来说,打造的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才是未来的价值。“在这套服务体系里,用户可以为内容付费、可以为硬件付费、可以为赛事服务付费……那时自然就有了收益。”
押注智能硬件
时隔5年,咕咚重拾智能硬件业务。
当下的智能硬件的制造逻辑相比第一波智能硬件浪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申波看来,第一波智能硬件浪潮中,硬件没能与其它领域进行深度整合,未能解决用户痛点需求。现在内容公司做硬件反倒成为一大趋势,譬如亚马逊和喜马拉雅分别在做智能音箱。
目前,咕咚已经研发推出了智能跑鞋、智能运动内衣、运动耳机等产品。在产品设计上,小米的“爆品战略”给了咕咚很大启发,申波表示咕咚在智能运动装备领域也能复制其打法。“做电商,流量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用户有价值的产品,爆款产品自带流量。”
在产品定价上,咕咚坚持高性价比的策略。咕咚的用户规模很大,申波认为要让商品最大程度的适应用户,坚持走优衣库的大众路线,而不是LV的高端路线。因为大众运动的核心人群在二、三线城市,未来还将进一步下沉。譬如现象级产品足力健,去年销售额2000万双,今年的销售目标是8000万双。他们通过主打老人鞋,仅用4年销售额就超过100亿元。
申波对于智能运动装备的市场前景非常乐观:“未来10年,运动装备市场将有50%是智能运动装备。5年内,智能运动装备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5%。2017年中国整个运动鞋服销售超2000亿元,5年后智能运动装备至少有300亿元的销售规模。”
而眼下,中国创业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挑战是:当做到一定规模,如果不选择站队BAT,该如何冲破BAT的结界?在申波看来,BAT在体育产业中的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因为体育产业非常慢热。“选择站队BAT的都是流量生意,对于运动App来说,巨头导流无法让运动的人群出现爆发式增长。因为运动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情,需要用户真正的运动起来。”
今年2月,咕咚对外宣布获得由富鼎和股权投资基金、建融合投资领投,软银中国跟投的共2000万美元C+轮融资。截止目前,咕咚已经完成五轮、累计融资1.2亿美金,在运动APP领域融资最高。
数据显示,2017年咕咚营收1.5亿元。2018年,申波给自己设定了营收要达到5亿元的目标。咕咚押注智能装备是否是一条成功的商业化探索,还有待时间观察。
创业八年,申波现在仍坚持每天工作16小时。在这一点上,申波相信稻盛和夫“六项精进”之一——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申波告诉创业家&i黑马,自己如此拼命工作的内驱力和以前不同了。“最开始你是为了实现财富自由,但是逐渐开始明白了一些事情。正如瑞.达利欧的《原则》中所讲,你要把自己看作一个不断进化的实体,创业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进化自己的过程。”申波认为,这种心态非常重要。
“人生本来就是个过程。如果你不享受过程,那么人最终的目的都是死亡,你要追求那个目的最终也就没有意义了。”他说。
以下为对话咕咚创始人申波节选,经创业家&i黑马编辑
创业家:当初为什么选择放弃做运动手环?
申波:创业公司做创新的东西,始终面临很大的挑战。有些市场天生就是巨头的天下。譬如地图服务,现在基本都在BAT手里。
当时我们觉得,一方面,从消费电子产业来看,对公司的供应链谈判能力、销售能力的要求很高。某种意义上,这些都不是创业公司的优势。另一方面,我们从后台数据发现,用户拿到的手环之后很有兴趣,但用一阵之后就不用了。因为它没有解决用户真正的需求,只是记录数据。因此,我们在2013年底才决定不做运动手环,专注做APP和服务。
创业家:咕咚业务构建的逻辑是什么?
申波:最初用户把咕咚APP作为一个记录运动路线的工具,它只满足了用户一个小小的需求。要想让用户能长时间、持久的使用,就得有其它场景。如2014年我们开始强化运动社交的功能、2015年正式发力赛事服务、2016年开始做电商、以及提供专业化的内容……咕咚希望当你需要运动的时候可以提供你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的核心逻辑是围绕运动的人群、场景来打造的。
以前企业都是按行业来组织,我认为未来围绕具有同一类爱好、需求的用户来组织企业上下游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
创业家:你如何看待“有流量也未必做的好电商”?
申波:某种意义上,我们认为做电商流量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商品。爆款商品自带流量,一个商品对用户有价值,他愿意去买愿意去进行口碑传播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产品不够好,就得硬靠流量来砸。
譬如,在跑鞋设计上,传统的跑鞋都宣传加了气垫、防滑等等,但它到底是做什么的谁也不知道。咕咚的思路是在好看的前提下,打造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爆款。譬如专门针对跑半马的鞋、跳操的鞋。
创业家:为什么选择切入智能运动装备领域?
申波:我们非常看重技术带来的变革,我认为这很重要。我相信未来智能运动装备在整个运动装备占比会越来越高。就智能运动鞋服来说,未来十年可能会超过50%的市场份额。咕咚不想说要颠覆谁,只要能在这个创新领域占的市场份额最大就行。
我们坚信智能运动绝对是未来很大的趋势。对于鞋服来说,第一,需求已经存在,但为鞋服发明个芯片、装入传感器......这些不是用户真正的需求。第二,用户真正的需求是——有一个运动健身的语音平台来服务,服务和装备连在一起,用户会为整套服务体系付费。对咕咚来说,打造的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才是未来的价值。
创业家:小米对咕咚的打法有什么影响?
申波:小米在产品方面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我们认为在鞋服行业也可以复制爆款单品的打法。譬如安踏一个季度有几百个SKU,这对用户来说会造成选择困难。在这方面,咕咚坚持精品SKU的策略,做好每一款产品。
* 本文系创业家&i黑马原创,作者 朱丹,编辑 石海威。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15801105017)。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