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的错字到百度的辟谣,看公关死于无权
前两天在聊起百度官方辟谣小三事件的时候,我说“这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反面案例”。当时就有朋友评论“哪一个大公司的危机公关不是教科书级别的反面案例?”。
我一时无言以对,只能说危机公关的最高境界就是神不知鬼不觉——除了公司内部的人知道曾经经历过什么惊心动魄的危机时刻,其他人都一无所知,自然也就轮不到吃瓜群众来评头论足。
好在腾讯的公关团队把一场因投资引发的企业价值观危机用两条朋友圈和一则申明控制住了局面,给大公司的公关团队扳回一分。不过,这个事件尚未完全落幕,未免打脸,以后再议。
今天我想聊聊为什么大公司的公关团队都这么蠢?
现在一个大公司爆出负面之后,骂贵司公关“无能”已经成为了政治正确。但其实,公关团队最大的问题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权力不够。
我们再把最近发生的几个危机公关案例翻出来品一品……
北大校长读错字事件
筹备大型活动的过程中要对流程和内容进行审核,是一个公关人最基本的能力。但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在筹备120周年校庆的时候,公关团队没有事先安排校长做讲话彩排(不管稿子是谁写的),肯定不是团队没有审核能力,而是他们没法让日理万机的林校长提前念一遍讲话稿。
当面对网友的质疑,当事人要为自己辩解两句是非常符合人性的行为。如果这封信真的是林校长自己写的,那么北大的公关团队大概只有改改排版的权力。如果这封信是团队代笔的,那么其中表达的态度也是校长本人及其他各级领导的意思。至于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要不要公开道歉,道歉信该怎么写,北大的公关团队很有可能比你我都更懂,只是他们很难“以死相逼”说服传统而又自我的领导们接受他们的专业建议。
滴滴顺风车事件
面对出了人命的超S级危机,滴滴的公关团队竟然不先稳住受害人家属,反而忙着发布“哗众取宠”的百万悬赏贴。
更可怕的是,陆续出现了很多“不嫌事大”的内部言论,明示 “坐顺风车被害是自找的”,这种跟“女生被性侵就怪穿得少”别无二致的说辞,只会再次激怒公众,让负面舆论再度升级。
最后这锅是公关团队背了,但这本质上是价值观问题。而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是从基因里带出来的,并以文化的形式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言行,公关团队能辅助人事部做好企业文化的内部传播就已经花光了所有的力气,至于对于公关口径的管理?不存在的。
联想投票门事件
一开始,大部分的用户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联想的公关团队把柳老先生的讲话稿发在了微信公众号上。这篇看似慷慨激昂的文章,一方面主动向公众宣告了“联想有难”,公然升级了事件,另一方面也以这种官方、生硬的姿势站在了公众的另一面。
而联想的公关团队又做错了什么?他们只是发布了一则讲话稿而已。要想让以“民族企业而自豪”的柳老先生意识到现在联想的公关敌人是被伤害了感情的整个中国市场,是一件挑战老板认知底线的事情。
至于,这届百度公关的传谣式辟谣文,发布前至少经过5道审核机制,而公关团队在这其中的影响力,大概可以忽略不计吧。
每当谈起大公司的这些限制级操作,都会产生一种迷之自信。
但是自我膨胀完了,再冷静想一想——以大部分公司的公关团队的授权度之低,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发挥,很多决策根本轮不到公关团队来做,无非是听命行事而已。
要知道,现在还有很多的企业连发布一则微信公众号的推文,都要大领导确认才敢发;设计师做海报用的字体,不管什么品牌调性和专业审美,只能选老板喜欢的。
所以,当危机来临公关团队面临的不仅是来部舆论的压力,更大的压力来自于领导的问责。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拿出来的解决方案考虑的并不只是公共关系,还要揣摩领导的想法,迎合老板的心意、顾虑同事的评价。一旦出发点发生了偏移,最终的结果会滑向什么方向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作为事不关己的看客,评价起当事人的操作,就好像小学生做数学题,撇开了很多细微的变量,只需要用对最基本的公式就不会错。可真正深陷其中的当事人,他可不是处于真空之中,而是一个复杂的职场网络结构,每一个细微的变量都会引发翻天覆地的巨变。
这样想来,其实指责大公司的公关无能挺残忍的,就像是在嘲笑负重奔跑的人为什么跑得那么慢……
当然我不是来替某个公司的公关团队洗地,这事儿也洗不白。毕竟当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无权也是无能表现形式之一。
我只是在叙述一个现状:
限制公关团队发挥的,很大程度上不是团队本身的能力,而是整个公司的公关(品牌)意识。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问题。
这是我们每一个公关(品牌)人面临的现实。与君共勉。
数英用户原创,转载请遵守规范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