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广州番禺长者之家解决老年人情感孤寂及健康管理痛点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1-06-06

一、养老行业的老年人痛点的观察与分析

⭕基于行业报告

根据《清华大学:2019年智慧养老产业白皮书》报告可知,2018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这远高于联合国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定义(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报告还有一大明显特征,即我国养老模式主要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这三种,其中家庭养老占比90%。由此可见中国老龄化严重,养老需求增加、养老压力增大,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许多家庭的子女较少,尤其是城市中,另一方面子女生活压力较大,难以为家里的老人提供较为全面的关照与呵护。

根据阿里发布的《老年人数字生活报告》显示,疫情以来,中国60岁以上的银发群体加速拥抱数字生活,第三季度老年人手淘月活跃度同比增速远超其他年龄组,高出整体29.7个百分点。老年群体消费金额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9%,疫情期间消费增速位列第二,仅次于“00后”。由此可见老年人的消费潜力不容小觑,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可知,老年人的互联网行为由于子女的压力和社会与互联网整体观感的影响,网络生活的行动愿景被极大的限缩。虽然有的产品会有具体的应用操作,但他更像一个指令执行者和被代理者,由他人指引和决策,而不是自我需求的表达者。由此可知很多老年人不懂手机的基础性操作,营造一个对“老年人友好的互联网环境” (elderly friendly interent environment)非常重要。

根据《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典型模式及城市案例数据监测分析》以及《2021年中国养老服务发展报告》可知中国各地的养老产业发展正处于革新阶段,除了传统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以外,已出现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等模式,虽养老服务产业链已形成标准化的上中下游,但在医疗层面的发展契合度较低,市场偏向混乱无序。由此可见居家养老智能化模式可以缓解现存的养老医辽需求与提供娱乐等服务,医养康养相结合是提升智能养老服务水平的关键。

⭕基于市场观察

参考新闻《共建共治共享 广州番禺为长者打造温暖之家》

  • 健康层面:60岁以上的老人由于面临不同的身体状况,在饮食方面具有差异性需求。 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活动数据或与医院达成合作授权获取老年人的就诊数据,进行个人膳食的智能规划有助于老年人的饮食健康。社区的个性化配餐可与“刷脸”认证身份的新兴技术相结合,保证配餐的准确性。

  • 社交层面:老人达到退休年龄阶段时,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希望通过有益有趣的活动打发时间。在养老社区内设计鼓励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的活动,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老人的孤独感满足其社交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志愿服务积分回馈可促进社区的积极发展。

  • 关怀层面:大部分老人由于子常年在外工作而成为空巢老人,子女需要随时随地了解父母身体的基本情况。远程关怀服务系统可解决这一痛点,帮助子女及时了解到长辈的身体状况以及安全状况。

⭕总结

  1. 老年人因缺少社交生活,经常产生孤独感;

  2. 缺少医疗保健保障,居家养老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健康问题;

  3. 缺少智能产品使用引导,面对复杂的操作流程老年人无从下手;

  4. 子女生活压力较大,难以为家里的老人提供较为全面的关照与呵护。

二、数字化转型设计思维工作坊设计:参与者介绍  

1622969223896910.jpg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启,大量业务数据需要实时分析等需求变得尤为重要,在数据洪流时代之下的企业纷纷走上数字化转型之路,借助大数据无疑是企业转型的关键一环。为了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需要一个将设计思维与数据科学家的工具结合起来的程序模型,即《设计思维手册:斯坦福创新方法论》中的“混合模型”,指为了提升所提供服务的流程与范围,企业会利用数据分析与设计思维、系统思维相结合。

这一模型具备四要素:①混合型的思维模式;②具备已存在设计思维的工具箱和新的大数据分析工具;③数据科学家与设计思维者的协作;④能够为参与进来的各方提供方向的混合流程。通过采用混合模型,能够加速设计思维敏捷性和进一步洞察服务对象的需求,在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上提升服务质量,最终帮助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获得更优的解决方案。

跨学科团队有益于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产出更具创意的方案。我们团队由设计思维者(服务设计、界面设计、体验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师以及数字业务运营人员的跨学科团队组成。

  • 团队成员蒋晓琳个人简介

拥有了丰富的互联网平台和服务设计的设计知识,以及在产品服务系统促进绿色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EI发表作品。希望利用融入系统思维的服务设计工作坊为互联网新兴设计师、管理者及互联网平台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部门提供以“智能”与“可持续”为特点的培训,为中国的绿色数字化转型做出贡献。提供平台经济知识、服务设计知识及设计思维工具使用的引导。

  • 团队成员谢依希个人简介

具备产品构思与产品界面的设计优化技能,曾获NCDA大赛国家级奖项,希望通过工作坊提升用户体验设计的相关能力。根据社区养老的用户需求与痛点,遵循适老原则协助产品原型及功能的设计,结合系统思维与独特的销售主张,提供“以人为本”原则优化社区服务的方案,提升用户的产品使用满意度。

