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思考都不会,能写出什么好东西?

举报 2018-05-30

1527690723566717.png


1、从小学语文,语文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在下降

语文是中国人说话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把我们说的话变成文字,更加准确有意义的去描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才能更好的传达和交流。

只要在中国上学的孩子,几乎从小就开始学习语文,从简单的a、o、e开始,到学习诗词文言文繁体字。

然而,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从小就开始学语文,但我的感觉是,大多数人的语文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在下降。

为什么我们从小就学语文,而大部分人在后来的工作与生活中,却越来越不能准确运用文字来表达思想?

究其原因,其一,学习和使用文言文的领域在缩减。现在的日常生活需要我们频繁的使用白话文,而大众对于白话文的水平也仅仅保持在工具阶段,对于文字的审美还停留于少部分人的奢侈需求。

其二,中文不同于西方的字母文字,中文更讲究模糊与暧昧。遣词造句中需要斟酌空间,咬文嚼字中也可以表述出各种丰富的感性成分。而这些斟酌、丰富、感性,无论是从作者创作的角度,还是读者接受的角度,都是需要花费时间的。

其三,大多数中国人不读书。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太多的数据为证了。国家每年的出版物品种不少,排除掉教材教辅一般印数是多少?畅销的是哪些?每个中国人一年下来平均读几本书?有多少人是一本书都不读的?

不读书,语文能力会好吗?

1527690705576325.png


2、“新媒体”多了,“低质量媚俗”作品脱颖而出

当然,也有人会说,我不是不读书,我只是从传统媒体转向了新媒体。

这恰恰证明了我的观点。

大众从传统的媒体话语权中解脱出来,更多的去关注了数字化阅读。

数字化阅读的平台有很多,包括新媒体。

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最高水平是使用它来进行创作。当然,这种创作不局限于诗歌、小说、戏剧。因为在不同时代,都有适合那个时代的流行文体。这就好比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后来的传统媒体,再到现在的新媒体。

新媒体的出现,让每个人都可以发声。

无论是千里挑一的精英还是半文盲,都可以在这个全新的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不管遣词造句的能力如何,只要能够交流,就可以大程度侵蚀传统精英把持的话语权。

“新媒体”多了,“媒体人”增加了,行业门槛下降了,带来的就是从业人员的鱼龙混杂。

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作品”更多的是情感宣泄、简单的站队和各种鸡汤。平均文字驾驭能力的下降是可以想象的。

这就导致很多接地气的“低质量媚俗”作品脱颖而出,很多“高质量”的作品反而难以出头,形成一种文字不昌的假象。

1527690772495058.jpg


3、表面上是语文能力下降,真正退化的是“思考能力”

实际上,写作以今天这种“低俗”形式出现,我一点都不惊讶。

表面上这是时代造成的语文能力下降,语言贫乏和表达暴力。

但真正退化的,是我们的“思考能力”。

不读书。

即便读,读的也是数字化碎片中“俗而不雅”的东西,能吸收到什么?思考到什么?

或者你会说,你读书了,你思考了。

对,你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看名著只看精简版,学东西只报速成班。 

你吸收的都是别人细嚼慢咽后吐给你的东西。请问,这样的快速吸收真的能启发大脑皮层深层次的思考?

反正,我不信。

作为一个“媒体人”,想要写出高质量的好内容。必须经过自己细嚼慢咽,揣摩消化,研究发散,才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激发大脑深层次的思考内容,从而写出有特色的好东西。

1527690791647853.jpg


4、就是因为懒!

在这个人口流动快速的现代社会,从个人到朋友、从公司到家庭、从恋爱到结婚,无不都是以“多快好省”的思路去创造财富和价值,然后快速消化掉。

想要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大量价值,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人学会一项特定的行动操作,然后加快行动速度,不断重复。

于是,那些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的“低质量媚俗”、“粗制滥造”,“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字内容”。

像快餐那样,速成,通俗,短期流行。

然而,人又是一种感性的好奇心强的动物。每天重复着一些行为,人就会感觉枯燥无趣。但人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到处走走玩玩或者弄点别的东西。

这时候,人就需要释放压力,在此情况下,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低质量媚俗”视频图像音乐小说电子娱乐产品。

因为它们能够在短时内调动人的情感变化,让人沉入进去转移注意力,从而使大脑放松。

主要突显的就是“快”!

能填饱肚子,缺的却是营养。

多吃无益,吃多了还会坏身子。

不可否认,这类“新媒体快餐”正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冲击传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快餐式内容”,并且蓬勃发展,一发而不可收。究其原因,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如今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节奏的加快,对名利的过多追逐。

人们连阅读都开始追求“迅速、简单、轻松、容易”,讲究“不费时,不费劲,不费脑”。

更别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进一步思考,去挺费脑筋的思考!

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懒!

懒得去阅读,懒得去消化,懒得去斟酌,懒得去思考!

所以,我们丢失的不是语文能力。

真正丢失的,是隐藏在语文背后的“思考能力”!

因为如此,“快餐式内容”四处风行。

这种“制式化”了的“快餐式内容”,到后来摇身一变,衍生出众多“新媒体教法”、“新媒体写作”、“新媒体培训”。

这些操作手法的背后,也让写作有了各式各样的套路。

清一色的正反案例、分析举证、建议总结……千篇一律、大致相同,创造出的是一个又一个克隆品,充斥着浓浓的商业气息。

最终,这些“快餐式内容”成为一个面孔,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

这种写作套路的好处在于,它能给你一定空间去思考,但又不会让你费脑筋地去深入思考。

1527690810648423.jpg

5、高质量的东西才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我不禁想到十几、二十年前。那时,我们会把一份报纸、一本杂志反复看来看去,甚至把每一个角落都阅读完。

那些经过雕琢、风格各异的语句内容,赋予了文字特有的内涵品味。

而如今,到处都是“媒体”,到处都是文字碎片。很多人已经不买报纸,不买杂志。就算买回来一本,也只是挑几篇最想看的读一下,然后就不碰了。

近年来一些汉语媚俗化倾向的出现,更是使得“屌丝”、“草泥马”、“酱紫”这样的网络词语层出不穷。

虽然这类词语很难谈得上什么美学价值,但它却是特定时代与环境背景下衍生出的时代现象。

因为大家都知道它指的是什么,说的是什么,所以大家都爱用。因此,这些热词也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追捧。

语言,本来就是用来交流的。

不可否认,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内容的需求更接近于信息化、应用化和碎片化。

网络文体可以更快的传达信息,卖萌体可以更好的传递感情,信息图可以更快的说明复杂问题。

新时代的传播会更追求信息密集度和受众接受度。

但我认为,无论是哪个时代,哪种文体,哪种语言,哪种表述。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俗”不可怕,可怕的是汉语中没有可以与之平衡的“雅”。

无论是爆炸性的标题,还是病毒性的金句。

只有坚持对文字的斟酌与把握,深度思考,在作品精炼中注重准确、效率、吸引眼球,才能真正创作出高质量的内容。

无论哪个时代,只有高质量的东西,才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数英用户原创,转载请遵守规范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