  • 团队成员李一鸣个人简介

能在了解客户设计需求后,根据与企划方沟通形成的方案,对接完成相应产品设计工作的平面视觉设计师。运用设计思维方式提供社区养老产品原型设计及制作,输出产品APP原型,同时为团队项目推进提供建议,加速完善团队工作坊成果。

  • 团队成员颜癸悦个人简介

能根据用户的具体使用场景并进行对应设计方案的制定,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希望通过设计来解决用户需求问题,协助UI设计师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和产品要求的前端原型界面,让产品对用户更加有用并享受使用过程。在此次养老行业数字化转型项目中,通过构建用户旅程地图分析养老群体的需求和痛点,利用线框和草图工具协助产品原型的设计,并根据产品原型的输出,进行产品评估和优化方案的提出。

  • 团队成员杨悦聪个人简介

熟练媒体平台内容的发布和运营,能够跟进产品周期的各个环节,协助项目团队成员按计划完成产品上线。在此次团队针对社区养老数字化转型设计中,运用设计思维方式,分析数据信息,完成团队MRD、BRD整体撰写,与跨学科团队成员开启有效合作,快速高效的完善项目内容。

三、数字化转型设计思维工作坊设计:阶段和流程

我们团队基于养老行业报告及独居老人的多个痛点,决定采用较完整的斯坦福创新方法中的三大阶段和六步流程 ,进行为时两天的线上/线下工作坊设计。其中三大阶段包括挖掘阶段、创造阶段、交付阶段,六步流程分别是理解—观察—定义—构思—原型/建模—测试&价值验证。

1622969366317710.png

具体设计如下:

挖掘阶段:理解和观察+数据挖掘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采用线上工作坊方式,使用腾讯文档,processon,miro等多个工具对智慧养老行业及独居老人的痛点进行初步观察分析,深度挖掘用户痛点,记录团队idea,逐步确定此次工作坊的产品用户需求,为下一阶段提供指导。

初步观察分析:

  • 老年人因缺少社交生活,经常产生孤独感;

  • 缺少医疗保健保障,居家养老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健康问题;

  • 缺少智能产品使用引导,面对复杂的操作流程老年人无从下手;

  • 子女生活压力较大,难以为家里的老人提供较为全面的关照与呵护。

创造阶段:定义和构思

此阶段为线下工作坊。我团队将在2021年6月4日,进行关于养老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线下工作坊。

基于挖掘阶段团队已经初步了解行业用户的相关需求,现需以人为中心的方式重新构建和定义问题,并融入设计思维、系统思维与商业生态系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头脑风暴和工作坊形式定义PoV及寻找针对痛点的解决方案,衍生出养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策略。

在构思(头脑风暴)过程中,团队将结合商业模式画布、用户旅程地图等工具以及以下思考提出解决方案:

  • 结合生态系统发展实现养老社区商业价值流;

  • 打造模块化数字养老生态系统,构建可持续服务系统;

  • 对现有养老行业市场MRD和业务BRD进行构思创造,提出相关性聚合创意。

此过程会激发更新、更好的想法,生成尽可能多的潜在解决方案。团队成员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创意点进行投票,最后团队过滤并缩小到最佳、最实用或最创新的解决方案,进入交付阶段。

交付阶段:原型/流程+建模和价值验证

此阶段为线下工作坊。我团队将在2021年6月5日,针对养老行业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草图设计。

经过团队的讨论及整合,我们针对对智慧养老感兴趣的高层主管、科技经理及其他决策者,邀请业内相关参与者、创业者等角色,参与原型解决方案的共同开发,产出一套可展示性、可用性较完善的低保真产品原型。而后,团队将原型投入到潜在用户、市场中进行测试,并收集相关数据及反馈进行价值评估,完善企业设计的数字化模型。随后团队进行产品可行性、产品商业盈利可行性的价值验证。

最后团队设计并产出满足市场需求、数字化商业模式需求的产品原型。

四、个人心得与贡献

贡献:作为设计思维者,我尊重每一个人的观点,并集结大家对有分歧的点子进行筛选完善,有助于跨学科团队营造愉快的合作氛围,同时依据每个人的PS倾向有针对性地利用团队的多元化以提升创造力。擅于将抽象的内容有形化,通过结合用户的具体场景分析用户的需求与产品地机会点,例如充分使用用户旅程地图,兼具生动与具体。主张使用团队协作工具,以帮助团队成员迅速洞悉项目的基本发展情况,严格规划团队的每一步发展,帮助团队有序不紊地前进,依据个人的实践经验协助不同学科成员的工作,助力团队更高效的完成目标。

心得:在跨学科团队协作中,点子会基于集体力量产生,具备不同擅长点的成员发挥最大优势、以最小成本达成合作共赢是理想状态。不同思想的碰撞是难免的,重要的在于每个成员的提议均是有理可依的,同时通过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评估需求点、不断更新需求优先级。团队的总体进程应该使用可视化,这有助于向成员和用户传容易理解的主题和进程,有助于团队迅速洞悉项目的基本情况。成员之间点子的互相促进可以帮助团队持续不断的前进,避免走入死胡同,相对于个人单独的工作方式,点子的多样性将很有可能发挥到极致,进而发展出合作的共同愿景并采用共同的价值观和规则。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